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两种文化

两种文化

两种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66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3043371篇;相关期刊506种,包括读书、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电影评介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次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等;两种文化的相关文献由65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勇、刘宗迪、刘钝等。

两种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8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043371 占比:100.00%

总计:23044040篇

两种文化—发文趋势图

两种文化

-研究学者

  • 王文勇
  • 刘宗迪
  • 刘钝
  • 吕微
  • 姜慧玲
  • 施爱东
  • 李侠
  • 杨素萍
  • 兰洁
  • 刘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彦渝
    • 摘要: 科学和人文都是文化宏观体系下的重要构成部份,科学人文共同体一词描述了科学和人文有机融合、彼此贯通的一种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人文共同体历经了由合到分再到重新融合三个阶段:从古希腊文明到18世纪末,是科学人文共同体的萌芽阶段,科学人文共同体统一于“哲学”这一理念中;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人文主义”的兴起和“两种文化”概念的提出,让科学人文共同体出现裂痕,呈现出唯科学主义的单极化趋势;20世纪中期至今,因当代的学科融合以及跨学科趋势的发展,科学和人文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一致性日益突显,因此,整合科学和人文,让两者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凝结成合力,才是重塑社会文化、解决现代性危机的出路。
    • 姜慧玲
    • 摘要: 喧闹一时的“两种文化”之争使斯诺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一度被忽略。科学人文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发轫并逐渐流行于英美学术界的思潮,主要倡导者有乔治·萨顿和朱利安·赫胥黎等,其主要观点是肯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着眼于人性和人的全面发展,抵制科技的负面影响等。本文通过阐释斯诺的小说《探索》和《新人》中科学家主人公的职业道德危机和伦理选择,聚焦斯诺小说中科学家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以及小说蕴含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斯诺既崇尚科学,认为科学家应执着追求科学理想;又兼顾人文精神,认为科学家出于对他人、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关心应捍卫科技伦理。然而,小说中科学家的选择是折衷而妥协的,这也是斯诺的局限性之所在。
    • 傅才武; 王星星
    • 摘要: 2020年深圳建市40周年,“深圳叙事”业已成为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过40年的发展积聚,深圳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开始从“主体跟跑”位置转向“主体并跑”位置,文化创新作为时代命题被摆到了深圳的面前.作为世界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深圳的文化创新源于市场经济和移民社会等多重推力.深圳对于时间货币化和效率的追求,不仅为深圳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赋予了深圳“技术+文化”的创新内涵和数字文化产业结构特征;而且突破了传统社会的财富观念和农业社会生活节奏,形成了深圳文化创新的初始起点.在国家赶超型现代化模式的压力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探路者”的角色将会被进一步强化.“探路者”具有对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的强烈需求,这就要求深圳从技术支撑文化创新的技术价值模式转向文化创新引领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模式,以人文价值来规范和引领技术创新的方向,用人文社会科学来解决深圳人的身份建构问题,并为深圳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城市发展愿景建立起共识目标.
    • 王利华
    • 摘要: "分科治学"体制下的长期、过度专业化教育存在诸多流弊,已经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发展交叉学科已经成为一个紧迫任务.自清末伊始,中国史学按照西方学科统系进行自我改造和重新建制,主流史学在追求"科学化"的过程中逐渐疏离自然,导致历史认知缺失.环境史学试图跨越"两种文化"鸿沟,对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多学科综合探研,以达成更加完整的历史认识,并对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所贡献.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同仁既须积极学习和借取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努力弥补自身欠缺;亦须注意祛魅自然科学家的具体结论,避免盲目崇信.
    • 曾点
    • 摘要: 赵元任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于1910年夏通过考试取得了庚款留美生的资格,随即赴美留学,并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关于赵元任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他在美留学时的学习情况仍不十分清晰.赵元任的哈佛大学成绩单表明,他在美留学期间,不仅学习了大量人文课程,而且学习了很多科学即科学史课程,这使赵元任具有了极为全面深厚的科学素养.赵元任把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融汇贯通,把科学作为构建人文文化的重要资源,因此,他享有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美誉.
    • 张娜
    • 摘要: 本文从斯诺的“两种文化”谈起,提出形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者之间的对立及鸿沟的根源在于人类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为超越二元对立,从根本上解决“两种文化”问题,提出建立科学与人文的主客体统一场,在该场域中积极开展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理论与实践探索,提出广义的“第三种文化”概念,积极建构包括社会科学、科普文化在内的“第三种文化”,特别是科学美学,并在科学中心场域中寻求科学美学的具象化科普展示,包括展项、剧场、动态雕塑等科学与人文调和、融通的理论与案例,为解决世界范围内“两种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贡献来自科学中心的方案、智慧与力量。
    • 王叶娜
    • 摘要: 作为战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C.P.斯诺以其气势恢宏的长河系列小说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新现实主义人物"群体,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积淀把代表科学思想与人文文化思想的"两种文化"命题融入其小说人物创作,展现了独特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艺术。斯诺承袭传统现实主义人物创作手法,同时不落窠臼,以朴实无华、简洁洗练的风格在人物创作中融入科学与人文文化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和人文关怀。本研究旨在探析斯诺小说的人物塑造艺术,揭示斯诺人物美学中的"新现实主义"特色和"两种文化"思想,探索斯诺的人物美学在人类文明和谐共建及学科共融背景下的新时代价值。
    • 马修·兰普利; 孟凡君; 孙翀
    • 摘要: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不断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贯穿整个20世纪而延续至今.进化论、生物学、神经科学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人文领域,尤其是艺术史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者有时候严重贬低了人文学科的属性和基本价值,运用自然科学的理念为后者确立研究范式.立足于艺术史的基本事实,批判性地审视"适应性""模因""进化树""系统"等概念的实质及其在艺术和美学研究中的运用,为艺术史寻求独立于科学范式之外的研究方法,努力打破强加于其上的枷锁,成为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对各种科学方法及其艺术研究范式的批判,并非单纯的抵抗行为或者厌恶情绪,而是对于新的艺术与科学研究范式的期待.
    • 张娜
    • 摘要: 本文从斯诺的"两种文化"谈起,提出形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者之间的对立及鸿沟的根源在于人类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为超越二元对立,从根本上解决"两种文化"问题,提出建立科学与人文的主客体统一场,在该场域中积极开展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理论与实践探索,提出广义的"第三种文化"概念,积极建构包括社会科学、科普文化在内的"第三种文化",特别是科学美学,并在科学中心场域中寻求科学美学的具象化科普展示,包括展项、剧场、动态雕塑等科学与人文调和、融通的理论与案例,为解决世界范围内"两种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贡献来自科学中心的方案、智慧与力量.
    • 张紫柔
    • 摘要: 以文艺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总是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的媒介烙印.随着文艺传播形式的更新,新新媒介业已大面积介入、干预审美活动,并促使其发生一定的形变.一方面,审美活动在方式、模态上显现出崭新的症候:主体与媒介之间构成博弈的关系,感性内容进一步得到释放,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也愈加模糊;另一方面,主体的审美态度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更改:日常生活化、碎片化的审美方式俨然成为主体的自觉追求,而认知行为与审美活动的弥合趋势也象征着人文与科学的主动交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