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705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797篇;相关期刊458种,包括社会科学、科学文化评论、科学(上海)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2012年会、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等;科学革命的相关文献由69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醒民、刘兵、刘益东等。

科学革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7 占比:19.90%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2797 占比:79.87%

总计:3502篇

科学革命—发文趋势图

科学革命

-研究学者

  • 李醒民
  • 刘兵
  • 刘益东
  • 钱学森
  • 何传启
  • 张剑
  • 白春礼
  • 路甬祥
  • 吴芸
  • 姜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阎光才
    • 摘要: 十七世纪科学革命是现代科学兴起的关键性事件,主要发生于大学之外并得益于欧洲城市社会中各方力量的贡献,但大学以其理性技艺的训练和带有异端倾向的精英人才培育为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科学的制度化源于欧洲官方性质的科学院,随后向大学延伸并逐渐颠覆了主导大学的经院哲学传统,进而塑造了其内部学科门类林立和高度专门化的格局。在外部政治与市场力量驱动下,进入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社会运行不仅冲击了学院科学的伦理规范与认可机制,而且以其愈加精细化和碎片化的规训制度变革了大学教化与致知方式,也许这是当代科学在重大理论突破上付之阙如的主要成因。
    • 林灏; 余建刚
    • 摘要: 科学历程的转折点“科学革命”,始于哥白尼的工作.教材用了半节的篇幅,介绍“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科学史的视角,分析学生容易产生的理解上的谬误和困惑,并尝试作出阐述解惑.
    • 石云里
    • 摘要: 1632年,伽利略因出版《对话》而被宗教裁判所传唤到罗马接受审判,并于次年6月被判终生监禁,开始了长达8年多的囚徒生涯,直到去世。从这时开始直到19世纪,欧洲出现了不少与伽利略囚禁有关的美术作品,对于我们了解伽利略的这段经历及其对此后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
    • 陈明烨
    • 摘要: 2021年4月25日,小塞缪尔·Y.埃杰顿辞世。国内尚未有专门论述这位艺术史家的文章。本文结合他的几本代表著作(目前似乎只有《乔托的几何学遗产》被翻译成中文),尝试分析他是如何扬弃潘诺夫斯基的透视理论的。埃杰顿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的思路融汇综合,挖掘透视背后的文化因素却不将透视法等同于纯粹的文化程式或者符号。除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埃杰顿还评论了皮雷纳、吉布森、古德曼、库伯维、布赖森和贝尔廷等学者们关于透视的观点。埃杰顿从未被相对主义多元文化论的浪潮席卷而去,他对潘诺夫斯基透视理论的发扬与古德曼等相对主义者的观点绝不类同。
    • 李映红
    • 摘要: 学者理论与工匠实践的融合在近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奥地利学者齐尔塞尔对大学学者、人文主义者与工匠“三大阶层”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成为理解科学革命时期理论发展与技术创新关系的重要线索。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导致了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合,新的社会秩序与价值理性被重构。历史性的梳理、考察与阐释齐尔塞尔“智识活动三阶层说”,论述工匠与学者在社会空间的场域互动融合,引发了近现代西方技术革命与文化创新。
    • 沈为慧
    • 摘要: 阅读学术成果已成为许多中学历史教师备课的起点。教师在运用学术成果进行教学时需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阅读对象,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做好摘编。从学术成果中提炼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学习学术研究中分析问题的角度或思路,获取具有典型性的材料,并根据材料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运用方略,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或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 梁国强; 步一; 胡志刚; 侯海燕
    • 摘要: 变革性研究(transformative research,TR)是彻底改变人们对现有科学的认知、引领新前沿的研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本研究从文献引证与被引证视角构建了TR早期阶段的理论模型和多维引文特征体系,并以诺贝尔奖关键成果为例对TR的早期特征进行探究。研究结果发现,TR本质上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的潜在新范式,处于科学革命的起始阶段。从广度维度看,近些年TR知识基础的学科会聚特征明显,且产生早期学科扩散特征显著;从强度维度看,TR对现有知识的吸收特征明显,产生早期对学科领域的冲击较强;从速度维度看,TR知识基础的老化特征明显,但近些年有减缓趋势,其产生后的增长特征较为显著。本研究为TR产生早期的量化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多维引文特征框架,为TR预见提供了借鉴。
    • 明风飞扬
    • 摘要: "波粒二象性"是一种物质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微粒性的特殊性质,最早由爱因斯坦在光量子假说中提出,后由德布罗意推广到电子及其他微粒.库恩提出范式理论,指出范式形成后科学即进入常规科学阶段,这一阶段只关注解决难题;范式具有不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当范式无法回答的问题增多则危机产生,新范式会取代旧范式,这一过程就是库恩所说的科学革命.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经过长期的争论走向"波粒二象性"以及量子力学下"场"的解释,这一范式转换大体上符合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但其理论仍然存在过于绝对、有非理性嫌疑等问题.对于"不可通约性"是否过于绝对的质疑,库恩本人在后期论文中做了部分回应;而其非理性之嫌也可借助量变质变和"理性直觉"等理论予以辩护.
    • 安维复
    • 摘要: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父时代”是否中断了古希腊科学思想的文脉?本文专注于奥古斯丁在传承“七艺”上的三点重要作为:其一,破除至少是削弱了占星术对天文学的冲击,试图维护天文学的数理科学性;其二,破除“艺术即模仿”的成见,论证了艺术也是理性知识的判断,从而坚守“七艺”作为理性知识的统一;其三,开启用“七艺”论证“三位一体”等神学疑难的先河,确立“七艺”在基督教信念中应有的学术地位。这些论证都不悖于信仰高于理性的基本思想准则。本文至少有两个推论:其一,“七艺”作为科学思想从古希腊形成体统,即使在黑暗世纪的教父奥古斯丁仍在滋养守护,T.库恩所说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值得怀疑;其二,“七艺”作为推证理性涵养西方科学千年不止,李约瑟难题或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 王力冉
    • 摘要: 托马斯·库恩是美国科学哲学家与科学史家。库恩可以被认定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他的作品《科学革命的结构》为当时的科学思想研究学者们建立了一个大众普遍接受的讨论背景。文章将主要研究《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有关范式的相关概念。纽约时报曾报道托马斯·库恩的报道中的一句话是:因为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著作让范式这个词变成当代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多次出现"范式"一词。而且,"范式"在不同场景有其不同的含义。文章以《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于"范式"的相关定义为参照,参考"范式"发生的历史背景,简要概括"范式"的逻辑,从而揭示"范式"的本质,把握"范式"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