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状流
泡状流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13983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计量学报、核科学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等;泡状流的相关文献由27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鸣远、苏玉亮、杨建等。
泡状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3983篇
占比:99.90%
总计:114102篇
泡状流
-研究学者
- 张鸣远
- 苏玉亮
- 杨建
- 阎昌琪
- 庞明军
- 张超杰
- 孙立成
- 罗锐
- 杨献勇
- 郭烈锦
- 幸奠川
- 刘磊
- 朱宪然
- 任长春
- 侯洪宁
- 张西民
- 许兆峰
- 宇波
- 屠基元
- 郭富德
- 陈斌
- 魏进家
- 付英杰
- 吴少融
- 周云龙
- 周芳德
- 姜胜耀
- 宁涛
- 张嘉钟
- 徐一丹
- 秋穗正
- 赵建福
- 金光远
- 韩兵
- 佟允宪
- 吴斌
- 孙万臣
- 孙中宁
- 孙波
- 孙立军
- 张孜博
- 张展
- 张敏弟
- 张涛
- 张魁
- 徐磊
- 徐进良
- 文婷
- 昝元峰
- 曹夏昕
-
-
付玮琪;
赵子贤;
于璟;
魏伟;
王志远;
黄炳香
-
-
摘要:
针对可燃冰钻采井筒内易发生水合物生成和堵塞的工程问题,本文开展了泡状流条件下甲烷水合物生成实验,发现流速增加会提高水合物生成速率,黄原胶质量分数的增加会降低水合物生成速率。基于传质理论,构建了适用于可燃冰钻采井筒内泡状流条件下水合物生成预测模型,模型考虑了连续相流体流变性、气泡破裂、聚并和形变等因素对泡状流中气液界面分布和气液间传质规律的影响,并耦合实验数据,提出了气泡群间的综合传质系数经验公式,用于描述气泡间相互作用对气液间传质速率的影响。对比实验结果,所建立模型对水合物生成量和水合物生成速率的预测误差分别在±5%和±15%以内,满足工程计算需求。该模型的构建有助于精准预测油气和可燃冰钻采井筒内水合物风险,为建立经济、高效的井筒水合物防治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
-
王俊;
庞明军
-
-
摘要:
采用停滞帽模型,对剪切稀化流体中表面受污染气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流变指数对气泡传热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而雷诺数和气泡界面污染程度对气泡传热效率影响较大;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和(或)停滞帽角度的减小,气泡周围热边界层逐渐变薄,传热效果变好;且界面受污染气泡表面的平均努塞尔数随着停滞帽角度的减小和(或)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
-
-
许兆峰;
李辉;
罗锐;
王东泽;
王哲;
刘培
-
-
摘要:
设计了一套竖直管内气液两相流流量的测量教学实验系统.该系统采用双参数测量法,即测量竖直管上方孔板流量计压差和测压管压差,将气液两相流视为物理性质均匀的单相混合物,则可推算出气液两相流总体积流量QM和空泡率αA,并最终获得液相体积流量QL和气相体积流量QG.实验原理和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竖直管内泡状流的流量测量,低液体流速时,获得的气体体积流量精度高;高液体流速时,获得的液体体积流量精度高.
-
-
黄一川;
桂南;
杨星团;
屠基元;
姜胜耀;
朱宏晔
-
-
摘要:
研究了不同螺旋直径螺旋管中泡状流的相界面参数(空泡份额 、相界面浓度 、气泡尺寸等)的截面分布特性.通过图像法标定了电导探针的测试精度,并通过合理地处理双头电导探针,得到了螺旋管中泡状流的空泡份额 、相界面浓度和气泡数量频率的定量分布云图.为进一步量化地描述相界面参数的分布特征,采用统计方法定义了截面平均参数 、相界面离散系数和气泡平均聚集坐标来表征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管道旋转直径的增大,气泡截面平均空泡份额有所下降,分布范围缩小,平均聚集坐标向上方和外侧移动,气泡尺寸整体上有所下降.
-
-
-
-
-
徐一丹;
庞明军;
徐磊;
袁惠新
-
-
摘要:
鉴于泡状流在工业及太空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综合研究重力及黏度变化对液相湍流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文中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气泡加入后重力水平和黏度变化对液相湍流统计量和气相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重力下,气泡注入后湍流强度与雷诺应力被调制,绝大部分大部分气泡聚集在上壁面;而在无重力下,液相的湍流强度及雷诺应力基本不变,气泡均匀分布在槽道内.黏度对液相湍流的影响与重力相类似,不同的是无论黏度改变与否,绝大部分气泡均聚集在上壁面处.且气泡加入后重力水平及黏度变化对液相湍流的影响是由气泡对湍流的调制作用和局部黏度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
-
周强;
郭晓峰;
李军;
王腾;
陈彩霞
-
-
摘要:
Gas-liquid upflow in vertical pipes was widely used in the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and nuclear reactors. In this paper,the Euler-Euler two-fluid model was applied in the simulation of the gas-liquid upflow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selections of the closure models. The lift force,wall lubrication force,turbulent dispersion force and bubble induced turbulence(BIT) were studied at a superficial liquid velocity 0.45m/s and superficial gas velocities,0.015m/s and 0.1m/s,respective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①At low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the near wall gas holdup can be optimized with both the lift force and wall lubrication forc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bubbles reached a relative balance under the effect of this two forces with the result of wall peak of gas fraction and the reasonable simulated liquid velocity;The effect of BIT can be negligible at low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②At high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 bubbly flows,the influence of BIT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gas-liquid two phase flow was eviden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an be improved with the turbulence dissipation source term included,and Troshko model prevailed over Sato model in describing the effect of bubble induced turbulence on the liquid turbulence.③At high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the wallpeak of gas holdup occurred with the lift force included,then the peak value can be reduced after the turbulent dispersion force taken into account. While the issue of wall peak still can’t be solved, indicating that turbulence dispersion force was not strong enough to overcome the lift force.%竖直上升管气液两相流广泛应用于相变传热、核反应堆等工业过程。本文以竖直上升气液两相流为研究对象,运用欧拉双流体模型,针对表观液速为0.45m/s、表观气速分别为0.015m/s和0.1m/s的泡状流数值模拟过程中的升力、壁面润滑力、湍流扩散力、气泡诱导湍流(BIT)等封闭模型,开展数值模拟比较研究。模拟发现:①低气速泡状流中,升力和壁面润滑力的同时加入能够改善壁面附近的气含率,气泡在这两个力作用下在径向上达到一个相对平衡,得到与实验气含率类似的壁面峰,模拟的液相速度较合理;低气速时,BIT的影响可以忽略。②高气速泡状流中,BIT 对气-液两相流的模拟结果影响比较明显,湍动耗散源项的加入能使液速分布的模拟结果得到改善,Troshko模型相对Sato模型更能反映气泡诱导湍流对液相湍流的作用。③高气速时升力的引入使气含率产生壁面峰,加入湍流扩散力能使峰值略微降低,但仍没有解决高气速时引入升力出现的气含率壁面峰问题,说明在径向上湍流扩散力还不足以抵抗升力。
-
-
-
XIONG Zheng;
熊正;
ZHANG Fa-xing;
张法星;
LU Xin;
陆欣
- 《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气泡在泡状流中的运动与分布情况对液相的流态、压强和传热特性有着显著影响,且数值模拟已成为研究气液两相流流动规律的重要手段.采用大涡模拟(LES)和离散相模型(DPM)模拟竖直圆管泡状流,计算中考虑了水流和气泡的相互作用,气泡受力包括浮力、阻力、虚拟质量力和压强梯度力.主要结论:验证网格尺寸表明,主流向网格尺寸是气泡平均直径的1.25倍时,流速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最好;当圆管直径小于100mm,壁面效应明显时,需重视亚格子模型的选取和边界层的处理;气泡群运动是造成两相间强烈湍动及速度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计算还获得了不同表观液速与气体体积流量下,竖直圆管内气泡群运动规律、液相时均速度和气相瞬时速度分布情况,验证了大涡模拟结合离散相模型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泡状流模拟方法.LES-DPM可以用来计算稀疏泡状流的速度、湍动强度、气泡运动规律等,但需谨慎划分网格大小、选取亚格子模型、添加附加作用力.
-
-
黄一川;
朱宏晔;
杨星团;
屠基元;
姜胜耀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U型管中的气液两相泡状流动在两相流系统中是很常见的,这是因为U型管具有结构紧凑和高换热系数的特点.对于U型管中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过程的分析而言,管中两相分布、速度场和相界面浓度的模拟结果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这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结合人口平衡模型和两流体模型对内径24mm、曲率半径为96mm 的U型管中的气液泡状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均一化MUSIG模型求得人口平衡方程并修正气泡尺寸分布函数.U型管在0°、90°、180°处的相分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相和液相的表面速度是气泡运动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在较高的气相表面速度下,由于浮升力占主导,气泡聚集于靠近管道外侧;而在较低的气相表面速度下,由于离心力占主导,气泡聚集于靠近管道内侧.这和Usui等人的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另外,本文还研究了在不同流动条件下的气液相对速度分布和相界面浓度.
-
-
-
韩朋飞;
郭烈锦
- 《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采用双流体模型耦合界面浓度输运方程对竖直上升管内泡状流进行了三维模拟.结合Wang的泡状流测量实验,研究了不同壁面润滑力作用下管道界面含气率的分布特征.通过实验测量结果与各种壁面润滑力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了各种模型对含气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Tomiyama及Frank的模型具有相似的特性,高估了壁面润滑力的大小.而Antal的模型作用范围过于狭小,对气泡分布的峰值的预测偏差很大.Hosokawa的模型则较好的预测了含气率的分布.
-
-
张小宁;
孙中宁;
张楠
- 《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在内径50mm的有机玻璃管中填充直径8mm的玻璃球形成球床通道,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气水两相在球床通道内的泡状流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实验得到了以概率密度函数表示的气泡大小和形状的分布特征以及气液相流量对气泡大小和形状分布的影响,获取了气泡圆度和速度与气泡大小之间的关系,并对气泡的破裂和合并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
-
-
-
庞明军;
徐一丹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泡状流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过程.为了提高过程效率,就必须深入理解微气泡对液相湍流的调制机理.为了理解微气泡对液相湍流产生的调制机理,采用欧拉-拉格朗日双向耦合方法分别调查了位于粘性底层、过渡层和外层内微气泡对液相湍流的调制情况.结果表明,微气泡对液相湍流的调制与微气泡的位置有关;当微气泡位于湍流外层时,液相湍流被强化;当微气泡位于粘性底层和过渡层时,液相湍流被抑制,而且当微气泡位于过渡层时,出现微气泡减阻现象.
-
-
孙光雄
-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十二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在气液两相流实验装置上,对3台具有不同导程叶轮的涡轮流量传感器测量水平气液两相泡状流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随着体积含气率的变化,3台传感器的流量特性曲线、测量相对误差、重复性误差均会发生明显变化.具有较小导程叶轮的传感器,其性能优于其它两台传感器.对造成涡轮流量传感器测量特性改变与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体积含气率变化影响涡轮流量传感器特性的物理机理进行了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