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螺旋管

螺旋管

螺旋管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2081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3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79490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制冷学报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十九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螺旋管的相关文献由3536位作者贡献,包括郭烈锦、不公告发明人、孙忠臣等。

螺旋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3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79490 占比:99.53%

总计:79864篇

螺旋管—发文趋势图

螺旋管

-研究学者

  • 郭烈锦
  • 不公告发明人
  • 孙忠臣
  • 张伟
  • 陈学俊
  • 尚义保
  • 韩吉田
  • 冯自平
  • 汤金根
  • 吴莘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文平; 杨林杰; 袁玮盛; 张建; 祁佳慧; 许一帆
    • 摘要: 为了实现炼焦荒煤气显热回收时上升管壁面局部温度监控以解决煤焦油析出结焦问题,基于多孔介质非热平衡理论建立了外管为螺旋管及多孔填料的炼焦荒煤气显热回收套管换热器一维稳态热计算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数值求解。通过与三维模拟结果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既可获得所研究换热器管壁温度的局部分布特性,又可避免三维模拟复杂的建模计算过程及巨大的计算机硬件需求。与传统零维热计算模型相比,该一维热计算模型能考虑填料层轴向热耗散与吸放热两侧流体流向夹角对换热效果的影响,具有更高的精确性。该方法极大提高了对该换热器的设计能力。
    • 李建兵; 刘锋; 贾俊明; 吴琨; 刘涛
    • 摘要: 塔吉克斯坦国家标志塔是一座集旅游观光、展览、餐饮、娱乐、休闲等综合服务功能的观光塔。该塔高度较高,体型瘦小,塔身外附有沿塔身螺旋上升的装饰性螺旋管。系统地介绍了该塔各部位结构方案选型和关键构件的连接方式,并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指标进行控制。采用YJK和LIRA-SAPR 2017 R4软件对结构整体进行小震弹性分析,并用YJK软件对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根据该塔自身结构形式的特殊性,从重要构件的内力分析等角度分析了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同时提出此类高耸结构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应的结构设计方法。结果表明:结构安全可靠,结构的振动特性、局部与整体的位移等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 袁冶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多面螺旋管壳管换热器的生产工艺,阐述了压力套管、内换热器、总装等重要制造工艺的难点及解决方法,概述了类似复杂螺旋管的生产工艺及提高换热器质量的方法。
    • 王石磊; 刘华明; 李小波
    • 摘要: 采用Fluent建立液力惯容器螺旋管内流场的数值模型,得到螺旋管的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通过建立对照组与6个实验组的数值模型,研究螺旋管相关参数对压差和摩阻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管的速度场和压力场均呈C形分布,外侧速度和压力均高于内侧,表明产生了二次流现象;压差与流体速度是正相关,与螺旋管内直径和螺距是负相关,螺旋直径影响较小;摩阻系数与螺旋管内直径是正相关,与流体速度和螺旋直径是负相关,与螺距无关。研究结论为螺旋管式液力惯容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杨成浩; 韩赞东; 欧正宇; 董仕豪
    • 摘要: 针对带缆涡流检测方法在螺旋管换热器检测中易自锁而无法穿过管道的问题,设计了螺旋管换热器无缆内检测系统。可使用液体或气体驱动检测系统穿过螺旋管,检测系统穿过管道后,通过上位机读取检测系统中存储的数据。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激励频率和检测线圈参数,检测信号激励频率为100 kHz,检测线圈尺寸为宽3 mm、外径12 mm、内径8 mm。在外径19 mm、壁厚3 mm的不锈钢管道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检测系统可以检测直径为1 mm通孔缺陷和深度为2 mm外壁缺陷,通过气体驱动检测系统实现了螺旋管的检测。
    • 戴军涛; 刘莉; 刘帅; 顾汉洋; 王科
    • 摘要: 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的传热面由螺旋管束组成。螺旋管的三维螺旋结构使得泡状流和塞状流等气液两相流中的气泡在重力、离心力和浮力等作用下在管道内部呈现不对称的相分布状态,两相滑移速度增大,显著影响换热性能并导致DNB型传热恶化难以预测。实验介质为空气-水,结合自主开发的电导式丝网探针技术并发展先进的数据后处理算法,实现了复杂流场的三维时空重构和离散气泡粒径的精细测量,获得了螺旋管内泡状流和塞状流的截面空泡分布规律。基于研究结果,可根据气泡分布规律对螺旋管道的几何结构进行调整以避免传热恶化,为螺旋管式蒸发器的安全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优化思路。
    • 刘莉; 刘帅; 张嘉荣; 刘茂龙; 陈硕; 肖瑶; 刘利民; 顾汉洋
    • 摘要: 螺旋管内液膜厚度的空间分布形式直接影响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环状流动区的传热性能。本文基于自主研制的非侵入接触式环-岛阵列式传感器,对不同结构立式螺旋管内环状流中液膜的三维时空分布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较厚液膜在管道周向出现的位置,定义了4种典型的液膜分布形式,包括重力主导的底部分布、液相离心力主导的外侧分布、气相离心力主导的内侧分布以及二次流主导的内-外侧分布。系统分析了气液流速、螺旋直径和螺旋节距对液膜分布形式的影响,基于修正的Dean数De^(*)和修正的Lockhart-Martinelli参数X^(*),绘制了液膜流动通用子流型图,并提出了不同液膜分布区的转变判据。
    • 肖瑶; 刘茂龙; 陈硕; 丛腾龙; 刘利民; 刘莉; 张伟; 徐子伊; 沈聪; 张琦; 顾汉洋
    • 摘要: 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结构紧凑、传热高效、可靠性强,在先进小型堆中具有广泛应用,然而其管侧螺旋管内过冷水受热变为过热蒸汽,覆盖全部传热区域,且受螺旋几何、离心力及二次流影响,流动传热行为演化机制复杂,现有模型限制了高性能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螺旋管内热质传输行为开展了系统性实验和理论研究,建立了几何尺寸和热工参数范围最广泛的螺旋管传热、阻力基础热工实验数据库,明确了周向非均匀传热与沿程传热机制转变规律。基于机理分析,构建了高精度全工况的预测模型库,提出了三区干涸点、基于干度梯度的干涸后传热、宽范围两相摩擦倍增因子等模型,实现了全传热区域高精度预测。本文结果可满足先进反应堆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设计需求。
    • 范弘毅; 李晓伟; 吴莘馨; 孙立斌
    • 摘要: 高温气冷堆采用超临界蒸汽发生器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结合目前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亚临界直流蒸汽发生器的设计经验及高温气冷堆的发展规划,本文提出了超临界蒸汽发生器设计方案。基于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亚临界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程序,开发了针对螺旋管式超临界蒸汽发生器的一维稳态热工水力程序,并对比了不同超临界流体对流换热的经验关联式。结果表明,不同经验关联式对热工水力计算结果影响很小,这是因为一次侧氦气对流换热热阻对总热阻的贡献最大。然后采用该程序对超临界蒸汽发生器100%负荷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不同工况下一二次侧温度、速度、对流换热系数等参数的分布,并分析了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二次侧对流换热系数在拟临界点附近达到最高值;由于氦气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一次侧对流换热系数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传热管材料为T22的低温段,一次侧对流换热热阻占比超过65%;在传热管材料为800H的高温段,一次侧热阻与管壁导热热阻相当,二次侧对流换热热阻占比较小。由于密度变化较大,二次侧流速变化很剧烈,一次侧流速变化则较缓。针对100%负荷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的水动力特性曲线的计算结果表明,当传热管入口不施加节流时,即使100%负荷工况的水动力特性曲线也具有负斜率区,且工作点处的正斜率较小,不利于流量分配及流动稳定性。需要在传热管入口设置合理的节流阻力系数来消除水动力特性曲线的负斜率区。保证高温气冷堆超临界蒸汽发生器在100%~30%负荷的水动力特性曲线不出现负斜率区的临界节流阻力系数为850~1600,并随功率的增加而减小。
    • 逯国强
    • 摘要: 实验研究了质量流量对螺旋管蒸发器内R134a流动沸腾迟滞特性的影响,通过增大加热功率的操作绘制出沸腾曲线,得到成核滞后特性,通过增-减加热功率的操作绘制出沸腾曲线,得到湮灭滞后特性。结果表明,质量流量越大,成核滞后越明显,而湮灭滞后随流量的变化未呈现出单调变化规律。从质量流量影响边界层厚度及换热机理的角度分析了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