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升力

升力

升力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1697篇,主要集中在航空、力学、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358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中国体育科技、物理教学、中国科技纵横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06年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研讨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年会、中国宇航学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委会航天空间环境工程信息网学术讨论会等;升力的相关文献由293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志成、赵振宙、郑源等。

升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2 占比:19.5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41%

专利文献>

论文:1358 占比:80.02%

总计:1697篇

升力—发文趋势图

升力

-研究学者

  • 王志成
  • 赵振宙
  • 郑源
  • 吴浩
  • 杨业
  • 王伟达
  • 赵振宁
  • 郭涛
  • 朱晓义
  • 不公告发明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奇; 朱寅鑫; 牛培行; 刘少宝
    • 摘要: 与固定翼相比,在低速、小Reynolds数条件下,扑翼飞行具有显著的气动性能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目前对扑翼翼型的研究以刚性翼型为主,对柔性翼型气动性能认识还不清楚.该文建立了柔性椭圆翼型的流固耦合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风速、迎角下柔性椭圆翼型的周围流场、变形以及气动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较刚性翼型,柔性翼型延缓了尾涡脱落时间,有效降低升力扰动振荡频率;柔性翼型显著抑制了尾流流场的扰动,降低升力扰动振荡幅值,合适的弹性模量翼型使得扰动振荡完全消除.研究结果可为软飞行器气动设计提供参考.
    • 于天立; 董文锋; 刘文俭; 范亚
    • 摘要: 为同时获得良好的气动和隐身性能,基于外形隐身技术与材料隐身技术相结合的原理,提出了一种以透波为主的机翼蒙皮设计方案;为平衡透波机翼升力与机翼电磁隐身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一种基于代理模型的策略,对透波机翼外形几何特征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透波机翼在频域、空域范围内保持良好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减缩特性的同时可具备足够的升力条件。所提出的代理模型精准度高,在工程上平衡跨学科领域问题时,可作为一种有效手段。
    • 摘要: 直升机顶部的旋翼与竹蜻蜓相似,起飞所需要的升力正是来自旋翼的旋转。从旋翼桨叶横切面的形状可以发现,旋翼上表面弯曲,下表面平整。在旋转时,上表面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下表面空气流速慢、压强大,上、下表面形成的压强差使直升机产生向上的升力
    • 罗佳茗; 刘苍松; 王祁旻; 虞佳磊; 马涂亮
    • 摘要: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针对基于典型二维多段翼型NACA0410设计的带前缘下垂构型的多段翼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前缘下垂四种参数对多段翼升力特性的影响。在所研究的范围内,结果表明:1)在线性段,弦长增加与偏度增大对线性升力均有负面影响,但转轴高度与尾缘夹角对线性升力几乎没有影响;2)在近失速及失速段,弦长增加与尾缘夹角的提升,可明显提升升力;下垂偏度增加,以26°为界,小于该角度可提升升力,但大于该角度后,影响不再明显;随转轴高度下降,升力出现一定提升,但到2 mm后反而有所下降;前缘下垂尾缘夹角增大,可提升近失速段升力;3)四参数对升力影响主要体现在头部两段吸力峰的消长,设计中需综合考虑吸力峰特征,并加以应用。
    • 吴介之; 刘罗勤; 刘天舒
    • 摘要: 现代空气动力学诞生一百多年来,己经发展出众多关于升力和阻力的理论.但是,其远场合力理论一直停留在低速不可压流.虽经几代人的努力,但仍未能把它精确地推广到黏性可压缩流.这种状况直到最近才得以突破.本文作者及其合作者依据对远场线化Navier-Stokes方程解析解的研究,获得了经典不可压二维定常流的Kutta-Joukowski升力定理的现代二、三维普适版这个核心结果,从而突破了经典空气动力学基础理论延续了八九十年的一个缺口.基于线性近似得到的简洁公式,何以能在高度非线性的复杂流场中仍然精确成立,这里涉及饶有兴趣的方法论问题,很值得关注.本文的第一个任务,是在简要回顾普适理论基本成果的基础上,反思其方法论特色和背后的物理机理.尽管严格的量化升力理论己经得到航空实践的广泛检验,但在各种出版物和媒体上仍常常出现关于升力物理来源的各种假说.这种状况表明:升力物理来源这个问题,井没有在国内外众多的教科书、专著和课堂中得到彻底的澄清,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在现今仍然具有迫切的重要性.普适理论的普遍有效性和高度简洁性使人们能用它以尽可能直接的方式为澄清升力来源提供逻辑严密的论据,值得着重考察.这是本文的第二个任务.
    • 贺阳映; 马勇; 张松; 蔺世杰
    • 摘要: 目的:探讨奥运会级别Neil Pryde RS:X帆板帆翼空气动力性能随攻角变化的规律,为帆板运动员合理调整帆翼攻角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求解雷诺时均方程(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RANSE),基于单向流固耦合对风速为6 m/s、攻角为20°~50°及80°~100°、间隔为5°时的工况进行数值仿真,获取帆板帆翼单向流固耦合时粘性流场、结构场的变化情况.结果:攻角为20°~25°时帆翼升力系数随攻角的增加而增加;超过25°后,升力系数逐渐减小,帆翼失速角处于25°附近;当攻角>90°时,随着攻角的继续增加,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均随攻角的增加而增大.帆翼最大变形发生在帆顶角处,迎风航段攻角为20°~25°时,最大变形量随攻角逐渐增大,且增大幅度较为明显;当攻角达到失速角之后,攻角继续增大时,帆翼最大变形仍继续增加,但幅度变小.顺风航段攻角90°时,最大变形与之前相比有明显增大.帆翼表面存在应力集中的现象,桅杆顶端与帆上角连接处等效应力的数值最大,应力分布最为集中,帆翼后帆边也存在较大的等效应力,而桅杆中下部以及帆翼底部等效应力较小,帆板帆翼的主要受风区域位于桅杆中上部,后帆边的中下部,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域.结论:帆翼的失速角位于25°附近,迎风及横风航段最佳攻角为20°左右,顺风航段应尽量减小攻角;帆翼的最大变形发生在帆顶角处,帆面存在等效应力集中现象.
    • 任超; 吴海波; 陈蒨
    • 摘要: 基于某SUV车型,通过数值计算和风洞试验研究了14种后扰流板和侧扰流板方案对整车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加装任意一种扰流板,其减阻效果均较小,而在后扰流板和侧扰流板的共同作用下,减阻效果最大可达3%,且所有方案在降低阻力的同时,都会使后升力增加.根据计算得到的流场信息和尾迹区结构特性分析了扰流板的减阻机理,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方案对于升力的影响规律,为相似车型扰流附件的气动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 徐裕端(文/图)
    • 摘要: 上期介绍了水平尾翼增升的常规方法,即在平尾后缘下方粘贴二角形木块。这种方法虽然增大了平尾的升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模型在弹射爬升阶段被拉翻,但增大的升力为一个定值,仍然无法适应高速爬升和低速滑翔两种飞行状态下模型对尾翼升力的不同要求。因此,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种可使尾翼升力在不同飞行状态下自适应调整的方法——抬尾增升控制机构。
    • 迟兴; 战强
    • 摘要: 为将传统球形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从陆地拓展到水域,通过在球壳上黏附辅助鳍,增大球形机器人水面运动的推进力,设计一种紧凑高效的水陆两栖球形机器人.分析特殊平面形状的单片辅助鳍在运动周期中入水面积和形心的变化规律,基于机翼理论推导液体作用在辅助鳍上的升力和阻力计算公式,给出水平分力和竖直分力表达式.利用傅里叶级数对水平分力和竖直分力进行拟合,针对球壳上不同数量辅助鳍配置方式,给出傅里叶级数表示的水平分力合力和竖直分力合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增大球壳旋转角速度和辅助鳍入水面积可提高水平分力;水平分力合力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增加配置的辅助鳍数量可增大水平分力合力的平均值,减小合力的波动幅度;辅助鳍结构能够给球形机器人水面运动提供持续稳定的推进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