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流沉积物

河流沉积物

河流沉积物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936830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地质学报、地球化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河流沉积物的相关文献由61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守业、刘娟、王津等。

河流沉积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36830 占比:99.98%

总计:936979篇

河流沉积物—发文趋势图

河流沉积物

-研究学者

  • 杨守业
  • 刘娟
  • 王津
  • 陈永亨
  • 丁爱中
  • 何路城
  • 毕磊
  • 沈川洲
  • 王春霖
  • 王景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文文; 汪杰; 黄涛; 孙庆业
    • 摘要: 本文分析了安徽省铜陵3处硫化物尾矿区矿砂、土壤与河流沉积物中4种核素^(238)U、^(226)Ra、^(232)Th和^(40)K的比活度,利用其γ辐射吸收剂量率(the gamma radiation absorbed dose rate,D)和年有效剂量率(annual effective dose equivalent,AEDE)开展了放射性水平评价。结果表明,3个尾矿区矿砂、土壤和沉积物的^(238)U、^(226)Ra和^(232)Th的比活度均值略高于安徽省土壤的平均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尾矿区尾矿砂剖面^(232)Th和^(40)K的比活度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指示尾矿砂的氧化酸化导致了^(232)Th和^(40)K的淋失。B尾矿区沉积物和C尾矿区土壤受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影响显著,^(226)Ra与总硫呈显著正相关,指示^(226)Ra通过AMD迁移到土壤与沉积物中。3个矿区矿砂、土壤和沉积物中4种核素的D的平均值范围为66.22~136.15、81.46~96.67和85.29 nGy·h^(-1),均高于安徽省土壤的平均水平(56.7 nGy·h^(-1));而AEDE的平均值范围为406.03~834.89、499.49~592.75和522.99μSv·a^(-1),除了A尾矿区,其余2个尾矿区均高于安徽省土壤平均水平(510μSv·a^(-1)),但远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规定的基本限值(1 mSv·a^(-1))。研究表明,铜陵部分硫化物尾矿氧化、酸化及AMD排放导致了放射性核素的淋失和迁移,但不会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放射性危害。
    • 赵永芳; 田旭; 叶友权; 徐方建
    • 摘要: 陆地是海洋中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河流沉积物是重要的环境介质之一。胶州湾是一个典型的温带半封闭海域,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模式海湾,周边有10余条河流注入。通过对12条入海河流和环胶州湾潮间带76个站点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的分析,获得包含砷(As)、铬(Cr)、锌(Zn)、铜(Cu)、镉(Cd)、钴(Co)、铅(Pb)和镍(Ni)8个指标的数据集,计算获得常用微量元素污染和生态效应的评估参数,包括地质累积指数(Igeo)、富集因子(EF)、污染因子(CF)和污染负荷指数(PLI),形成了本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以为未来的海岸和河流管理,沉积物污染评价、生态安全评估以及微量元素来源与输运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王燕校; 王永; 姚培毅; 田飞; 袁路朋; 叶梦旎
    • 摘要: 古洪水沉积物是研究地史时期极端降水事件和古环境演化的重要载体。基于地质记录开展古洪水重建研究,可以为揭示区域洪水历史过程及机制提供依据,对水资源利用和工程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漕河古河道北岸出露较好的李迪城村剖面为研究对象,综合地层序列、野外沉积特征、沉积构造及沉积物粒度分析,对白洋淀地区漕河古河道沉积记录的古洪水事件进行了识别,发现该剖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古洪水沉积层与下伏地层存在明显的冲刷侵蚀面,沉积体形态呈透镜状,由泥砾、炭屑、双壳类及灰黑色粉细砂混杂组成,发育中小型交错层理;洪水沉积物粒度指标(中值粒径、砂含量、黏土/粉砂值及Q90)表现为高值,以细砂为优势组分,含混杂的粉砂及少量黏土,分选较差;古洪水沉积层中古树与双壳类集中埋藏,呈定向排列,其指示的方向与遥感影像揭示的古河道方向一致。通过该剖面沉积特征及地层AMS ^(14)C年代分析,确定漕河在全新世早期约10.8~9.6 ka BP发生了4期古洪水事件,这4期古洪水事件可以与该时期华北地区其它古洪水事件进行对比。当时正值全新世早期,东亚夏季风增强,为气温和降水频繁波动上升时期,据此推断白洋淀地区全新世早期的古洪水事件是当时气候背景下的产物。
    • 余俊琪; 白冰; 李光超; 王德威; 王培; 周巧红; 吴振斌
    • 摘要: 研究以桂林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补给的寨底河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有机碳来源,阐明了岩溶水环境和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粒径以0.075—2 mm的砂粒为主,pH介于8.23—8.88,TOC含量为1.2—9.5 g/kg,TN含量为289—1241 mg/kg,TP含量为497—743 mg/kg,NH_(4)^(+)-N含量为7.14—17.10 mg/kg,NO_(3)^(-)-N含量为3.06—7.00 mg/kg,C/N介于4.15—12.47;沉积物pH与粒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OC、TN和NH_(4)^(+)-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TOC与TN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沉积物碳、氮来源具有一致性。(2)长期处于偏碱性的岩溶水环境使沉积物也呈碱性且沉积物pH越高粒径越大,而粒径的变化影响沉积物中氮、磷的含量和分布。(3)沉积物TOC主要来源于河道中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无机碳,且生物量影响着沉积物理化性质尤其是C/N。因此,在岩溶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中,沉水植物将岩溶作用产生的不稳定无机碳转化为稳定有机碳并将其储存于沉积物碳库的过程提高了岩溶碳汇稳定性。
    • 苏建超; 李长安; 吴中海; 林旭; 李亚伟; 郭汝军
    • 摘要: 江汉盆地堆积的沉积物记录了长江演化的地质信息,一直是长江演化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的物源示踪方法存在诸多争议,因此寻找新的物源示踪指标是研究的重点.磷灰石是河流沉积物中常见的副矿物,其微量元素主要受原岩组成的影响而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不同构造单元差异明显,是开展河流物源示踪研究的理想指示矿物.基于此,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对江汉盆地周缘主要地表河流沉积物进行碎屑磷灰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并结合Kolmogorov-Smirnov统计方法的多维判别(MDS)图解寻找区分长江上游与中游物源的新指标,并检验了特征元素指标在物源判别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碎屑磷灰石的Sr/Y比值及Nd-Sm、Sm-Eu、Eu-Gd、La/Yb-La/Sm的微量元素双变量图解能有效区分长江上游和中游(汉江、湘江、沅江)的物源,可作为区分长江上游与中游物源的重要特征指标.综合研究认为:河流沉积物碎屑磷灰石的微量元素比值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在贯通大河的物源示踪研究中具有重大潜力.
    • 纪灵娴
    • 摘要: 对沉积物中的硫化物测定方法—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和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气相法的校准曲线和方法检出限,对比了两种方法检测的精密度、准确度及加标回收率.研究表明,气相法分析土壤中的硫化物操作方便,曲线相关系数及精密度等测试能达到沉积物样品的分析要求,通过优化测定条件,可减少所需试剂用量,更好地完成大批量监测任务,为推广其在沉积物底质中的检测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 李晓刚; 杨洋; 吕肖; 丁玉火; 朱鑫
    • 摘要: 为了揭示丹江流域河流沉积物粒度特征,在其干支流采集沉积学样品22个.利用MS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粒度实验分析测试,计算粒度分形值,结合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等粒度参数,讨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流沉积物特征.结果表明:(1)丹江流域河流沉积物沙粒含量最高,粉沙次之,粘粒最少,中值粒径平均值为0.062 mm;(2)粒度分维值介于1.811~2.304之间,lg(W(r
    • 汪丽君; 陈洪云; 赖忠平; 杨振京
    • 摘要: 石英ESR信号示踪法作为一种新的物源示踪方法,已经被较好地应用于东亚地质历史时期风尘堆积物和现代沙尘沉降物的物源示踪研究中.首先简要回顾了石英ESR信号示踪法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基于石英ESR信号示踪法的母岩年代和结晶度原理,探讨该方法对黄河沉积物物源示踪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 许仁智; 齐国翠; 曹晶潇; 刘旭辉; 黄秀棉; 曾亭婷
    • 摘要: 为探究生物炭覆盖对广西车河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的阻控作用,以甘蔗渣为原料制备甘蔗渣生物炭(BBC),通过不同覆盖量研究其对河流沉积物中As、Cd、Pb、Cu、Zn释放的阻控效率,并建立释放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pH=6.96时,BBC覆盖处理对沉积物中As、Cd、Pb、Cu、Zn的阻控效率随覆盖量增加而加强.当覆盖量为0.5 kg/m2时,其重金属阻控效率均超过50%;当覆盖量为1.0 kg/m2时,对Cu的阻控效率达到最高(89.31%).Elovich方程能较好地模拟BBC覆盖处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动力学特征.以上结果表明,在pH=6.96条件下,BBC覆盖对沉积物中As、Cd、Pb、Cu、Zn的释放有较好的阻控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