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道狭窄

气道狭窄

气道狭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8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8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263664篇;相关期刊288种,包括护士进修杂志、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中国内镜杂志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2012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二O一一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等;气道狭窄的相关文献由145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洪武、李强、白冲等。

气道狭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8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3664 占比:99.78%

总计:264237篇

气道狭窄—发文趋势图

气道狭窄

-研究学者

  • 王洪武
  • 李强
  • 白冲
  • 韦国桢
  • 周云芝
  • 金发光
  • 陈正贤
  • 吴宏成
  • 宋湘云
  • 张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慈丽; 张明华
    • 摘要: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下冷热联合消融治疗肺癌引发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因肺癌引发气道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采用冷热联合消融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独行热消融的方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气促指数、卡氏体能状态评分(KPS),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气促指数和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气促指数低于治疗前,KP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气促指数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支气管镜下冷热联合消融技术治疗肺癌引发气道狭窄患者的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对失去外科手术机会或拒接手术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的方法。
    • 潘丹丹; 李梦娅
    • 摘要: 现阶段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在不断上升,如肺癌、食道癌、喉癌等晚期恶性肿瘤是造成患者气道狭窄、呼吸困难,甚至失去生命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引起的气道狭窄往往发展迅速,患者在发生气道狭窄后的短时间内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且临床症状非常明显,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1]。近年来,随着对恶性肿瘤引起气道狭窄的不断研究和认识,以及气管镜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逐渐将经气管镜介入技术作为恶性肿瘤所致的气道狭窄的治疗技术,气管镜介入的应用对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病症具有积极意义[2]。本科室于2020年1月收治了1例小细胞肺癌广泛期出现气管严重狭窄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行气管内支架植入术后,由无创通气逐渐转变为序贯高流量氧疗,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现报道如下。
    • 张静; 王亚林; 朱慕云
    •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且进行性加重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由于长期的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及气道狭窄等因素,患者气道阻力较正常人增加、肺顺应性下降,造成患者呼吸做功增多,同时因增龄因素,老年人本就存在肌肉逐渐萎缩、呼吸肌功能生理性下降的情况,最终导致呼吸肌功能受累,肺功能逐渐下降,严重影响老年慢阻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 侯清武; 徐璟; 杨明媛; 余相地; 程庆好; 王彬
    • 摘要: 目的探讨对中重度气道狭窄患者行硬质气管镜检查治疗中无肌松药静脉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01至2021-01应急总医院拟行硬质气管镜检查治疗的中重度气道狭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肌松药组(A组)和肌松药组(B组),每组30例。两组常规进行麻醉,B组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在插管前给予罗库溴铵0.3 mg/kg;A组不给予罗库溴铵。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置入硬镜时(T_(1))、置入硬镜后(T_(2))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MAP)、心率(heart rate,HR)、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置入硬镜时患者声门活动,置入硬镜后患者呛咳、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毕动脉血气分析、术中血氧饱和度低于90%及上肢肌力评测情况。结果共53例完成本研究,其中A组27例,B组26例。两组患者置入硬镜前后MAP、HR变化差值、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乳酸(lactic,Lac)[(1.05±0.4)mmol/L]高于B组[(0.8±0.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声带活动及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呛咳发生率(66.6%)明显高于B组的19.2%,A组苏醒时上肢肌力对抗阻力为100.0%,明显好于B组(46.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肌松药静脉麻醉对中重度气道狭窄患者行硬质气管镜检查治疗,患者肌力恢复好,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
    • 胡友洋; 吕丽萍; 闵旭红; 张欢欢; 孟璐
    • 摘要: 目的对两种不同方法Y型气管支架置入手术的麻醉管理,进行比较和总结,并评价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68例拟行Y型气管支架置入术的重度恶性气管狭窄患者,根据气管支架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纤支镜辅助组37例和DSA引导组31例)。纤支镜辅助组采用喉罩联合鼻咽通气道的方法,DSA引导组采用直接插入8.0#普通气管导管的方法,分别进行全身麻醉和气道管理。记录支架置入时间、苏醒时间、支架一次置入等情况,记录术中低氧血症、术后咽痛、声音嘶哑的发生情况。结果68例Y型气管支架手术均取得了成功,两组术后SPO_(2)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支架一次置入成功率、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术后咽痛和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支镜辅助下或DSA引导下放置Y型气管支架,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麻醉医师需要根据支架置入方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麻醉和气道管理方案,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 童峰; 郭张科; 范凡; 李晓峰; 郑佳; 李奇林; 李培; 柏松
    •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气道异常的术前筛查结果,探讨经胸部CT及气道重建检查的意义,及对合并气道狭窄的先心病患儿围术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12月31日住我科的先心病患儿230例,术前全部行胸部CT及气道重建检查。其中男125例,女105例;年龄0.17~156.00(17.60±21.60)个月;体重2.2~55.0(10.1±5.7)kg。根据手术是否应用体外循环分为体外循环组(n=197)及非体外循环组(n=33)。结果:230例患儿中气管支气管畸形检出率为5.7%(13/230),气道狭窄检出率为40.0%(92/230)。体外循环组中气道异常与无气道异常患儿在年龄、体重、术前肺动脉高压程度、术前有无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有无气管支气管畸形、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体外循环组中气道异常与无气道异常患儿在术前有无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体外循环组的患儿合并气道异常、气道狭窄部位及程度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转归均相关;气管支气管畸形与ICU滞留时间相关。结论:先心病合并气道异常最常见的是气道狭窄,其次是气管支气管畸形等,胸部CT及气道重建可明确诊断。气道异常往往影响先心病围术期的治疗,加强术前筛查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 褚叶; 梁小红; 沈王丰; 严正平
    • 摘要: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高频电灼联合冷冻及氩离子凝固术(三联疗法)治疗中央型肺癌致气道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家港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中央型肺癌致气道狭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行三联疗法,对照组行经支气管镜高频电灼+冷冻。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气道狭窄再通效果,术后1个月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_(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气促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气管狭窄再通总有效率为89.6%,高于对照组的72.9%(P0.05)。结论:三联疗法能有效治疗中央型肺癌致气管狭窄,改善肺功能,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李婵; 王在强; 傅恩清
    • 摘要: 气道狭窄是各种原因导致气管或支气管管腔直径变小,严重时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随着支气管镜介入术的不断发展,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短期成功率约70%~90%,已成为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的主要方法,也可作为治疗恶性气道狭窄的辅助方法。但目前对于球囊扩张方式、扩张压力、扩张时机以及球囊扩张的效果等尚无具体的参考。鉴于此,本文将对球囊扩张术治疗气道狭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崔燕; 林鹏飞
    • 摘要: 目的:比较支气管镜引导下氩气刀结合放射性^(125)Ⅰ 植入与支气管镜引导下氩气刀结合放疗治疗肺癌患者气道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50例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我院区收治的肺癌气道狭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25 例,前者采取支气管镜引导下氩气刀结合放射性^(125)Ⅰ植入,后者应用支气管镜引导下氩气刀结合放疗,观察两组患者 1个月、3个月、6个月生存率,1个月时肿瘤体积缩小比例、再次呼吸困难发作间隔时间等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生存率依次为 25 例(100%)、23 例(92%)、18例(72%),对照组患者依次为 24例(96%)、17例(68%)、11例(44%);两组患者 1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个月、6 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再次呼吸困难发作时间间隔 50 天以上 17 例、1 个月时肿瘤体积缩小 10% 以上 6 例,对照组患者再次呼吸困难发作时间间隔 50 天以上 10例、1个月时肿瘤体积缩小 10% 以上 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氩气刀结合放射性^(125)Ⅰ植入诊疗肺癌气道狭窄疗效优于氩气刀结合放疗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减少并发症。
    • 李首卓; 雷玉洁; 赵光强; 黄云超; 廖俊; 孙卓琛; 李炫呈; 王雨田; 刘仔涛
    • 摘要: 气道狭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气管支架在临床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手术的气道狭窄患者治疗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手段。但这项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该文就近年来气管支架的研究进展,以及新型支架在气道狭窄中的应用前景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