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专利文献441633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中国哲学史、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当代韩国等; 气质之性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立新、张新国、蔡家和等。

气质之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41633 占比:99.96%

总计:441820篇

气质之性—发文趋势图

气质之性

-研究学者

  • 张立新
  • 张新国
  • 蔡家和
  • 吴凡明
  • 姜广辉
  • 孙慧玲
  • 常裕
  • 张立文
  • 张锦波
  • 杨国荣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治平
    • 摘要: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李存山研究员指出,从董仲舒开始,儒家人性论有了明确的性、情之分,并以阴阳论性情。义出于性之善,利出于情之贪,“以义制利”即是“以性节情”。其“性三品”说在由汉至唐乃至宋初的人性论史上占有主流地位,但直至宋代新道学兴起,才被张载、二程“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之说所取代。这无疑都是能够在董学界引起共鸣的学术论点。
    • 安鹏
    • 摘要: 在《正蒙》中,“性”是气内蕴的乾坤二端相感之“体”,其中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性”是天道生生不已的基本原理与永恒动力;其二,“性”使宇宙万物以相感相应的方式存在。借助前者,张载于大化流行中实现对宇宙万物的肯定,并以此批判天地为因缘所见、人生为幻妄赘疣等论点,同时破除循生执有、物而不化的世俗之见;借助后者,横渠提出人须为宇宙立志的责任担当,通过反其性、大其心,将阴阳、鬼神纳为自己分内之事,实现以宇宙万物为身体、以乾坤相感为己性的庄严事业。如此,则人一生虽短暂,却能像天地、日月一般见证宇宙无始无终的大化流行和生生不已之途,达至与天地同流的圆满境界。
    • 朱浩
    • 摘要: 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气禀”之说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朱熹认为,“气禀”既是指“血气”之充,更是指滋养人们道德的浩然之气。由探讨“气禀”出发,朱子强调,“气禀”与“气质之性”是彼此互相关联的两个概念。人们禀受之气固化于意识之中,形成了“气质”;而所禀得之气的清、浊则形成了“气质之性”。由此,朱熹又提出了“气禀之偏”的论题,提出“性本是清,但因气禀而生善恶之性”的观点,并对孟子“四端”之说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在回答如何才能取气之清者的工夫论问题时,朱子提出了持其志、守其气、正其心的原则,并主张通过格物穷理的方式来实现道德认知的提升。
    • 石小敏
    • 摘要: 自先秦以来,性善论始终占主导地位,与之相较,儒学对于“恶”的来源却没有找到完善的答案,直至张载提出“气质之性”,才使得这一问题有了很大发展。后人对其“气质之性”说的研究主要分两条路径,可以简略表述为先天之恶与后天之恶。前者将“恶”直接归于“气质之性”,后者将“恶”归于后天习染。两条思路大相径庭,究其根本在于对气质之性的不同理解,以及将“恶”归属于气或者习的不同路径。前者认为“气质之性”为“恶”的原因在于人形成时所禀赋之气有清浊、昏明、正偏之差异;后者认为“恶”源于后天习染,但部分学者却因此直接否定“气质之性”这一说法。然而,张载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将恶归属于气或者习,而是结合两者更好地说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现实差异,以及对现实中产生的“恶”给予合理解释。故张载是在承认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将“恶”归于人,归罪于后天之习。
    • 蔡家和; Jason T.Clower
    • 摘要: 清朝戴震对南宋朱子之非议,大抵是汉学与宋学争议之延续。朱子反对汉学之流于文字训诂,将与生命疏远,于是依二程而建构了一套理学,虽仍以儒家为宗主,但为了糅合时代学风,业已些微杂有佛、老。后起之戴震,则改以汉学为根据,回头批评宋学特别是以程朱为主之宋学。戴震写了《孟子字义疏证》,内容虽不全谈孟子,但其宗旨认为:欲辨经学之真伪,必从孟子起!本文即以《孟子》之性论为依据,比较宋学之程朱与清朝朴学之代表戴震,借由二人之性论诠释,而以孔、孟为准,看谁较能合于孔、孟?亦由此一窥宋学与汉学各自之思想大义,及其对于时代之关注所在。盖孟子论心性甚多,除了主张性善说之外,亦依此批评告子之性无善无不善说,颇具深意。性论之研究,可谓中国哲学之主轴,不过一直难有定论。本文将探讨性论之历史发展,并试图厘清汉学、宋学二派之争议。
    • 黄华芳
    • 摘要: 随着校园暴力、自杀欺凌等生命异化新闻屡见报端,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冲击,我国大学生正面临着生命认知淡薄、生命关系疏离、生命责任缺失等现实困境,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变得日益紧迫和必要.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思考,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学问.其中,北宋思想家张载围绕着人性生成、本质和发展建构了独特的"人性论"思想,首次将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意蕴.这启示我们要提高对生命本质的认知与尊重,通过"变化气质"修养道德性命,培养生命责任意识,实现"尽性至命"的超越性生命价值,这些对于发展新时期高校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乐爱国
    • 摘要: 对于胡宏《知言》所谓"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言之,况恶乎哉"以及胡安国所言"孟子道性善云者,叹美之词,不与恶对",朱熹作了深入分析.他依据程颢所言"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既讲"本然之性,固浑然至善,不与恶对",又讲"气质之性"之有善恶,认为胡宏所谓"善不足以言性",是"本然者是一性,善恶相对者又是一性"的"两性",是"分成两截",只是讲"本然之性"之至善,而没有讲性之有善恶,因而具有"性无善恶"之意.换言之,朱熹并不是批评胡宏主张"本然之性"无善无恶,而是批评他只讲"本然之性"之至善,而没有讲"气质之性"之善恶对待.尤其是,朱熹明确认为,胡宏讲"本然之性"之至善,在根本上不同于告子讲"性无善无不善".
    • 陈水长
    • 摘要: 人性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作为"程朱理学"开创者的二程——程颢、程颐,对以往4种人性论即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和性三品论的批评性继承基础上提出了性二元论,即将人性分为2个层面: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这种性二元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不仅能够充分论证教育的可能性和教育的必要性,而且也为教育对象的普遍性和教育手段的差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 朱前
    • 摘要: 朱子和吕祖谦编纂《近思录》如何适切的编纂整合北宋四子的思想,建立一个明确的道统,让后学有所依止,是朱吕二人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编纂的这一个构想并无前人现成的意见可以依据。在朱子之前的理学家中,最重要也最必要的代表人物是谁,当时并无定论。朱子在四十六岁之前,已经花了巨大的心力,以二程(尤其是程颐)思想为主体,对周敦颐、张载思想加以去取、消化、甚至转化,构成一个融合完备的整体思想;这正是选录四子言论,编为《近思录》的必要基础。也就是说,周、程、张四子之所以能有机地汇整为一编,其实正是以一桩学术上艰难巨集伟的创造工程为前提的。北宋四子的思想既然有其异同,那么,如何求其同?又如何存其异?如何呈现北宋理学之大体与发展,如何辨明佛老等异端,同时又必须考虑到此《近思录》所要达成的接引后学的任务,凡此种种,都考验着朱吕二人“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学术能力。
    • 摘要: 张载字子厚(1020—1077)。北宋杰出哲学家,关学学派创始人。张载精研易学,提出"太虚即气"学说,由此推论出天下万物由气聚而成,物毁气散,复归于太虚。张载又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对立统一命题,开宋代理学之先河。张载哲学思想造诣颇深,对后代影响巨大。清朝初年,王夫之继承并发展张载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之高峰。清黄百家评张载曰:"覃测阴阳造化,其极深至精处,固多先儒所未言。"张载的"民胞物与""四为"思想,成为知识分子的共同使命和担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