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地之性

天地之性

天地之性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专利文献437042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学理论、船山学刊等; 天地之性的相关文献由16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凡明、姜广辉、嵇文甫等。

天地之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37042 占比:99.96%

总计:437210篇

天地之性—发文趋势图

天地之性

-研究学者

  • 吴凡明
  • 姜广辉
  • 嵇文甫
  • 张发财1
  • 朱永新
  • 杜成宪
  • 梁文俊
  • 王士伟
  • 王慰
  • 王海成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培高
    • 摘要: 胡瑗性善论的特色是在肯定人皆禀有“五常之性”的同时,又认为圣人所禀为“天地之全性”,弘扬“仁义”并把它落实于现实中也就率先成了圣人的使命与义务。但这并不是说禀有“善性”量较少的普通士人就可对此置之度外。在胡瑗看来,培育并推行“仁义”不仅是士人一生的志向,还是价值的终极追求。胡瑗对“天地”是否可以“道德”论之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受道家的影响,认为人与天地不同,天地不仁而人则有仁;其二,继承了《易传》《春秋繁露》的看法,认为天地有仁,圣人亦有仁。此中的“仁”与“不仁”之抵牾充分说明了胡瑗思想的局限性。
    • 余治平
    • 摘要: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李存山研究员指出,从董仲舒开始,儒家人性论有了明确的性、情之分,并以阴阳论性情。义出于性之善,利出于情之贪,“以义制利”即是“以性节情”。其“性三品”说在由汉至唐乃至宋初的人性论史上占有主流地位,但直至宋代新道学兴起,才被张载、二程“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之说所取代。这无疑都是能够在董学界引起共鸣的学术论点。
    • 安鹏
    • 摘要: 在《正蒙》中,“性”是气内蕴的乾坤二端相感之“体”,其中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性”是天道生生不已的基本原理与永恒动力;其二,“性”使宇宙万物以相感相应的方式存在。借助前者,张载于大化流行中实现对宇宙万物的肯定,并以此批判天地为因缘所见、人生为幻妄赘疣等论点,同时破除循生执有、物而不化的世俗之见;借助后者,横渠提出人须为宇宙立志的责任担当,通过反其性、大其心,将阴阳、鬼神纳为自己分内之事,实现以宇宙万物为身体、以乾坤相感为己性的庄严事业。如此,则人一生虽短暂,却能像天地、日月一般见证宇宙无始无终的大化流行和生生不已之途,达至与天地同流的圆满境界。
    • 黄华芳
    • 摘要: 随着校园暴力、自杀欺凌等生命异化新闻屡见报端,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冲击,我国大学生正面临着生命认知淡薄、生命关系疏离、生命责任缺失等现实困境,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变得日益紧迫和必要.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思考,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学问.其中,北宋思想家张载围绕着人性生成、本质和发展建构了独特的"人性论"思想,首次将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意蕴.这启示我们要提高对生命本质的认知与尊重,通过"变化气质"修养道德性命,培养生命责任意识,实现"尽性至命"的超越性生命价值,这些对于发展新时期高校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高凤林
    • 摘要: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日前偶然翻开一本旧杂志,看到一则小故事,感想颇深。故事大意是,老王清早起来,推开窗户,一股冷气袭来,不禁打了个喷嚏,赶紧关住窗户,急忙给在武汉的儿子打电话,叮嘱儿子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刚放下电话,铃声又响起,原来是远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嘱咐他天气乍寒,要注意穿衣服,小心感冒……
    • 摘要: 张载字子厚(1020—1077)。北宋杰出哲学家,关学学派创始人。张载精研易学,提出"太虚即气"学说,由此推论出天下万物由气聚而成,物毁气散,复归于太虚。张载又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对立统一命题,开宋代理学之先河。张载哲学思想造诣颇深,对后代影响巨大。清朝初年,王夫之继承并发展张载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之高峰。清黄百家评张载曰:"覃测阴阳造化,其极深至精处,固多先儒所未言。"张载的"民胞物与""四为"思想,成为知识分子的共同使命和担当。
    • 蒋纯焦; 杜成宪
    • 摘要: 中国11世纪杰出教育家张载面对北宋前期的社会矛盾,出于重新确立儒学地位的目的,构建了以孔孟和《周易》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教育思想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者使命和社会理想,不仅被奉为后世学校的教育圭臬,也被后人称为"横渠四句",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他开创性地将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据以论证教育对人的可能、必须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现实可行,恢复了先秦人性论的平等精神,适应并推进了宋代教育的下移趋势;他最先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提,重视它们的教育价值,开启了以"四书"为核心的新经学课程构建历程.张载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成为宋以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思想源泉.
    • 吕俐敏1
    • 摘要: 在春秋之前,“人”和“民”是对立的概念。先从字形看,“人”在甲骨文中是个侧立的人的形象;“民”是用锥子刺瞎眼睛的形象。字形如下:■从“人”的字,伯、位、仁等,首先部内字多,其次有很多体面的字。而从“民”的字,只有一个“氓”。民,《说文解字》“众萌也”,段玉裁注释:“萌犹懵懵无知貌也。”而“人”是“天地之性最善者也(《说文解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