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测试
毒性测试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392396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大学英语、微生物学通报、日用化学品科学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6(第二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有害结局路径(AOP)与风险评估培训会议、第八届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2014年年会等;毒性测试的相关文献由476位作者贡献,包括薛银刚、万金忠、于红霞等。
毒性测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2396篇
占比:99.97%
总计:392501篇
毒性测试
-研究学者
- 薛银刚
- 万金忠
- 于红霞
- 刘红玲
- 吕怡兵
- 周艳
- 张胜田
- 彭双清
- 邓绍坡
- 黄剑波
- E·A·约翰逊
- R·C·M·怀特玛诗
- S·佩莱特
- W·H·特普
- 丁亮
- 乔春霞
- 付玉敏
- 何兴兵
- 刘倩
- 刘峰
- 刘征涛
- 刘成虎
- 刘涛
- 刘英卫
- 古文
- 周群芳
- 孙令骁
- 孙南
- 宋永会
- 尹大强
- 应光国
- 张效伟
- 张晶
- 张琳琳
- 张红高
- 彭皇强
- 方战强
- 易卓
- 曲常胜
- 曹志俊
- 朱迟
- 李伟
- 李友明
- 李嘉懿
- 李立
- 李群
- 杜晓峰
- 杜青平
- 林俊熙
- 林永慧
-
-
杨晓溪;
李姿慷;
郭云鹤;
刘艳娜;
王易;
聂童;
周群芳;
史建波;
曲广波;
江桂斌
-
-
摘要:
成组毒理学分析仪(Integrated toxicology analyzer,ITA)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国际上首套具备化学分析与毒理学评价在线测试功能的新仪器系统。该系统是以高通量多靶点毒性测试及复杂污染物在线分离鉴定为核心,实现复杂介质样品毒性效应综合评估及目标污染物鉴定的通用技术平台。ITA系统通过多种自动化设备的连接与耦合,形成了复杂样品分离与制备、效应物质结构鉴定、多靶点毒性效应评价及数据一体化分析多个功能区,可完成复杂样品的高通量自动化前处理、组分分离、毒性测试与结构解析,显著提高了污染物筛查的可靠性和效率。ITA应用范围广泛,已服务于我国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该文总结了ITA在环境与健康研究中污染物识别与毒性测试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
邹惠;
刘凯;
于玲玲;
张文毓
-
-
摘要:
文章以城市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好氧堆肥,研究了堆肥产品进行矿山复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好氧堆肥使堆体中Cd,Pb和Cr三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升高,Cu和Hg的含量略有降低,使Cr,Cu,Pb,Cd四种重金属的有效态有所降低,Hg强有机结合态略有增加,但5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均减少。堆肥污泥复垦矿山土壤中表层土壤中Cr、Pb的浓度先降低后升高;Cu、Cd、Hg的浓度先升高后降低;Cd的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Cr、Cu、Hg主要积累在表层土壤,Pb主要积累在土壤中部。当污泥的施用量不超过120 t·hm^(-2)时,对矿山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较低。
-
-
丁颜;
于俊梅;
亚新华
-
-
摘要:
目的:为探讨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护士安全防护问题,验证医用多酶清洗剂的残留物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对目前正在使用的医用多酶清洗剂的毒理性进行了探究和验证.方法:参照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中对消毒产品毒理性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急性经口试验确定医用多酶清洗剂的LD50>5000mg/kg;急性吸入毒性试验确定L C50>1000m g/m3;皮肤刺激实验计算出皮肤刺激指数<0.5;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求得致敏率为0;微核试验结果显示2500mg/kg组(1/2 LD50)和1000mg/kg组(1/5 LD50)的微核出现率分别为2.6‰和1.3‰,阴性对照组的微核出现率为0.6‰,阳性对照组的微核出现率为25.8‰.结论:急性经口试验确定医用多酶清洗剂属实际无毒级;急性吸入毒性试验确定清洗剂为实际无毒级;结果 判定医用多酶清洗剂不引起皮肤变态反应;急性眼刺激试验判定眼刺激反应分级标准为无刺激性;微核试验结果属阴性,表明该医用多酶清洗剂无明显致突变作用.哺乳动物红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属于阴性,表明该医用多酶清洗剂对染色体无致突变作用.因此,目前在用的医用多酶清洗剂对人体无害,对护士职业安全没有影响.
-
-
-
-
廖华媛;
熊梦霞;
李润成
-
-
摘要:
从土壤来源的细菌中,筛选可使孔雀石绿(MG)脱色的菌株,结果得到1株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S1-2)对MG有较强的脱色能力.通过MG被脱色前后溶液吸光度的变化衡量脱色率,用单一变量法分析影响菌株S1-2发挥MG脱色作用的不同条件.结果表明,菌株S1-2在36 h内可使1100 mg/L的MG完全脱色,处理后的MG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壁芽孢杆菌抑制率降低了43.98%~48.21%.用300 mg/L的MG进行脱色条件分析发现,按0.5%~7.0%接菌,脱色率达91.67%~93.91%;不同pH培养环境中,该菌在pH 6、7时对MG脱色率为90.02%~94.54%;在20~40°C条件下培养,该菌对MG脱色率达84.61%~94.56%;在6~18 g/L的NaCl浓度下,该菌对MG的脱色率达91.85%~93.77%.
-
-
-
范雅伦;
殷娟
-
-
摘要:
土壤污染由于其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危害, 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环境与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 人们提出并采用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其组合技术来修复污染土壤.然而, 由于目前修复技术较为分散, 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十分匮乏.本文从生态毒性测试的角度对土壤修复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 对实际应用中评价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
-
-
王志浩;
彭颖;
王萍萍;
夏普;
张效伟
-
-
摘要:
大量缺乏毒性信息的化学品最终进入环境水体,对人类及生态生物产生潜在的危害与风险.提高化学品生物毒性测试与评估技术的通量和效率,是实现毒害化学物质环境与生态健康风险防控的关键.作为一种可以实现高通量测试的脊椎动物模型,斑马鱼胚胎测试在化学品的毒性评估中应用广泛.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毒理基因组学可有效提取毒害化学品致毒过程中干扰生物学通路的信息.这些机制信息可用于对单物质或复合污染物生物毒性的筛选和预测.本文综述了不同斑马鱼胚胎测试技术在化学品毒性筛选评估管理与水环境复合污染毒性监测中的发展和应用,详细介绍了一种新型斑马鱼胚胎简化转录组学技术的方法流程和优势,并探讨了综合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行为分析和组学等不同测试技术在化学品毒性测试、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
-
-
-
陈瑞;
霍玲玲;
赵琳;
陈延东;
龙鼎新;
常彦忠;
陈春英
- 《第三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累积将造成环境污染.这些化学物质大多是由人类活动或人工制造的产品释放导致的.按照形成的损害后果,化学污染主要分为免疫损伤、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化学品类损害,针对化学污染物传统的毒性测试产生的数据主要是在高剂量暴露这些物质后,在动物表型水平上检测产生的明显改变.外来物质进入机体构成毒性效应,这其中本质上的原因是这些物质在体内积聚到一定量所造成的,即达到所谓的暴露的最低可见效应剂量(lowest observable effect concentrations,LOEC)。延续古人对产生毒性的客观描述“是药三分毒”,对毒性的研究也应当是“无剂量不毒性”。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是一种机体固有的自我保护机制,前期研究发现ER stress可以作为一个典型AOP研究方法,用作毒性物质安全性评价的灵敏且快速的检测指标[4]。在体外细胞水平上针对不同来源细胞系进行检测,发现不同细胞系对外来物纳米银(AgNPs)的暴露生物效应差异显著,其中,用呼吸系统细胞系16HBE测得的最低可见效应剂量LOEC为1.3μg/cm2。进一步,利用气管滴注AgNPs小鼠暴露,通过检测ER stress及凋亡反应发现不同小鼠脏器敏感性同样区别很大,体外安全性评价数据可作为毒性研究的参考,而不能简单的外推作为体内安全剂量结果。本研究从安全性评价的本质问题——剂量效应角度进行了详细探讨,为毒理学研究及各种不同毒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工作进行了方法学上的探索。
-
-
赵增明;
彭双清
- 《2016(第二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有害结局路径(AOP)与风险评估培训会议》
| 2016年
-
摘要:
三维微器官培养用于药物研发及安全性评价可缩小体内与体外实验差距,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人体对药物的反应。3D打印技术促进了组织/器官芯片三维培养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高像素成像与生物材料三维打印技术相结合,可以为组织工程提供精细的、复杂的、可控的支架结构,从而为人造器官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目前,众多科研人员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三维组织结构。例如Hockaday等利用3D打印技术,以聚乙二醇一双丙烯酸酷,藻酸盐为原料,打印出精确的主动脉瓣组织模型。Lee等应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包括再生的软骨和脂肪组织的人工耳朵,其主要部分是聚己内酷(PCL)和三维网络结构中长满细胞的水凝胶,脂肪基质干细胞在水凝胶中特定的区域分别分化成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从而形成耳形结构。Lei等利用聚异丙基丙烯酞胺一聚乙二醇(PNIPAAm-PEG)水凝胶3D培养人胚胎干细胞,可保持干细胞长时间生长并维持其多能性。此外,近年来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及转分化技术日益成熟,可以为三维培养提供大量种子细胞。将3D打印技术与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相结合,为构建三维组织或器官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进而将其应用于药物体外毒性及安全性评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