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光细菌

发光细菌

发光细菌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45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3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160624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海洋世界、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2014年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发光细菌的相关文献由1022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文杰、徐亚同、蔡强等。

发光细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3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0624 占比:99.76%

总计:161003篇

发光细菌—发文趋势图

发光细菌

-研究学者

  • 朱文杰
  • 徐亚同
  • 蔡强
  • 赵军宁
  • 鄢良春
  • 何苗
  • 方战强
  • 李友明
  • 刘康
  • 吕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盖恒军; 庞欣然; 丰丙萧; 王振东; 肖盟
    • 摘要: 为提高煤热解废水的可生化性以保障生化装置的稳定运行,需明确废水的毒性来源并评价预处理工艺中废水毒性消减性能。采用三辛胺萃取结合大孔树脂分级吸附的方式将污染物进行分类以克服峰面积重叠和差异大的分析难题,利用发光细菌法评价测得污染物毒性并确定了废水中关键污染物,评估了4种常规液液萃取体系对废水生物毒性、化学需氧量、总酚和关键污染物消减的影响,为预处理工艺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对煤热解废水生物毒性的贡献最大,其中甲酚的毒性贡献最高;酚类化合物苯环上取代基的种类、位置和数量均对生物毒性有明显影响;杂环类化合物在生化出水中残留浓度较高,对废水的毒性也有较大贡献;4种常规萃取剂对废水毒性消减率自大到小依次为醋酸丁酯(96.6%)、甲基异丁基甲酮(95.1%)、异丙醚(92.4%)和三辛胺(79.5%)。三辛胺萃取后废水的总酚消减率最高,但对化学需氧量、生物毒性的消减能力却最低,说明该类络合萃取剂不适合处理复杂含酚废水;醋酸丁酯与甲基异丁基甲酮可较广谱地脱除各类关键污染物,对化学需氧量和毒性的消减率较高,适用于热解废水的萃取处理。
    • 肖啸; 贺丽鹏; 赵桂香; 耿东士; 刘卫东; 程芳; 田爱民
    • 摘要: 以常用的油田化学表面活性剂为研究目标,采用发光细菌法对其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考察了pH值和矿化度等对生物毒性的影响。结合表面活性剂对细菌中蛋白质含量变化情况,对表面活性剂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行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发光细菌法可以快速、简便地对油田化学剂的生物毒性进行评价,但对体系条件要求严格,pH值与矿化度对评价结果具有明显影响;发光细菌法得出的生物毒性评价结论不能简单的推演到其他毒性评价方法,单一的发光细菌法生物毒性评价标准无法全面判断油田化学剂的生物毒性效应,应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对油田化学剂的毒性效应进行综合分析。
    • 杨俊杰; 刘瑞浩; 杨子彦; 董玉辉; 李雪; 刘玉浩
    • 摘要: 文章以河南省4个城市的13家重点排污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污水总排口水样的主要理化指标和对发光细菌的抑制率,对比不同类型工业废水之间理化特性和综合毒性之间的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效应,对其排污口的水质做出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工业废水的综合毒性是多种污染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的理化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废水特征及其对生物的危害性,两者结合分析才能有效对废水水质做出准确、全面的评价。
    • 李刚; 施玉格; 刘喜
    • 摘要: 建立以明亮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T3变种作为毒性测试物种检测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的方法。采用发光细菌相对发光度50%时毒物浓度(即半数有效浓度EC_(50))来表示钻井液的生物毒性。分别检测聚磺钻井液、钾钙基有机盐钻井液、聚合物钻井液、天然高分子钻井液、钾钙基聚磺钻井液等5种体系入井前、油层前和入油层后的样品,通过色度校正试验去除粘稠、颜色深样品对检测结果影响。结果显示,钾钙基有机盐钻井液和天然高分子钻井液入油层前和油层后生物毒性分别为2.903×10^(3)、6.009×10^(3) mg/L和1.380×10^(4)、2.049×10^(4) mg/L,均表现出微毒,其他钻井液均为无毒。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监测需求。
    • 梁欣竹; 谢杰
    • 摘要: 将发光细菌应用到环境污染监测当中,不仅可以准确评价各类污染物毒性,还能有效弥补传统分析手段存在的不足,促进环境监测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然而从实际看,发光细菌在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应用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利用发光细菌监测废水毒性、检测农药残留等方面,由于对发光细菌分类、机理、测试特点、测定方法等了解不够全面,使得实际操作出现不够科学合理状况,极大地降低了环境污染监测效果与质量。因此,需要加强对发光细菌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环境污染监测实际,利用发光细菌法助力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此,本文对发光细菌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王晓艳; 金星龙; 任红霞
    • 摘要: 采用接触辉光放电反应器降解罗丹明B,考察降解过程中脱色、矿化以及毒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Na2SO4为电解质时,降解60 min后,8.0 mg/L罗丹明B脱色率为77.72%,但TOC去除率仅为5.12%,抑制率则从初始27.02%上升至72.86%.Fe2+为0.3 mmol/L时,放电30 min,脱色率接近100%,矿化率为50.12%,抑制率则从60.21%减小到14.70%.NaCl为电解质时,放电30 min,脱色率接近100%,TOC去除率为48.09%,抑制率在前5 min升高然后逐渐降低到3.07%.一定浓度的Fe2+或Cl-不仅能有效加快罗丹明B溶液的脱色率、矿化率,且能降低降解液的毒性.
    • 杨毅红; 何怀文; 李琳
    • 摘要: 针对独立学院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综合性、探索性实验较少,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性、参与度低等问题,利用发光细菌的显光性与在实际毒性检测中有广泛应用等特点,设计一系列微生物开放性创新实验.实验设计以发光细菌作为主要实验菌种材料,对实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涵盖微生物学实验基础技能、创新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围绕教学目标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应用和挑战探索三大模块,采用递进式教学方式,模块间相对独立而又前后关联,能够灵活适应实际教学.实践表明,基于发光细菌的开放性实验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课后深入学习的主动性,并对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 王芒刚
    • 摘要: 1968年3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科学家埃利斯·肯普纳和弗兰克·汉森正为一种来自海洋的细菌(现在被称为费氏弧菌)是如何发光的感到困惑。生物发光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以用来吸引配偶、引诱猎物和阻止捕食者。绝大多数会发光的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它们一般是自己发光。然而,也有小部分是靠别人一发光细菌发光。
    • 刘明凤; 吴永贵; 李晓涵; 文吉昌
    • 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环境下铅锌冶炼废渣中重金属的释放特征及其生物效应,通过动态淋滤实验,研究了在铅锌冶炼废渣中添加不同钙盐对淋滤液理化特征及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添加难溶性碳酸钙可降低淋滤液的氧化还原电位(Eh),对淋滤液的pH和电导率(EC)影响则无明显规律;易溶性氯化钙能降低铅锌冶炼废渣淋滤液pH,提高淋滤液的EC,增加淋滤液的Ca、Mg浓度.不同钙盐影响下淋滤液中重金属浓度总体表现为Zn>Cu>Pb>Cd,说明Zn比其他重金属更易溶出,外源添加钙盐会促进铅锌冶炼废渣中重金属(Cu、Pb、Zn、Cd)溶出.适量浓度的钙盐能缓解淋滤液中重金属对发光细菌的毒害作用,而过高浓度钙盐的存在则会增强淋滤液对发光细菌的生物毒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