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金属形态

重金属形态

重金属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80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0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50609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广东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六届海峡两岸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与整治研讨会、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CEPPH 2010)(2010年环境污染与大众健康学术会议)等;重金属形态的相关文献由1056位作者贡献,包括多立安、赵树兰、齐帅等。

重金属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0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0609 占比:99.92%

总计:350876篇

重金属形态—发文趋势图

重金属形态

-研究学者

  • 多立安
  • 赵树兰
  • 齐帅
  • 徐颖
  • 丛俏
  • 付善明
  • 刘杰
  • 周永章
  • 孙力平
  • 曲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祥; 吴怡; 彭晓曦; 韩雨岐; 侯江; 雍毅
    • 摘要: 电解锌冶炼废渣收集、转移、贮存与利用处置过程的环境管理是困扰铅锌冶炼行业的瓶颈问题之一。对典型电解锌冶炼各工艺段废渣及原矿中的重金属组成与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废渣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典型电解锌冶炼原矿中存在高含量的Zn、Pb等重金属元素,各工艺段废渣中Zn、Pb、Cd和Mn等元素含量较高,且Mn、Zn、Cd大量以可交换态存在,生物有效性也较高,Pb以可还原态和残渣态为主。焙烧工艺段废渣中硅酸盐含量较高而电解工艺段废渣中硫酸盐含量较高。焙烧工艺段废渣中的Zn,浸出工艺段废渣中的Mn、Ni、Zn、Cd,净化工艺段废渣中的Mn、Ni、Zn、Cu、Cd和电解工艺段废渣中的Mn、Cd具有突出环境风险。
    • 曲祖斌
    • 摘要: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在金属冶炼厂周边的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较高,一些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毒性显著,直接威胁周边居民的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近些年来,中国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力度和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对冶炼厂周边土壤予以了充分的重视。文章探讨了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化学分析实验方法,研究结果对相关部门准确掌握重金属环境污染情况、制定重金属土壤污染的防治策略保护土壤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 高一丹; 袁旭音; 汪宜敏; 熊钰婷; 章海燕
    • 摘要: 选择了2种生物可降解螯合剂柠檬酸(CA)和谷氨酸N,N-二乙酸(GLDA)与常规淋洗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矿区重金属污染黄棕壤和红壤进行化学淋洗实验,对比不同淋洗剂对不同类型土壤中Cd、Ni的去除效果,以及不同淋洗处理对2类土壤中残留重金属的形态分布、潜在环境风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和GLDA对2类土壤中重金属均有较好的淋洗效果,在降低土壤内残留重金属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方面能力相似,但GLDA和CA淋洗后对土壤酶活性不利影响显著低于EDTA淋洗,综合考虑淋洗效率和生态安全,在重金属污染的酸性土壤中GLDA可作为常规淋洗剂EDTA的良好替代物.
    • 李世瑀; 何新宇; 杨喻; 杨紫娟; 杨佳馨; 左祝; 刘红
    • 摘要: 对贵州某煤矿煤矸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BCR逐级提取法提取该物质中重金属以及对其重金属形态分布进行测定;建立ICP-AES法及AFS法对其中Zn、Cd、Ni、Cr、Cu、Hg、As等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并利用潜在风险指数法评价重金属生态风险。煤矸石中Cu的还原态、Cd和Ni的氧化态易对环境造成危害。且该煤矿中重金属Cd的Ei r为106.50,其生态污染风险较高;其他重金属潜在风险为中等,故该地区周边潜在生态危险较高,污染风险较大。
    • 张飞天; 王淳; 那平
    • 摘要: 为解决现有淋洗技术中存在的资源浪费以及重金属迁移滞留等问题,发挥淋洗剂对碳酸盐结合态金属去除率较高的优点,利用充填CO_(2)改变金属形态并分析机理,确定最佳充入条件为CO_(2)与土壤质量比为1∶50,保持2 h后碳酸盐结合态金属增加程度最高,可最大程度提高常用淋洗剂的金属去除率,即Cu、Zn、Cd、Pb的去除率增加2.37%、3.00%、1.33%、5.23%;搭配低位淋洗-高位抽提技术,建立重金属纵向迁移模型,确定此技术可预防地下水污染;以碳循环为线索构建了物质全利用处理流程,循环利用淋洗剂与CO_(2),确定此方法有可实施性并可节约资源,即全方面展现了一种新型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土壤重金属处理方法。
    • 张兰; 夏红霞; 夏洋漪; 朱启红; 李强; 廖偏
    • 摘要: 为研究生物炭、水分调节措施对污染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从而为利用水分调节措施进一步提高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提供理论依据,以施用生物炭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分调节对施用生物炭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可以降低施用生物炭土壤可交换态重金属铜含量,促进可交换态重金属铜向可氧化态、可还原态铜转化;尤其是在10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供试土壤可交换态重金属铜含量比对照低18.52%、可氧化态铜比对照增加17.48%、可还原态铜比对照高16.64%,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而残渣态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由此表明,利用水分调节措施可降低施用生物炭土壤可交换态重金属含量,降低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提高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 顾霖骏; 申艳军; 王念秦; 宋世杰; 聂文杰
    • 摘要: 煤矸石长期堆积是中国部分煤矿区特别是北方矿区表层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成因。为掌握中国煤矸石长期堆积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环境危害性及污染性特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煤炭主产区煤矸石重金属含量的地域分布特征;通过重金属潜在危害评价方法,评价煤矸石源重金属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迁移性及毒性,明确煤矸石中对环境潜在危害性突出的重金属元素;结合煤矸石堆积地域分布特征,利用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原理,分析了这些污染元素在矿区表层土壤中的空间分布及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煤矸石中Cr,Pb,Zn含量明显高于其余常见重金属元素,且西部煤矸石重金属含量较东部、中部更高;煤矸石中Cd,Zn,Pb对土壤潜在污染程度在中等以上,各重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E排序为:Cd>Pb>Cu>Zn>As>Cr;煤矸石堆积区表层土壤中,Cd的迁移性及其形态分布受外源干扰程度总体高于Pb;东、西部的Cd与东部的Pb对机体处于高暴露风险水平。研究成果可为中国煤矸石堆积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针对性防治及修复工作提供较好借鉴。
    • 刘成; 黄蔚; 古小治; 张雷; 陈开宁
    • 摘要: 沉积物是湖泊水体重金属的主要汇集场所,也是湖泊重金属污染研究及整治的重点.本文分析了白洋淀多个淀区沉积物中16种重金属含量水平及垂向分布特征,解析了其中典型有害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并基于酸可挥发性硫(AVS)及同步可提取金属(SEM)、间隙水溶解态金属、可转化态金属形态分级等研究,对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值高低依次为Fe(29630.50 mg/kg)>Ti(3213.07 mg/kg)>Mn(539.44 mg/kg)>Zn(104.01 mg/kg)>V(76.63 mg/kg)>Cr(52.60 mg/kg)>Cu(43.49 mg/kg)>Ni(35.83 mg/kg)>Pb(26.75 mg/kg)>Co(10.32 mg/kg)>As(8.96 mg/kg)>Mo(2.06 mg/kg)>Sb(1.57 mg/kg)>Tl(0.43 mg/kg)>Cd(0.31 mg/kg)>Hg(0.16mg/kg);其中,10种重金属在各淀区沉积物中呈现出自北往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各金属在不同淀区分布差异性主要由污染输入所致.除北部烧车淀区域外,其余区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该区域周边河道,但近10年来污染输入及在沉积物中的富集总体趋于稳定并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入淀污染不仅增加了该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也使得其中可转化态重金属比例较高,大多在30%~90%之间,提升了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潜力.水生植物等内生性有机质的大量富集导致沉积物还原性较强,AVS含量较高,沉积物中AVS和ΣSEM均值分别为(10.59±6.37)和(2.23±1.53)μmol/g(dw).Cd、Cu、Ni、Pb、Zn等金属由于高含量还原态硫的固定而生物可利用性较低.然而,As和Hg在这样的高有机质和强还原环境下更容易溶解和释放,是潜在生物可利用性相对较高的金属,在间隙水中的浓度分别达到(17.07±0.23)和(2.39±0.94)μg/L,未来研究及整治中应给予更多关注.
    • 程睿
    • 摘要: 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污染是阻碍矿山生态自然恢复的最大难题。利用以植物修复为主的生物策略控制矿山潜在污染的效费比更好且更可持续,但修复土壤存量污染、遏制增量污染仍是首要问题。其中土壤存量污染是短期内植被恢复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而增量污染是植被恢复能否持续的决定因素。本文以铜矿排土场为例,采用石灰+鸡粪+钙镁磷肥+微生物的原位综合改良方法与栽植乔灌木袋苗+混播乔灌草种子的直接植被快速重建模式,开展了基于生态复垦的污染土壤综合改良修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改良修复后的土壤pH由改良前的2.84上升到7.83,生态复垦1 a后则轻微下降到6.72,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等含量相比改良前分别增加1.98倍、32.96倍、11.74倍、2.38倍、3.64倍,生态复垦1 a后除TK含量略有下降外,CEC、OM、TN、TP含量相比改良后则分别增加了1.08倍、1.29倍、1.25倍、1.03倍;综合改良修复后的土壤净产酸量(net acid generation,NAG)、酸性中和能力(acid neutralizing capacity,ANC)、NAG-pH值分别由改良前的17.33 kg·t^(-1)(以H_(2)SO_(4)计)、−23.67 kg·t^(-1)(以H_(2)SO_(4)计)和2.53显著(P<0.05)提高到0 kg·t^(-1)、38.33 kg·t^(-1)和8.43,其中土壤NAG-pH和ANC在生态复垦1 a后相比改良后显著(P<0.05)降低到5.9和0.13 kg·t^(-1)(以H_(2)SO_(4)计),但土壤NAG则无显著变化;综合改良和生态复垦1 a后的铜(Cu)、锌(Zn)、镉(Cd)、铅(Pb)等重金属全量相比原始土壤均无显著性变化,但其残渣态比例均呈增大趋势,而且也均是其主要赋存形态。在AMD污染严重且富硫化矿业废弃地中,借助基于综合改良和直接植被的生态复垦技术,重建可自维持的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
    • 邹惠; 刘凯; 于玲玲; 张文毓
    • 摘要: 文章以城市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好氧堆肥,研究了堆肥产品进行矿山复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好氧堆肥使堆体中Cd,Pb和Cr三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升高,Cu和Hg的含量略有降低,使Cr,Cu,Pb,Cd四种重金属的有效态有所降低,Hg强有机结合态略有增加,但5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均减少。堆肥污泥复垦矿山土壤中表层土壤中Cr、Pb的浓度先降低后升高;Cu、Cd、Hg的浓度先升高后降低;Cd的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Cr、Cu、Hg主要积累在表层土壤,Pb主要积累在土壤中部。当污泥的施用量不超过120 t·hm^(-2)时,对矿山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较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