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盟
校企联盟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人才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550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党政干部学刊、赤子、消费导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等;校企联盟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宝宏、伏小良、周晓君等。
校企联盟
-研究学者
- 吴宝宏
- 伏小良
- 周晓君
- 张雪平
- 李云梅
- 梁雪松
- 陈万光
- 丁佳婷
- 任志勇
- 俞钱江
- 党永龙
- 刘岩
- 司献礼
- 吉雅雯
- 吴丹
- 夏忠贤
- 夏文娟
- 孔学
- 孙璐
- 张延召
- 张晶
- 徐礼伯
- 李颂华
- 杨学义
- 梁文光
- 梁辰浩
- 王扬
- 王永华
- 王颖
- 胡彬彬
- 胡桑
- 胡洋
- 董莹
- 谢印成
- 路萍
- 邵琳
- 邹显波
- 马秀英
- 黄小燕
- 黄祥
- 黄露
- 万久富
- 万青
- 乔宏兴
- 于洋
- 于海涛
- 仲爱萍
- 倪宏宁
- 兰岳云
- 冷士良
-
-
王立文;
刘凯辉;
朱爱荣;
郭璇;
王晓
-
-
摘要:
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采用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的培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以校企联盟为背景,探究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
-
陈世强;
钱楷;
秦柳;
袁作彬;
刘嵩
-
-
摘要:
当前就业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各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湖北民族大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系域内、域外企业成立跨区域校企联盟,针对欠发达地区高校工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3个共性问题,建立了“三协同一共享”校企合作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机制,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组织模式,为地方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及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积累了可推广的经验.
-
-
李颂华;
王永华;
张啸尘;
夏忠贤;
胡彬彬
-
-
摘要:
"新工科"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人才."新工科"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通过分析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生产教育即产教融合一体化与校企联盟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核心理念.本文在结合沈阳建筑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探索构建"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与校企联盟创新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
-
钱琳琳;
张福贵;
宋静华
-
-
摘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部分应用型高校目前存在教师对实践类课程群建设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与工程应用相对脱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保障措施匮乏以及"双师型"教师难以满足发展要求等诸多问题.作者所在学院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校企联盟为依托,设计了以"优势互补-对接反馈"为核心的校企合作运行流程,以能力为核心重构实践类课程群,通过企业实践提高教师实战指导能力,使毕业生在就业率、签约率和专业吻合度稳步提升,有效发挥了应用型人才服务首都经济的作用.
-
-
杜斐
-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阶段.随之而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与旅游市场的需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供需矛盾"逐步凸显.因此,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实操能力、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培养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广泛研究国内外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搭建高等院校-企业联盟合作平台,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力求探索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人才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
-
笪可宁
-
-
摘要:
校企联盟是推进产教融合的有效形式,对提高地方高校教育质量和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校企联盟飞速发展,校企双方实现了优势互补,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形成了"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育人模式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但是校企联盟各方认识不足,制度不够完善,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因此,校企联盟各方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完善校企联盟运行机制.特别是从人才培养供给侧着手进行系统改革,提高校企联盟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
宋良杰
-
-
摘要:
构建了高职校企合作博弈模型,利用延迟接受算法,模拟了校企合作博弈中高职校与企业一对一匹配的过程.通过一个算例发现,提出合作邀请的主体顺序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匹配博弈结果,校企双方均具有谎报偏好的潜在可能性,这将颠覆匹配博弈解的稳定性.为此引入机制设计理论,在确保校企合作协议具有强约束力的基础上,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做大做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以优化高职校企合作机制.
-
-
黄海锋
-
-
摘要:
我校以药学专业为试点,依托"大参林""国大药房"在全省乃至全国医药领域的影响力,与江门大参林药店有限公司、国大药房江门连锁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五邑地区校企合作联盟,通过校企共同育人,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双重教育与重管理,探索建立校企之间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
-
-
-
摘要:
组建校企联盟,共创党建品牌、表彰先进典型,共庆百年华诞。2021年6月30日,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强强联手,共同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
-
-
卢意;
王心怡
-
-
摘要:
一、引言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推进、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往来的次数持续增加,已经国内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需要,我国对空乘专业人才数量需求持续增加,这就给相关职业院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关职业院校的空乘专业就应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民航总局下发的《民航教育培训“十三五”规划》的相关精神,深化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建立民用航空人员校企联盟的联合培养模式,加大应用型空乘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
-
孙子文;
周治平;
毛力
- 《201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
| 2016年
-
摘要:
我国工程教育长期面临定位不准问题,同时国际上工程教育朝着"大工程"方向发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走出"去工化"困境、走入"大工程"发展轨道的有效举措.江南大学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开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活动,强调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以创新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平台建立产学研协同工程教育网络,探索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制模式.
-
-
孙子文;
周治平;
毛力
- 《201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
| 2016年
-
摘要:
我国工程教育长期面临定位不准问题,同时国际上工程教育朝着"大工程"方向发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走出"去工化"困境、走入"大工程"发展轨道的有效举措.江南大学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开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活动,强调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以创新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平台建立产学研协同工程教育网络,探索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制模式.
-
-
孙子文;
周治平;
毛力
- 《201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
| 2016年
-
摘要:
我国工程教育长期面临定位不准问题,同时国际上工程教育朝着"大工程"方向发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走出"去工化"困境、走入"大工程"发展轨道的有效举措.江南大学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开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活动,强调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以创新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平台建立产学研协同工程教育网络,探索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制模式.
-
-
孙子文;
周治平;
毛力
- 《201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
| 2016年
-
摘要:
我国工程教育长期面临定位不准问题,同时国际上工程教育朝着"大工程"方向发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走出"去工化"困境、走入"大工程"发展轨道的有效举措.江南大学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开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活动,强调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以创新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平台建立产学研协同工程教育网络,探索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制模式.
-
-
孙子文;
周治平;
毛力
- 《201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
| 2016年
-
摘要:
我国工程教育长期面临定位不准问题,同时国际上工程教育朝着"大工程"方向发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走出"去工化"困境、走入"大工程"发展轨道的有效举措.江南大学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开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活动,强调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以创新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平台建立产学研协同工程教育网络,探索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