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汉语、逻辑学(论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021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基于自然标注大数据的自然语言处理国际学术研讨会(CCL 2018)等;条件关系的相关文献由133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文贺、刘苏里、张良等。

条件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021 占比:99.67%

总计:39150篇

条件关系—发文趋势图

条件关系

-研究学者

  • 冯文贺
  • 刘苏里
  • 张良
  • 杨武金
  • 松原芳博
  • 林邦瑾
  • 王志刚
  • 王昭武
  • 赵希全
  • 郭海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田野; 张耀文
    • 摘要: 在个人信息侵权案件中,受害人证明因果关系面临证明能力不足和证明标准失范的困境。虽然相当因果关系说受到条件说、类推说的挑战,但无法被替代。应在坚持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基础上配置证明责任,区分条件关系和相当性的证明责任,即受害人承担条件关系的证明责任,侵害人承担不存在相当性的证明责任。以具体场景确定条件关系的证明标准,在一般场景中采高度盖然性标准认定条件关系;在出现信息误用迹象、公务机关作为信息处理者、信息处理使用大数据及自动化技术、存在多个信息处理人等要素时,法院应考虑将场景认定为特殊场景,以合理盖然性标准认定条件关系,以高度盖然性标准认定相当性。
    • 崔建远
    • 摘要: 因果关系规则在中国合同法及理论上不应地位卑微,其重要性肯定高于减轻损失规则,与合理预见规则至少比翼双飞。所谓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为事实的因果关系,遵循自然因果律或社会因果律,不包含法的价值判断,这种认识并不周延,因为若干民事责任成立需要的因果关系的确出于法政策的考量,伴有立法者或裁判者的价值判断。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均须具有条件关系,但它只是一个“基本原则”,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中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必须注意,条件关系说“漫无边际的宽度”必须通过规范性的归责标准加以限制。所谓规范性的归责标准,也叫具有法律评价规范性的归责原则,有两种:一是条件的相当性,即相当因果关系;二是法规目的论。条件关系的相当性理论存在弱点,规范目的论/法规目的论应运而生,强调违约行为或侵权行为所生损害赔偿责任应当探究合同目的或侵权责任规范的保护目的。此外,假设因果关系、超越因果关系也具有实践价值。如果违约行为与最后损失之间只是有“间接义务”(indirect relationship),就显示有了介入原因。新介入事件或行为能合理预见,或是守约方的合理行为不构成介入原因,不会中断因果链条。新介入事件或行为改变不了违约的后果时,也不中断因果链条。新介入事件或行为必须是造成损失或额外损失的主要或有效原因,才会中断因果链条。违约之前已经存在的历史事实不属于新介入事实,不中断因果链条。介入原因系不可抗力时原则上中断因果链条。
    • 许菁
    • 摘要: 韩国语的连接语尾同汉语关联词有很多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差异,连接语尾与关联词按照用法可分为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让步关系、时间关系及目的关系等。本文旨在把韩国语中表示条件关系的连接语尾与汉语关联词在主语制约方面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为韩国语教与学提供有效的指导意义。
    • 徐佳蓉
    • 摘要: 帮助犯结果归责需从事实归因与主观归责展开.基于因果共犯论中的混合惹起说,事实归因时,帮助行为和正犯侵害结果间以满足条件关系为必要.归责理论的范式转变和归责体系中的禁止风险都体现了结果归责的主观性.主观归责时,需判断行为人对禁止风险是否明知及现实结果是否具有规范关联,并以团结义务为补充.
    • 冯文贺; 郭海芳; 杨华
    • 摘要: 法律文本中有一种表条件"的"字结构,该文对其英译进行语法标注与统计分析.考察《民法通则》的汉英平行文本,确定"的"字结构的英语对应单位.统计"的"字结构的英语对应单位,发现:1.状语远多于定语(85.40%>14.60%);2.限定式远多于非限定式(87.59%>12.41%),限定式中一般现在时占绝对多数(99.17%),非限定式以介词短语为多(64.71%);3.状语引导词以if为多(86.32%),定语引导词以who为多(60.00%).研究认为,法律文本中此类"的"字结构是句而非短语,而其中的"的"是表条件的篇章连接词.
    • 闫雪
    • 摘要: 在司法实践中,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缺乏一套统一有效的判断标准,尤其在具体的刑事案件中极易发生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探究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对于其实体法发展、司法公平正义显得格外重要.两大法系中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均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思路,但是适用起来仍不免存有漏洞.新条件说是在条件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说,本文旨在通过典型案例简单介绍新条件说的理论基础、适用规则及其优越性.
    • 刘畅
    • 摘要: 当前我国既定刑法文献对介入因素下的因果关系判断理论研究甚多,但对介入因素本身的定义和种类着墨甚少,造成我国刑法理论上的漏洞以及不利于司法实践中因果关系判断理论的选择.在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流程中,客观状态是独立存在且较为特殊的一个连接点.介入因素是在因果流程中出现的与结果之间具有条件关系、与实行行为不成立共同犯罪、对判断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存在形成争议、不是实行行为和客观状态的客观事实.
  • 9. 蕴涵的真值构成与条件基础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黄根生; 王健平
    • 摘要: 实质蕴涵是真值构成蕴涵.表达蕴涵怪论的重言式是与被假定为真的蕴涵式相关的推理形式.费罗蕴涵没有离开条件关系;弗雷格对条件句与假言命题的区别性分析说明条件命题表达一个类似于规律的思想.自然语言中一个具有蕴涵关系的基本条件句指称的是事物之间本来具有的一种关系,一个具有“如果p则q”形式的综合命题与任何关于事实的命题一样,其真假判定要看命题的所指是否为事实.推理前提中涉及的事实性蕴涵和前提与结论之间的推出性蕴涵并不是同一种蕴涵.
    • 杨元高
    • 摘要: "因果混乱"这种陷阱在近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中出现比较多,而且干扰较大,迷惑性强,不易判断。所谓"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即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二是强加因果,即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