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材料去除

材料去除

材料去除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422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54903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超硬材料工程、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光学精密工程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生物摩擦学与内植物工程学术研讨会、全国工艺矿物学与环境矿物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切削与先进制造技术学术会议等;材料去除的相关文献由1025位作者贡献,包括曾光明、赖萃、丁汉等。

材料去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54903 占比:99.98%

总计:655024篇

材料去除—发文趋势图

材料去除

-研究学者

  • 曾光明
  • 赖萃
  • 丁汉
  • 李必胜
  • 黄丹莲
  • 黄芳龙
  • G·皮奇
  • 吕冰海
  • 肯尼斯·莫尼亚克
  • 詹建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翠兰; 张钰柱
    • 摘要: 为阐明双金刚石磨粒在三体抛光过程中的抛光机理、材料去除机理以及单晶硅原子的演变机理,研究建立了三维的三体抛光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仿真了双磨粒抛光单晶硅的过程,通过改变两个磨粒之间的横向距离和抛光深度来分析其对温度、势能、配位数、抛光力和表面形貌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抛光深度是影响温度的主要因素,磨粒之间的横向间距对系统的温度影响次之。抛光力随着两个磨粒之间横向间距增加而增加,第二个磨粒的参与使抛光力出现波动。抛光的深度对硅原子的相变和表面形貌的演变起主导作用。
    • 施渊吉; 程诚; 王捍天; 滕冰妍; 陈显冰; 何延辉; 张涛; 黎军顽; 郭训忠
    • 摘要: 目的实现材料高效去除,避免亚表层严重滑移,以及改善已划擦区表面形貌质量。方法基于EAM和Morse混合势函数,采用分子动力学法对刚性磨粒划擦Al材料的去除行为展开研究,分析磨粒尺寸、温度、压深、速度对材料去除行为的影响,并提出飞秒激光辅助加热改善材料塑性去除行为的方法。结果不同划擦因素变化对Al材料去除、表面形貌质量、亚表层滑移等方面影响显著,经飞秒激光辅助处理的表面,在划擦中能有效改善已划擦区的表面形貌质量,降低亚表层滑移程度。增加磨粒尺寸、温度、压深,有利于表面材料去除,更易将磨屑原子向沟槽边缘两侧挤出,造成磨屑堆积程度增加。另外,划擦速度越高,已划擦区的表面形貌质量获得相应改善,并有效减弱了其亚表层滑移程度。相比无激光辅助处理,经过飞秒激光处理的表面,在划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材料去除率,而且有效降低了磨粒与基底接触区域的应力集中度和亚表层滑移程度,明显改善了已划擦区的表面形貌质量。结论为了获得较好已划擦区的表面形貌质量,且避免应力集中导致亚表层滑移严重,除了需要考虑飞秒激光辅助加热外,还需权衡加热源区深度尺寸与压深的关系,即宜取辅助热源区深度尺寸上下范围10%作为压深值。
    • 王公海; 冯培锋
    • 摘要: 将柔性制造的思想引入到增/减材制造中,形成增/减材柔性制造工艺。阐述了该工艺的内涵及加工范围,确立了增/减材柔性制造工艺流程,描述了各组成工序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增/减材柔性制造中材料沉积、材料去除两工序内部及其之间的多种柔性加工方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增/减材柔性制造系统的设备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给出了加工设备的总体布局。为进一步研究该工艺的加工序列规划及各种构成设备具体结构形式等方面打下基础。
    • 陈霁恒; 刘星; 谭经松
    • 摘要: 在复杂薄壁件增减材一体制造过程中,薄壁件材料去除改变其结构模态参数,常规动态响应分析往往忽略模态变化,导致在周期铣削力作用下预测的振动变形出现偏差。为此,基于矩阵摄动理论分析材料去除对薄壁件模态参数的影响规律,获得薄壁件加工过程模态参数并与商业有限元软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实现材料去除过程薄壁件模态参数的准确计算,为分析薄壁件加工振动变形提供理论基础。
    • 吴志伟; 樊文刚; 王谦; 刘弋; 马腾飞
    • 摘要: 基于自主研发的锂电驱动钢轨砂带打磨机和砂轮打磨机,以60N型钢轨廓形作为实验对象,全面对比了新型钢轨砂带打磨技术和传统砂轮打磨技术的性能。结果表明:当打磨压力在45~75 N范围内时,砂带打磨的材料去除率约为砂轮打磨的15~30倍,而当压力增大到90 N时,砂带打磨的材料去除率高达砂轮打磨的102倍;砂带打磨的振动加速度、噪声和能耗均小于砂轮打磨;砂带打磨切屑为带状,而砂轮打磨则表现为高温熔融状,同时当打磨压力增大到105 N时,砂轮打磨后钢轨表面会出现发蓝现象,而砂带打磨不会;此外,砂带打磨的横向表面粗糙度大于砂轮打磨,最高可达8μm,但满足中国铁路钢轨养护要求的最大值10μm。综上,钢轨砂带打磨技术在材料去除率、振动、噪声、能耗和温度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砂轮打磨技术,预期将成为工程实际中解决钢轨严重病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 齐立涛; 刘凤聪
    • 摘要: 为了研究266nm纳秒固体激光在CH膜上打孔的工艺规律和材料去除机理,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了单脉冲和多脉冲打孔的实验研究,分析了266nm纳秒固体激光对CH膜材料的去除机理;取得了激光脉冲能量、脉冲数量对孔径和孔深影响规律的数据。结果表明,单脉冲打孔条件下,当激光脉冲能量为0.014mJ时,微孔直径和深度最小,当激光脉冲能量为0.326mJ时,微孔直径和深度最大,孔径和孔深随着激光脉冲能量的增大而增大;多脉冲打孔条件下,当激光脉冲能量较低时,激光对CH膜的单脉冲烧蚀率约为0.56μm/pulse,当激光脉冲能量较高时,激光对CH膜的单脉冲烧蚀率约为1μm/pulse,孔径和孔深随着激光脉冲数量的增加而增大;266nm纳秒固体激光在CH膜上打孔时的微孔形状规则,大小均匀,微孔周围无残渣、碎屑等抛出物,边缘无热影响区,可推断其材料去除机理主要为“光化学蚀除”。该研究对266nm纳秒固体激光加工CH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张健; 罗斌; 刘红光; 李黎
    • 摘要: 【目的】探究圆锥形磨粒和棱锥形磨粒对中密度纤维板(MDF)的磨削特性差异,考察切削刃对于纤维材料磨削去除的作用机制,为实现MDF高效磨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球头圆锥磨粒和五棱锥磨粒,采用楔形式划擦法,分别对MDF开展磨削试验。使用高速摄像机、三维测力仪、3D轮廓仪测定动态磨削过程、动态磨削力变化以及磨削表面的形貌轮廓等评价指标。【结果】球头圆锥磨粒在沟壑两侧形成更多的材料隆起,但沟壑边沿区域的初始表面完整性更好。当沟壑体积相近时,五棱锥磨粒产生更多的磨屑,且在单道磨削痕迹中产生磨屑的相对时点更早,更明显的磨屑流沿着切削方向从两个前刀面流出。五棱锥磨粒的切向磨削力达到最大值的相对时间点要早于球头圆锥磨粒。两种磨粒磨削MDF时的磨削力与磨削深度均呈现二次幂增加趋势,但五棱锥磨粒对应的磨削力比更大。两种磨粒切削时比磨削能与沟壑体积呈先降低后增大的二次幂关系,并存在一个转折点即临界沟壑体积(对应一个临界磨削深度);在沟壑体积基本相同时,球头圆锥磨粒真实的比磨削能较五棱锥磨粒更大。【结论】具有明显切削刃特征的五棱锥磨粒在磨削MDF时具有更优的磨削性能,具体表现为更高的材料去除率以及更高的能量利用率。可见,切削刃对于由纤维组成的材料具有重要的磨削去除作用。
    • 郜伟; 张银霞; 黄鹏举
    • 摘要: 通过微纳米力学测试系统对6H-SiC单晶片(0001)晶面进行不同间距和不同顺序的纳米刻划试验,并用摩擦力传感器、超景深显微系统和三维形貌仪对产生的划痕的划痕横截面轮廓曲线、划痕深度、摩擦力以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研究单晶片刻划过程中不同划痕间距和划痕顺序下的材料去除过程.结果表明:当静载荷为100 mN时,不同划痕间距影响单晶片表面的横截面轮廓和平均摩擦力.随着划痕间距增大,2条划痕之间的深度差逐渐减小,划痕2的平均摩擦力逐渐减小并接近划痕1的;当划痕间距为14μm时,最大划痕深度为-183.4 nm,平均摩擦力为18.8 mN.划痕顺序对表面形态和材料去除影响显著,当静载荷为90 mN,划痕间距为6μm和8μm时,非顺序划痕的表面材料堆积较少,表面粗糙度值更低,表面质量较好.当划痕间距为6μm时,0~180 mN的动载荷均匀加载下顺序划痕末端表面的材料破碎情况严重,而非顺序划痕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晶片划痕的裂纹程度;顺序划痕中的最大摩擦力为76.8 mN,大于非顺序划痕中的最大摩擦力63.3 mN,非顺序划痕更有助于实现SiC晶片的塑性加工,提高其表面加工质量.
    • 张效钰; 汪庆华; 李佳星; 万筠钱
    • 摘要: 材料去除是光整加工的前提,为分析45钢是否能通过磁流变射流技术进行光整加工,搭建了实验装置对工件进行光整加工,以工件质量改变作为指标来对磁流变射流技术材料去除可行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经过磁流变射流技术加工后的工件质量有所减小,可以确定材料去除是可行的.
    • 温秋玲; 韦新宇; 王华禄; 崔长彩; 陆静; 胡中伟; 姜峰
    • 摘要: 为了探究皮秒激光加工金刚石的特征和材料去除机理,开展了皮秒激光加工CVD单晶金刚石微槽的试验和温度场仿真研究。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了金刚石微槽表面和内部的微观形貌,实验结果表明,金刚石微槽边缘出现了微小崩边和微裂纹,微槽内部形成了周期约为255 nm和495 nm的纳米条纹。通过测量金刚石微槽宽度、深度、体积,得到了皮秒激光烧蚀金刚石的阈值、烧蚀速率和材料去除率。对金刚石微槽底部进行拉曼分析,发现皮秒激光加工金刚石是通过表面石墨化进行的,并且随着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石墨峰出现了明显的红移。理论计算得到皮秒激光烧蚀金刚石的石墨层厚度约为88.7 nm。皮秒激光烧蚀金刚石温度场仿真结果表明,皮秒激光辐照能量主要分布在金刚石的表面,而通过热传导进入到金刚石内部的激光能量极少,因此皮秒激光加工金刚石的热影响区极小,导致其产生的石墨层厚度小于100 nm。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