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利区带

有利区带

有利区带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44821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沉积学报、现代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3年湖南省地质学会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中国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学术研讨会等;有利区带的相关文献由65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功成、张字龙、李君等。

有利区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44821 占比:99.97%

总计:544981篇

有利区带—发文趋势图

有利区带

-研究学者

  • 张功成
  • 张字龙
  • 李君
  • 李明杰
  • 杨慎
  • 王华
  • 王英民
  • 田景春
  • 胡孝林
  • 贺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宇; 曹清古; 罗开平; 李龙龙; 刘金连
    • 摘要: 二叠系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勘探时间最早、目前勘探活动最活跃的层系之一。茅口组气藏按其储层类型可以分为裂缝型、岩溶缝洞型、热液白云岩型、滩相白云岩型和泥灰岩型5类,以岩性气藏为主,在不同区带、不同组段气藏类型表现出差异多样化特征。在梳理前期茅口组勘探成果和分析不同类型气藏特点基础上,明确了台缘滩、台内滩和深缓坡等有利沉积相带与准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后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表生岩溶作用、褶皱和断裂等构造作用叠加形成多类型的储层,是四川盆地茅口组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相(貌)控岩溶缝洞型储层、滩相白云岩储层和茅口组一段泥灰岩储层具有连片大面积分布、储层品质好等特点,是未来主要的勘探领域,川东北和川南-川东南是茅口组勘探最有利地区,多种类型和多个领域叠合可以形成立体勘探格局。
    • 崔泽宏; 苏朋辉; 刘玲莉; 李铭; 王建俊
    • 摘要: 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东缘Surat区块低煤阶煤层地质特征差异显著,如何优选有利区是实现研究区煤层气规模经济开发的关键。以大量测井数据、岩心实验数据、试井数据为基础,对巨厚煤系地层的多而薄的煤层进行精细刻画,定量表征煤层厚度、含气量和渗透率等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三维地质模型为平台,根据煤层参数空间分布差异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3类区带:Ⅰ类区带位于斜坡带构造高部位,毗邻剥蚀区,煤层气藏为高渗高丰度区,煤层厚度为18~40m(埋深大于等于150m),干燥无灰基含气量为3.8~6.5m^(3)/t,渗透率为20~550mD(平均为250mD),为后期规模开发最有利区带;Ⅱ类区带位于斜坡带顶部内剥蚀区,煤层气藏为高渗较低丰度区,煤层厚度为8~20m(埋深大于等于150m),干燥无灰基含气量为2.8~4.2m^(3)/t,渗透率为500~900mD(平均为680mD),属于潜力区带;Ⅲ类区带位于斜坡带构造低部位,煤层气藏为中低渗高丰度区,煤层厚度为18~41m,干燥无灰基含气量为4.8~7.8m^(3)/t,渗透率为0.1~20mD(平均为5mD),煤层气自然可采性相对较差。根据区带划分结果认为,Ⅰ类区带为研究区产能建设的有利选区,Ⅱ类区带可作为Ⅰ类区带开发中后期接替补充,Ⅲ类区带渗透性相对较低,可考虑小井距开发,实现产量提升。
    • 何文渊; 蒙启安; 印长海; 王显东; 张慧君; 师江波
    • 摘要: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部的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勘探接连获得重大突破,但储层发育较薄,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较低,白云岩储层的分布特征认识不清。以四川盆地合川-潼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HS4井、HS2井等新钻探井资料,结合露头剖面和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栖霞组的沉积格局、生储盖空间配置关系及储层分布特征,揭示了有利勘探区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栖霞组的沉积格局受川中古隆起控制,具有洼隆相间的特征,表现为沿川中古隆起发育台内滩和滩间相带,其中白云岩储层主要受控于局限的微古地貌高部位,叠加云化和岩溶改造作用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寒武系—二叠系发育多套烃源岩,为栖霞组天然气富集提供了优越的生烃条件,同时具备较好的盖层和保存条件,发育“下生上储”“旁生侧储”和“自生自储”3种源储匹配关系,其中“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具有较好的源储匹配关系;合川-潼南地区栖霞组古地貌围斜—高部位和滩体发育区的叠合部位是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优势地带;根据这一认识并结合源储匹配关系;将合川-潼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划分为2个有利勘探区带。研究成果为合川-潼南地区的层序评价及区带优选提供了理论指导。
    • 严威; 罗冰; 周刚; 陈友莲; 钟原; 李堃宇; 周红飞; 赵立可; 和源
    • 摘要: 综合利用JT1、CS1等钻井资料,结合露头剖面及地震资料,研究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寒武系沧浪铺组下段沉积格局、生储盖空间配置及古隆起演化特征,揭示有利勘探区带.沧浪铺组下段沉积格局受德阳—安岳裂陷控制,具有东西分异的特征,裂陷西侧以碎屑沉积物为主,裂陷东侧呈现为清水陆棚环境,沿着棚内洼地边缘、陆棚边缘及膏质潟湖边缘发育了规模滩体,其中白云岩滩体主要分布在洼地边缘及潟湖北侧,受岩溶叠加改造作用可形成优质储集层.沧下段白云岩滩体下伏筇竹寺组广覆式烃源岩,可原地直接充注,上覆沧上段砂泥岩直接盖层,主力成藏期滩体位于古隆起较高部位,成藏要素配置关系较好.优选PT1—CS1井区、HT1—GT2井区、GT2东井区为沧浪铺组下段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 程建; 周卓明; 段铁军; 杨昊; 宋振响
    • 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基底结构复杂,潜山形成机制多样,潜山的分布预测、储集性能评价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是进一步评价潜山勘探潜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钻井岩心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技术,研究了潜山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果 表明:潜山的形成主要与控盆断裂、褶皱构造、反转构造的发育相关;基岩储层普遍低孔低渗,构造裂缝是改善储集性能的关键,总体上越靠近断裂带,裂缝越发育;潜山能否富集成藏取决于基底与烃源的接触方式、裂缝的方向及开启性与烃类运移方式是否一致;桑北、桑南基底潜山直接与烃源岩接触,供烃有利,有利于形成基底油气藏;中央构造带、七棵树和秦家屯等地区基底潜山幅度低,距离大断裂位置相对较远,基底主要以断层和不整合面与烃源岩呈间接接触,对基岩油气成藏相对有利;通过该研究在梨树断陷识别出20多个潜山圈闭,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西部桑树台潜山带和中央构造潜山带为下步潜山勘探的重点区带.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基岩油气资源预测与勘探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 孙小琴
    • 摘要: 南川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内构造复杂,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根据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结合其成因,将构造样式分为基底卷入型、盖层滑脱型和构造样式叠加3类,分析各构造样式及组合的典型剖面,探讨其形成时期和成因机制.南川地区动力机制来源于逆冲推覆构造作用,推覆应力来自东部雪峰陆内造山带,构造样式由青龙乡的基底断层逆冲过渡到平桥的断弯褶皱、叠瓦构造及其上变形层的背冲构造,再往北西变为东胜的断展褶皱及其上变形层的对冲构造、叠瓦构造,继续往西北形成南川断鼻斜坡带.在此基础上,将南川地区划分为东部冲断带、中部断褶带、西部斜坡带3个构造带,中部断褶带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 陈春峰
    • 摘要: 利用近几年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新获得的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的构造形变进行了研究,根据构造特征划分了区带,预测了该区有有利勘探区.中部隆起主要变形期是印支期-燕山期,受南北方向挤压作用影响,中部隆起中西部逆冲作用强烈,形成了射阳断隆构造带,该带内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层大量发育.隆起区东部受向东方向挤出作用影响,变形较弱,形成了黄桥背斜构造带,该带内发育多个大型背斜构造;两个构造带之间发育中部过渡带.黄桥背斜构造带断裂不发育,隆起区中西部的下古生界以压性断裂为主,这两个区域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油气盖层,是中、古生界成藏的有利区.
    • 唐大海; 谭秀成; 王小娟; 梁菁; 涂罗乐; 吴长江
    • 摘要: 为明确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气成藏要素及有利区带,在重建等时地层与沉积格架的基础上,分析须家河组成藏组合,结合烃源、储层及构造等因素,探讨须家河组致密气藏控藏及富集要素,综合烃源、储层、构造、保存条件、埋深及区内已获有效井地质特征等因素,新建适用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有利勘探区带精细评价的标准体系.研究表明,持续性生烃凹陷、进积型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以及继承性构造带是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富集要素,川中—川西过渡带是现阶段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最有利的增储上产地区之一.研究结果对须家河组下一步深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周宇成; 姚光明; 魏荷花; 权莲顺; 高飞; 赵梅叶; 刘鹏
    • 摘要: 延安气田南部地区古地貌研究程度较差,难以满足精细勘探要求.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录井、二维地震资料,对延安气田南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岩溶古地貌进行精细恢复,结合钻井试气成果,明确了岩溶古地貌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并划分有利目标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划分为西部岩溶台地、中部岩溶斜坡以及东部岩溶盆地3个二级古地貌单元,在二级古地貌单元上进一步分级识别出三级古地貌单元;沟槽两翼及高地洼地转换地岩溶作用强烈,储层物性较好,为最有利目标区,沟槽、洼地以及远离沟槽处物性较差.具体优选吴起志丹部分地区、甘泉地区、西南部黄陵富县西地区为有利岩溶储层区.该研究可有效提高钻井成功率,为后期气田增储上产提供有力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