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南黄海盆地

南黄海盆地

南黄海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721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年“海洋地质、矿山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中国东部和海域地质特征及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南黄海盆地的相关文献由23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建文、张银国、梁杰等。

南黄海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5.9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49%

专利文献>

论文:1721 占比:93.53%

总计:1840篇

南黄海盆地—发文趋势图

南黄海盆地

-研究学者

  • 陈建文
  • 张银国
  • 梁杰
  • 肖国林
  • 张训华
  • 雷宝华
  • 施剑
  • 郭兴伟
  • 陈春峰
  • 王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雷宝华; 张银国; 王明健; 陈建文; 梁杰; 王文娟
    • 摘要: 崂山隆起海相地层作为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新层系,将是下一步油气战略发现和勘探认识突破的方向。综合近年来详查勘探的地震解释成果,划分该隆起北部为青峰变形带,南部为高石稳定带。指出青峰变形带整体为逆冲和逆掩推覆体系,发育NE向逆断层;高石稳定带为弱变形稳定带,发育规模较小的NW向斜列断层。崂山隆起断裂走向有NE、NW和近EW向3组,边界断裂为近EW走向反转断裂。海相构造层变形具有北强南弱、西强东弱、上强下弱的特征。印支—早燕山期挤压推隆和晚燕山—喜马拉雅早期弱拉张/张扭作用下差异升降错断,形成了崂山断隆区,具有挤压、拉张、走滑和反转等4大构造样式。通过形成过程分析,揭示崂山隆起加里东期为古隆起;海西期为稳定地台;印支期可能为北部前陆盆地的前隆挠曲带,形成幅度增大的背斜;燕山早期为改造型断背斜;燕山中期崂山隆起基本定型;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隆升剥蚀,并发育局部小残凹;喜马拉雅晚期开始整体沉降。结合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崂山隆起南部的高石稳定带是海相油气勘探有利区带,海相下构造层(震旦系—志留系)变形改造较弱,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层系。
    • 李双林; 赵青芳; 董贺平; 王建强
    • 摘要: 通过对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CSDP-2井不同时期地层吸附烃类气体分子及碳、氢同位素组成分析,探讨了吸附烃类气体成因类型和源区特征.崂山隆起不同时期地层的吸附烃类气体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主要富集层位依次是坟头组、孤峰组、船山组、栖霞组和黄龙组.吸附烃类气体富集受地层岩性、有机质含量、烃类气体运移等多种因素控制.孤峰组主要显示烃源岩特征,而坟头组、船山组、栖霞组和黄龙组主要显示储层特征.各时期地层吸附烃类气体主要为热成因类型,其中孤峰组、坟头组和栖霞组由于受同型不同源气或同源不同时期气的混合而部分偏离热成因区.吸附烃类气体的源区有机质类型属于Ⅱ型干酪根(海相源岩),其中,有些层位有Ⅲ型干酪根(陆相源岩)的混入.吸附烃类气体热成熟度Ro在0.6%~1.6%之间,处于成熟到过成熟范围.研究成果为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区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 梁杰; 许明; 陈建文; 张银国; 王建强; 雷宝华; 袁勇; 吴淑玉; 李慧君
    • 摘要: 南黄海盆地位于扬子地块东缘,占据了下扬子地块的主体,其构造演化过程可与中—上扬子区类比.南黄海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其中印支运动在盆地的定型及改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印支运动在盆地不同部位的构造响应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并不明确.依据南黄海盆地多年的研究成果,结合最新区域地震、钻井等资料,认为印支运动在南黄海盆地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构造表现.盆地中部崂山隆起受印支运动影响最弱,之后拉伸构造反转作用也相对最弱,南部青岛坳陷次之,而北部烟台坳陷受印支运动影响最强烈.从油气地质条件看,印支运动对不同期次油气藏具有不同影响,对下古生界油气藏具有调整改造作用,对于上古生界的圈闭具有定型作用.印支运动断裂系统对深部油气的疏导、储层裂缝的发育具有积极意义.
    • 赵青芳; 王建强; 陈建文; 赵有道; 董贺平; 张银国; 梁杰
    • 摘要: 以下扬子区陆域2口地质浅钻及南黄海科学钻探CSDP-2井的古生界烃源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对下扬子区海相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的测试指标进行厘定,判识烃源岩评价指标参数的有效性,从而建立一套适合该区热演化程度高,达到高-过成熟烃源岩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认为,基于常规烃源岩评价指标(氯仿沥青"A",热解生烃潜量(S1+S2)、氢指数(HI)和常规生标参数等)已失效的情况下,可采用总有机碳含量、有机显微组分和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沥青反射率"和金刚烷参数分别作为下扬子区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判识的优选组合指标,进而为下扬子区海域延伸部分南黄海盆地的海相古生界高成熟烃源岩的评价、指标参数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 张鹏辉; 付奕霖; 梁杰; 陈建文; 张银国; 鲍衍君; 薛路; 李慧君
    • 摘要: 钻探、包裹体分析及地球化学探测表明,南黄海盆地深部海相中—古生界存在油气充注过程,具备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基于南黄海盆地最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邻区下扬子陆域最新的钻井资料的充分认识,通过对南黄海中—古生代海相盆地的构造区划、下古生界成藏要素及油气成藏组合的系统分析,阐述了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南黄海盆地是受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形成的残留盆地,下古生界构造形变作用较弱,地层保存较完整,盆地中部崂山断隆带的高石稳定带构成了下古生界构造相对稳定带;②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较优越,下寒武统烃源岩厚度较大且有机质含量较高,以Ⅰ型干酪根为主,中寒武统—奥陶系多发育交代白云岩和颗粒灰岩,可作为较好的储集层,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厚层泥质岩广泛发育,具备较好的封盖能力,可作为一套区域性盖层;③下古生界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相对稳定的高石稳定带发育多个大型构造圈闭且存在油气充注,构造圈闭与油气形成时空匹配较好,后期构造破坏较弱,油气保存条件较好,可作为南黄海盆地深部海相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 高顺莉; 谭思哲; 陈春峰; 周平
    • 摘要: 以二叠系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以沉积相分析为核心,以组为单位编制了下扬子-南黄海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图,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有利烃源岩和储层分布,分析二叠系勘探潜力及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下扬子地区二叠纪为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型构造背景,其古地理特征总体呈现的地势为沿NE-SW向展布的轴部低、西北及东南两侧较高的沉积面貌和格局,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滨岸-沼泽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和斜坡-盆地相等主要优势相;根据烃源岩与岩相古地理之间的对应关系,推测龙潭组煤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扬子陆区的安徽东南部到江苏东南部、海区的南黄海盆地中部,综合评价其有机质丰度高、平面分布稳定、厚度大,是二叠系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段;指出崂山隆起的东南部和东部紧邻生烃中心,三角洲储层发育,油气运移条件优越,晚期保存条件好,是有利勘探靶区.
    • 陈春峰; 万延周; 张伯成; 付晓伟; 欧戈; 王军; 陈浩
    • 摘要: 通过生烃模拟获取生烃动力学参数是近年来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利用地层热压生排烃模拟装置对南黄海盆地南二凹陷阜四段烃源岩进行了生烃模拟实验,并拟合了生烃动力学参数.实验及研究结果表明,阜四段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产烃量随温度上升快速增大,以产油为主;第2阶段产烃量随温度上升缓慢增加,为油、气同产;第3阶段产烃量随温度上升快速增大,主要是以生气为主.实验拟合出阜四段烃源岩的生油活化能为228 kJ/mol,生气活化能为280 kJ/mol.与常压-完全开放体系试验、金管-高压釜实验装置的实验结果对比,本次实验南黄海盆地阜四段烃源岩在地层热压条件下出现生油窗滞后现象,烃源岩样品在高成熟演化阶段依然具有较高的液态烃产率.阜四段生油活化能值较高,其内在原因是有机质受到烃源岩孔隙中高压水的“保护”作用以及受生烃空间的影响,延缓了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综合前人实验结果分析,有限空间热压生烃模拟实验环境更接近于烃源岩在地层条件下的生烃条件,实验结果对南黄海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油气勘探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 陈建文; 张银国; 雷宝华; 王建强; 吴淑玉; 吴志强; 闫桂京; 陈春峰; 肖国林; 张异彪; 陈华; 刘俊; 何玉华; 施剑; 李斌; 袁勇; 梁杰
    • 摘要: 南黄海盆地是迄今为止中国近海唯一未发现油气田的大型沉积盆地,具有陆相中-新生界和海相中-古生界2套油气勘探层系.海相中-古生界厚度大、分布广,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差一直是制约其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针对中-古生界的地震探测技术攻关经历了地震地质研究、技术攻关和技术突破与应用3个阶段.在第1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以区内地震地质条件与岩石物性分析为先导,以物探船不断更新和地震仪器设备升级换代为手段,以大量理论模拟、针对性室内物理模拟和持续海上试验为方法,通过采集参数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了以“高覆盖次数、富低频信号、强震源能量”为特征的“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突破了技术瓶颈.应用该技术,在原来为空白反射的崂山隆起发现了海相中-古生界3套可连续追踪对比的地震反射标志层组,识别出7个反射界面,建立了地层层序,揭示了残留盆地构造特征,预测了油气远景区,优选出高石稳定带为有利区带,圈定了重点构造,锁定了钻探目标,为南黄海盆地新层系油气勘查突破创造了条件,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对拓展中国海域找油空间、加快海域深部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具有类似地震地质条件海域的油气勘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张田; 朱伟林; 钟锴; 付晓伟; 陈春峰; 高顺莉
    • 摘要: 通过选取南黄海盆地东北凹典型地震剖面,开展精细的构造解释,系统梳理了东北凹构造样式特征。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和伸缩率计算方法,恢复了东北凹各时期的地质演化剖面,分析了东北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伸缩率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主要发育伸展构造、走滑构造(负花状)和反转构造等多种构造组合样式,经历了晚侏罗世的仪征运动和渐新世末的三垛运动,相应地在中—上侏罗统和渐新统沉积时期,东北凹处于明显的收缩阶段,伴随发育TK40和T20不整合界面。同时,本文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探讨了南黄海盆地东北凹的构造演化历程:以两次构造运动为界,划分为3个构造演化阶段(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初始断陷阶段、白垩纪—渐新世的裂陷-反转阶段、新近纪—第四纪的区域沉降阶段)。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伸缩率的时空变化及构造演化过程,是对“晚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俯冲汇聚速率和方向的改变”的局部响应。
    • 朱伟林; 陈春峰; 张伯成; 万延周; 付晓伟; 张银国
    • 摘要: 钻井及露头证实下扬子陆区发育下寒武统幕府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二叠系3套烃源岩.盆地发育时期的动力学环境决定该时期的盆地原型,盆地原型影响盆内岩相及烃源岩展布.幕府山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张裂背景下的被动陆缘克拉通盆地,盆地相及深水陆棚相呈环带状围绕古隆起或台地发育,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推测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及北部幕府山组烃源岩发育较好;五峰组—高家边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挤压背景下的前陆盆地,盆地相、斜坡相、深水陆棚相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呈条带状分布,盆地相、深水陆棚相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预测五峰组—高家边组烃源岩主要在南黄海地区中北部发育且有一定厚度;上二叠统龙潭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挤压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坳陷型盆地,在该盆地中各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三角洲相、潮坪相、沼泽相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发育龙潭组品质中等—好的烃源岩;预测龙潭组烃源岩在南黄海盆地中部发育,是南黄海盆地古生界的次要烃源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