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诗
明诗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34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0篇、专利文献5199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船山学刊、文史知识、星星:上旬刊等;
明诗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啸天、朱则杰、朱泽宝等。
明诗
-研究学者
- 周啸天
- 朱则杰
- 朱泽宝
- 蒋明
- 霍俊明
- 付玉东
- 任菊
- 余来明
- 刘章
- 张冰
- 战立忠
- 李圣华
- 熊祥军
- 王彦明
- 王成
- 白文志
- 石麟
- 翟永明
- 胡辉
- 许山河
- 谢文学
- 谢谦
- 郑万明
- 金所明
- 陆正兰
- 陈红
- 顾农
- 高璐
- 黄维启
- 丁雪静
- 万奇
- 万金平
- 亦说1
- 何国生
- 何金文
- 何馨
- 佘德余
- 余德明
- 侯丹
- 侯爱华
- 兴膳宏
- 冯保善
- 凌德
- 凡木
- 刘世鹏
- 刘亚明
- 刘亮
- 刘君若
- 刘寿华
- 刘庆昌
-
-
李思婧;
吴洪泽
-
-
摘要:
《全蜀诗汇》是清张邦伸所辑的一部清代诗歌总集。张邦伸(1737—1803),字石臣,号云谷,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市)人。肄业锦江书院,与绵竹李调元雨村、崇庆何明礼希颜、成都张翯鹤林、内江姜锡嘏尔常、中江孟邵鹭洲号“锦江六杰”(清杨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谱》)。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历知河南襄城、固始县,归养老母,专意著述。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53有传。据钱栻《张云谷太翁传》载:“所著述者《光郡通志》六十八卷、《固始县志》二十六卷、《云栈纪程》八卷、《锦里新编》十六卷、《绳乡纪略》十二卷、《西园唱和集》一卷、《热河纪行草诗》一卷、《云谷诗钞》八卷、《云谷文钞》四卷,所选辑者有《汜南诗钞》四卷、《唐诗正音》十卷、《明诗七律选》二卷、《全蜀诗汇》十二卷、《地理正宗》八卷、《排律韵荟》四卷、《维桑集》四卷”①,堪称广汉著述名家。所辑《全蜀诗汇》在当时也有一定影响,不过由于书板毁于火,渐致散佚不存,各图书馆收藏也仅见所谓的残稿本存世。
-
-
姜韵琳
-
-
摘要:
《明诗》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体之首,不仅揭示了刘勰的诗学观念,同样也构建了诗歌审美范式。面对“缘情”与“言志”对立所带来的言说困境,基于“本乎道”的立场,刘勰用“莫非自然”弥合了《明诗》篇中的“情”与“志”,通过形而上的言说确立了“情”与“志”在诗歌文体中的正当性与重要性。刘勰兼收并蓄的诗学观对当代文艺创作,特别是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问题具有构建意义。
-
-
张立敏
-
-
摘要:
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四十年(1612年)间,两首明代帝王诗收入《千家诗》中,编选者以极为特殊的方式处理了署名,在题目、作者位置署了题材类型、诗题简称.明诗入选,对《千家诗》的编辑体例是一个突破,引发增改《千家诗》的新走向,意义不同寻常.与最初进入《千家诗》系统的特殊署名方式有关,入选朱元璋的一首诗,在后世署名上出现种种不同,作者有明太祖朱元璋、明世宗朱厚熄之说,题目则有《送杨文征南》《送毛伯温》《送杨文广征南》之说,这既是明代该诗作者论争的产物.又是借古喻今社会思潮在诗歌选编上的体现.
-
-
胡辉
-
-
摘要:
《文心雕龙》两次批评西晋作家潘尼。经笔者深入考辨,发现《文心雕龙·明诗》篇将潘尼视作可与陆机、陆云、左思比肩的一流作家,符合历史实际;但笔者通过详细研读潘尼《乘舆箴》原文,发现历代《文心雕龙》的注本,对《铭箴》篇批评潘尼《乘舆箴》为“义正而体芜”的阐释,未能充分发掘其中奥义,故参酌刘勰对箴文写作的观点,全面分析后认为“义正”说本自《乘舆箴》的“义正体约”,而“体芜”之说虽有偏颇,但考虑到南朝时期的浮华文风,希望后世作者借鉴前代箴文作家写作简而深的文风,这也许才是刘勰的真正用意。
-
-
余来明;
林沈妍
-
-
摘要:
诗话作为明清诗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明代诗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学史上有关明代诗歌的诸多认识,都与明清诗话的批评观念密切相关.其中明初诗分五派、明诗"盛于国初"两种看法,即是明清诗话影响明代诗史建构的典型例子.类似观念的形成,是后世批评者在当代观念支配下对诗史进行建构的结果,需要被置于文学史演进的历史现场予以重新检视.如何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历史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是文学史书写得以正确展开的重要基础.
-
-
胡辉
-
-
摘要:
《文心雕龙》两次批评西晋作家潘尼.经笔者深入考辨,发现《文心雕龙·明诗》篇将潘尼视作可与陆机、陆云、左思比肩的一流作家,符合历史实际;但笔者通过详细研读潘尼《乘舆箴》原文,发现历代《文心雕龙》的注本,对《铭箴》篇批评潘尼《乘舆箴》为"义正而体芜"的阐释,未能充分发掘其中奥义,故参酌刘勰对箴文写作的观点,全面分析后认为"义正"说本自《乘舆箴》的"义正体约",而"体芜"之说虽有偏颇,但考虑到南朝时期的浮华文风,希望后世作者借鉴前代箴文作家写作简而深的文风,这也许才是刘勰的真正用意.
-
-
高璐;
刘璐
-
-
摘要:
北宋景祐三年(1036),西夏占领河西走廊.此后玉门关的军事意义逐渐被文化意义代替."玉门关"主要作为一种边塞意象,而非实际地理所指,参与到涉边文学的意境构筑中.在亲身行边的创作者笔下,玉门关样貌的构建往往呈现出较为多元的状态.而由寄赠、拟作等场合触发的书写,则使作品中的玉门关样貌更为抽象化、符号化,类型相对单一.明诗中的玉门关样貌所涉及的具体意涵包括"春风不度"与"春风长绕""人老玉关"与"生入玉关""玉门不闭通西使"与"始信玉关长闭好"等,由此可窥见明人对西北边塞的认知情况与基本态度.
-
-
高璐;
王钰洁
-
-
摘要:
河西走廊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地域风貌,在明代边塞诗歌书写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学书写中所呈现的河西风貌主要涉及自然特征、军备活动与地方物产,而明人对河西的认知则主要是通过中西往来的通道、建功立业的疆场与离家去国的戍地等方面,这种认知的形成与消长主要与明代各时期国家实力相关联.尽管在艺术水准与题材开拓上,明诗中的河西书写难以与前代、尤其是唐代边塞诗比肩,但就身赴河西者而言,其诗歌在书写的纪实性与细致程度上较前代有明显的加强和推进.这种对个体历程的详细记录可能由明人的书写习惯所致,客观上已成为明诗中的边塞书写区别于前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
-
-
魏泽民1
-
-
摘要:
关于《清明》一诗是否为杜牧的作品,这里姑且不论,但这首诗千古流传,影响巨大,被誉为“清明诗之最”。这首诗的语言并非诘屈聱牙,一点也不晦涩难懂,读起来觉得素朴平实,如同口语,那么,文字如此浅显的诗歌,为什么解读时会出现那么多的歧义呢?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就在于读者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不同理解,或者说不理解唐宋时期的清明节习俗,抑或是拿今天的清明节习俗来理解唐宋时期的清明节习俗,没有把诗歌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去考察,从而造成对诗歌内容理解上的巨大差异,以至歧见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