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砟轨道板

无砟轨道板

无砟轨道板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3年内共计599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875777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铁路计算机应用、城市建筑、混凝土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九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第五届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大会、第十三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等;无砟轨道板的相关文献由1409位作者贡献,包括司然、孙百慧、王朝林等。

无砟轨道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75777 占比:99.99%

总计:875872篇

无砟轨道板—发文趋势图

无砟轨道板

-研究学者

  • 司然
  • 孙百慧
  • 王朝林
  • 徐忠勇
  • 王茂
  • 史立
  • 张正宁
  • 屈鹏飞
  • 毕胜
  • 隋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凯旋; 刘旭东; 周勇汉; 徐照新; 董国庆
    • 摘要: 研究了无砟轨道打磨铁屑的形状及分布状态,设计了一种电磁铁收集打磨铁屑的清理系统,推导了外加磁场磁感应强度与铁屑受力之间的数学关系。以清理系统位于安全限界内及常见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为前提,对无砟轨道板打磨铁屑进行了受力分析,验证了铁屑清理系统的可行性。
    • 张勇
    • 摘要: 一种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它由预制轨道板、填充调整层、钢筋混凝土底座组成三层体系,坐落于线路路基顶面。预制轨道板上包括传统的轨枕、扣件、钢轨等线路设备。该轨道结构自带注浆通道,每块轨道板长度范围内,中心线位置处,设置多根注浆钢管以及钢筋混凝土保护柱,所述注浆钢管顶面同轨道板顶面平齐,底面同底座底面平齐;注浆钢管外侧包裹钢筋混凝土圆形保护柱,其顶面同轨道板顶面平齐,底部同底座联为整体,注浆钢管同钢筋混凝土保护柱两圆心重合。填充调整层之上的轨道板,对应所述混凝土保护柱设置贯通孔。本文提供的无砟轨道结构及其抬升方法,能够实现无砟轨道沉降后的抬升,极大减少对列车运营的干扰,避免对轨道板的破坏;注浆通道的设置,在路基沉降变化期内,便于重复使用;同时为高速铁路的穿越工程实施,提供了一种控制沉降的手段。
    • 杨洋; 张志勤; 吴刚; 曹大富; 陆伟刚
    • 摘要: 为评估变幅疲劳对无砟轨道板疲劳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测试了7块无砟轨道板,每块轨道板具有相等的横截面刚度,所使用筋材分别为钢-连续纤维复合筋(SFCB)、玄武岩纤维复合筋(BFRP)和传统钢钢筋;试验参数主要考虑荷载水平和加载顺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SFCB增强的轨道板具有更高的疲劳极限,当荷载水平超过疲劳极限时,SFCB增强轨道板的挠度,裂缝宽度和应力仍处于受控状态;相比之下,传统钢筋和BFRP筋增强轨道板的疲劳寿命和刚度均显著降低;疲劳极限内,荷载加载顺序对SFCB和BFRP筋增强轨道板的疲劳性能影响不大,在此期间,疲劳损伤仍由最大荷载水平控制。
    • 汪永平; 苏雅拉图; 陈宇超; 杨建良
    • 摘要: 传统的CTRSⅢ型无砟轨道板的精调作业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高,施工成本高,且难以保证作业质量和效率。运用系统集成、数控技术和算法分析,研制了机动性好、便于操作的CTRSⅢ型无砟轨道板智能快速精调设备,实现了与全站仪和布板软件的数据接口,能自动地进行数据测量、传输和调整量计算,智能地快速完成轨道板的机械化自动调整。测试表明,该设备仅需1人操作即可快速完成轨道板精调,节约人力,显著提升了轨道板精调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但对于多方向精调效率不高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 王典斌
    • 摘要: 以一高速铁路大跨度梁拱组合桥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无砟轨道板铺设过程中立模标高的确立方法,以及轨道板模拟方式、施工顺序、存梁时间等因素对无砟轨道板立模标高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梁单元和采用板单元模拟无砟轨道板时其预抛高值基本相同,采用梁单元或板单元模拟无砟轨道板比通过施加等效力模拟无砟轨道板重量更能满足立模标高的高精度要求;从桥梁中跨跨中向两端铺设更有利于实际施工及控制桥梁中跨无砟轨道板的预抛高值,从桥梁两端同时向中跨跨中铺设更有利于控制桥梁边跨无砟轨道板的预抛高值;随着存梁时间增加中跨无砟轨道板预抛高值逐渐减小,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存梁时间合理预测混凝土收缩徐变对中跨无砟轨道板预抛高值的影响.
    • 杨东晓; 吴尚; 周俊召
    • 摘要: 针对轨道交通CRTSⅢ无砟轨道板在环境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翘曲变形,在实际运营线路上采用传感器对其温度和竖向变形进行现场测试,分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轨道板的变形规律以及轨道板变形后对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板内温度梯度是CRTSⅢ型轨道板产生翘曲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夏季晴天,轨道板在太阳辐射和环境温度共同作用下,白天时轨道板变形呈现上凸变形,夜晚时轨道板变形呈现下凹变形,且上凸变形幅度大于下凹变形;阴雨天气由于太阳辐射程度减小,轨道板变形相对较小;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轨道板变形中,轨道板边缘处的竖向变形要大于其他部位;轨道板变形会对钢轨的不平顺产生影响,但其变形量对列车的平稳性和舒适度影响不大,且在极端工况下,列车的平稳性指标和舒适性指标均为优.
    • 张建强
    • 摘要: 高速铁路轨道板更换后需进行精调.由于运营天窗时间有限并且轨道板更换工序多,单独留出40 min用于轨道板精调对单个天窗内完成轨道板更换存在时间风险,因此需提高无砟轨道板精调效率.以提高轨道板精调效率、精度为目的 ,设计了轨道板精调装置.该装置通过轨道板空间位置测量,并结合液压系统控制精调装置机械部分进行轨道板的精调作业,可实现25 min内精调轨道板的目的 ,提高了轨道板的精调效率和位置精度.
    • 战友; 阳恩慧; 马啸天; 安哲立; 代先星; 王郴平
    • 摘要: 针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板的表面损伤问题,现有的检测系统与方法仍难以达到高精度、高速度、高准确度及自动化要求.随着高速微型计算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发展,应用超高精度3D自动化检测系统来提升轨道板伤损识别精度和检测效率的趋势越发明显.在已有数字化信息采集与自动分析系统基础上自主研发无砟轨道板裂缝三维激光检测系统,通过融合自适应阈值分割、PGM概率图模型与SVM机器学习方法建立轨道板裂缝集成学习识别算法,准确、快速、智能识别轨道板裂缝.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获取高精度轨道板三维图像数据,所提出的轨道板裂缝集成学习识别算法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均值97.3%)和召回率(均值92.6%),综合表现优于传统算法.
    • 杨洋; 张志勤; 吴刚; 曹大富
    • 摘要: 传统无砟轨道板由于钢筋网片形成的感应阻抗,恶化了无绝缘轨道电路的一次参数,通过添加绝缘套管或卡子的处理方法可改善轨道板的绝缘性能.然而,这种绝缘方式可能影响无砟轨道板的结构疲劳性能.为此,对6块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板(RC板)进行静力和疲劳性能试验,研究其相应的损伤规律,参数主要考虑荷载水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RTSⅡ板式无砟轨道板经过疲劳循环加载后的破坏形态为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断裂;荷载水平控制着结构挠度和裂缝的发展;疲劳荷载上限值对无砟轨道板混凝土及受力筋应变影响很大.最后,给出裂缝宽度和应力关系的拟合曲线供设计者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