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症状性脑梗死

无症状性脑梗死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6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专利文献437887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中国保健、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相关文献由553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洋、李绍宏、贺光辉等。

无症状性脑梗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37887 占比:99.94%

总计:438147篇

无症状性脑梗死—发文趋势图

无症状性脑梗死

-研究学者

  • 于洋
  • 李绍宏
  • 贺光辉
  • 刘晓云
  • 孟伟建
  • 宋磊
  • 崔永健
  • 张维文
  • 徐庆东
  • 王晓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姣艳; 徐爱萍
    • 摘要: 目的:探讨离退休高龄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使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选取86例离退休高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6例无症状脑梗死(SBI)者为病例组,30例同期住院无SBI者为对照组,记录SBI病灶分布,对两组患者一般数据及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其对高龄SBI影响。结果:(1)高龄SBI的梗死灶绝大多数为腔隙性脑梗死,大约有2/3分布于基底节区和侧脑室周围。(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增加和高血压病史是离退休高龄者无症状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增加是离退休高龄者不罹患SBI的保护性因素,而高血压病史是离退休高龄SBI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离退休高龄者适当增加体重,积极防治高血压可降低SBI发生危险,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 曾婷; 谭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BI)后2周及1年睡眠障碍的发生和变化情况,并分析SBI急性期与慢性期发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以头晕、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诉的SBI住院患者125例。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入组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周(急性期)、1年(慢性期)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并依此评分结果将SBI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PSQI量表评分>7分)和非睡眠障碍组(PSQI量表评分≤7分)。收集两组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已婚或独身)、性格特点(内向或外向)、职业(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个人月收入(0.05)。(3)以SBI后2周发生睡眠障碍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5)以SBI后1年发生睡眠障碍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HAMA、HAMD、MoCA)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MD评分≥8分(OR=3.622,95%CI:1.053~12.465,P=0.041)为SBI慢性期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SBI后2周及1年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均较高,丘脑及多病灶为SBI急性期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抑郁症状为SBI慢性期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 赵晓溪; 王如兴
    • 摘要: 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导管消融可能造成脑卒中、栓塞等并发症,尤其是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embolism,SCE)可影响神经功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因此,预防和减少导管消融围手术期SCE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系统地综述了SCE的定义、发生率、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和不同消融方法对SCE的影响等,以提高临床医生对SCE的认识,从而预防和减少房颤导管消融术后SCE的发生。
    • 高佳慧; 尹莲花; 刘志臻
    • 摘要: 目的分析2005-2021年国内外无症状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及中国知网(CNKI)2005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21日收录的无症状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被引文献和关键词共现及关键词突现进行分析,并绘制相应可视化图谱。结果CNKI中获得文献136篇,WOS中获得文献768篇。主要研究者为马建军、李学等形成的团队及以CHARLES DECARLI为首的团队。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术后等。近年针对无症状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趋势为对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认知功能障碍、脑白质病变、血管疾病术后等的深入研究。结论可视化分析展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现状及热点趋势,希望为无症状性脑梗死防治的细化流程提供参考,后续研究提供可合作学者、期刊及选题与研究方向参考。
    • 张斌; 刘迪; 陈静; 李娇娇; 郝光; 刘洪杰
    • 摘要: 目的 探讨肾功能不全与中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35例门诊健康体检的人员,年龄40~75岁,平均(62.3±8.2)岁.分析年龄、身高、体质量、吸烟史、饮酒史、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血肌酐及脑部影像学改变等相关数据.结果 335例研究对象中58例(17.3%)为SBI患者,共计113枚SBI病灶,其中93枚(82.30%)为腔隙灶;30例(9.0%)存在1个以上SBI病灶.肾功能不全与SBI病变数量呈显著负性相关.肾功能不全与SBI显著相关(OR值=1.98~2.27).结论 肾功能不全是SBI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肾功能的减低,SBI病灶数量增加.
    • 李晨; 胡义芳; 薄茂林; 刘红; 张琨; 杨惠芳; 李经纶; 刘怡凯
    • 摘要: 目的 分析静止性脑梗死(SCI)的元认知特征.方法 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情景记忆知晓感量表(FOK-EM)、语义记忆知晓感量表(FOK-SM)对经CT或MRI证实的143例SCI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评,并与正常对照组129例进行比较.结果(1)MMSE:研究组与对照组记忆力、定向力、回忆能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能力、总分等项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MoCA:研究组与对照组视空间、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计算、语言、定向等项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FOK-EM:研究组和对照组线索回忆、再认、判断、肯定、低估等项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FOK-SM: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线索回忆、高估等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CI患者存在部分性元认知损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 那开宪
    • 摘要: (接11月下)血尿酸水平的增高可能是女性患者无症状性脑梗死及预期 卒中的重要血清学指标。提示控制血尿酸水平对女性HUA患者 预防卒中发生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高血尿酸水平与卒中后早 期死亡风险呈正相关,血尿酸水平可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 后评估的一项指标,预测卒中后死亡及复发的风险。对高尿酸血 症进行长期管理,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可以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 生及不良预后。
    • 冯微; 张炜; 李建玲; 许风雷; 罗瑞; 高文; 梁文宝
    • 摘要: 目的 探讨25-羟维生素D3、Hcy、LDL与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01—2020-02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明确诊断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115例(SBI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23例健康者作对照(非SBI组).入组人群均完善25-羟维生素D3、Hcy、TC、TG、HDL、LDL、头颅MRI、颈部血管超声.根据劲动脉超声将SBI组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BI组颈部血管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Hcy、TC、TG、HDL、LDL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SBI组25-羟维生素D3与TC、TG、HDL、LDL、Hcy相关性.结果 2组在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TG、HDL、LDL、25-羟维生素D3、Hcy、动脉硬化、饮酒、吸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无症状脑梗死患者25-羟维生素D3水平在劲动脉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无症状脑梗死患者Hcy水平在劲动脉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LDL、Hcy水平呈负相关(r=-4.356,P=0.015;r=-0.276,P=0.003).结论 除常见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斑块及易损斑块)、25-羟维生素D3、Hcy、LDL也是无症状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且易损斑块与25-羟维生素D3、Hcy关系密切,在脑梗死的发生过程中三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5羟维生素D3水平、Hcy、LDL可作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临床初筛易损斑块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 张炜; 梁文宝; 李建玲; 许风雷; 程纪龙; 高文; 冯微
    • 摘要: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患者少见危险因素Hcy水平及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115例明确诊断为SBI患者及123例健康体检者,分为SBI组和非SBI组。使用统一标准化登记表记录既往病史,均完善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测定、Hcy水平测定(Hcy ≥ 15 umol为HHcy)、生化指标测定、头颅MRI、颈部血管超声等。结果: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吸烟、饮酒均是SBI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包括(CC、CT、TT),在SBI组中分别占28.70%、39.1%、32.2%。非SBI组中分别占36.6%、48.8%、14.6%。其中TT基因型在SBI组中明显高于非S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2),Hcy水平在SBI组高于非SB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5)。SBI相关危险因素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T基因型、HHcy (Hcy ≥ 15 umol/L)、高血压、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BI组TT基因型占比多于非SBI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BI组Hcy水平高于非S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I组三种基因型中TT基因型人群的血浆Hcy水平高于非S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HHcy (Hcy ≥ 15 umol/L)、高血压、吸烟为SBI独立危险因素。
    • 李晨; 胡义芳; 薄茂林; 刘红; 张琨; 杨惠芳; 李经纶
    • 摘要: 目的 探讨静止性脑梗死(SCI)的认知损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韦氏智力量表,对经CT或MRI证实的143例SCI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评,并与临床性脑梗死(CCI)组176例及正常对照组129例进行比较.对SCI组内智能障碍者与非智能障碍者的梗死病灶情况(数量、侧别、部位)、人口学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慢性病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CI组23例存在智能障碍,其构成比与CCI组45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智能障碍者在病灶数量(多灶)、部位(颞叶/侧脑室旁/丘脑)、文化程度(小学以下)、既往基础病史(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与非智能障碍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静止性脑梗死,其认知障碍的程度与症状性脑梗死等同.多发性脑梗死、颞叶梗死、侧脑室旁梗死、丘脑梗死、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糖尿病史、甲状腺功能减退史是SCI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