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压浸渗
无压浸渗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1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532732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科技传播、科技创新导报、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第十次全国热处理大会、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等;无压浸渗的相关文献由231位作者贡献,包括崔岩、王扬卫、王富耻等。
无压浸渗—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32732篇
占比:99.98%
总计:532828篇
无压浸渗
-研究学者
- 崔岩
- 王扬卫
- 王富耻
- 于晓东
- 李金山
- 胡锐
- 包建勋
- 周洋
- 曹琪
- 黄振莺
- 傅恒志
- 张强
- 朱冠勇
- 李俊涛
- 武高辉
- 陈续东
- 于文波
- 吴玉程
- 张少卿
- 杨少锋
- 洪雨
- 王庆平
- 王晓刚
- 翟洪祥
- 陈维平
- 马壮
- 乔菁
- 于良
- 余新泉
- 刘永正
- 吕一中
- 崔崇
- 徐跃
- 桑可正
- 白海琪
- 盘荣俊
- 赵会友
- 邹爱华
- 钱凤
- 闵凡飞
- 韩孟岩
- 高霖
- 万春锋
- 任淑彬
- 位兴民
- 何新波
- 何青山
- 倪锋
- 傅丽华
- 刘君武
-
-
-
-
臧恒波;
乔菁
-
-
摘要:
采用无压浸渗法制备了Al2 O3/Al-Mg-Si复合材料,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系统研究了浸渗温度、浸渗时间和增强体颗粒粒径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的Al2 O3颗粒在基体中均匀分布,复合材料中存在界面反应,产物为MgAl2 O4.对正交设计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正交实验组中复合材料的最大硬度值为333.9 MPa,最大弯曲强度为317.0 MPa.增强体粒径对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浸渗时间,最后是浸渗温度.浸渗时间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浸渗温度,最后是增强体粒径.
-
-
-
王涛
-
-
摘要:
用无压浸渗法制备了高导热的SiC/Al电子封装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激光热导仪对复合材料导热率、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了SiC颗粒大小、形状、体积分数、基体中Mg的含量和预氧化等参数对SiC/Al复合材料的导热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适当的原料参数和工艺参数可制得导热率高达172.27 W/(m·k)的SiC/Al复合材料,满足电子封装材料的要求。
-
-
杨亚云;
林文松;
吴晓;
王婕丽
-
-
摘要:
在空气气氛下,采用无压浸渗法制备高体积分数(65%)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Si Cp/Al)。探究铝镁合金基体中Mg含量对Si Cp/Al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XRD和SEM被用作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断口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当基体中Mg含量低于6wt%时,复合材料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Mg含量达到8wt%后,分层消失,材料内部出现不完全浸渗区域。随着基体中Mg含量不断增加,不完全浸渗区域逐渐消失,Mg含量达到14wt%后,Si C预制体可完全被合金基体浸渗,复合材料内部结构均匀。这可能是与Mg相关的界面反应促进了自发浸渗。
-
-
曹琪;
包建勋
-
-
摘要:
本文利用凝胶注模工艺和无压浸渗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利用凝胶注模工艺制备碳化硅预制体,然后利用无压浸渗工艺制备颗粒直径为40μm、固含量为55vol%的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对制备出的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铝合金完全渗入到坯体内部,只在铝合金与坯体接触面有剩余铝合金,其他表面均没有多余铝合金液渗透出来;通过光学微观组织观察发现碳化硅颗粒与铝合金基体结合良好、碳化硅颗粒均匀分布在铝合金机体内无明显的偏聚现象.复合材料抗弯强度为242.57MPa,弹性模量为159.62GPa.%In this paper, by combining gelcasting technique with pressureless infiltration technique firstly gelcast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prepare SiC preform and then pressureless infiltration technique was used to fabricated particle diameter of 40μm and 55vol%SiC reinforced Al alloy matrix composite. Bending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of the composite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exhibit that aluminum completely penetrate into the preform, only the aluminum alloy surface that contacts with the preform remaining aluminum, the other surfaces are not permeated out excess liquid aluminum; the SiC reinforced particles and Al alloy matrix combine well, and SiC particles uniformly distribute in the composite without obvious segregation, observed by the optical microstructure. Thecomposite bending strength is 242.57MPa,and elastic modulus is 159.62GPa.
-
-
-
曹琪;
包建勋
-
-
摘要:
本文通过向凝胶注模工艺制备的碳化硅预制体添加硅溶胶作为粘结剂,利用直接氧化烧结的方式来制备碳化硅体积分数约为55%的多孔预制体,坯体强度满足后续处理要求;利用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Al-8Mg-4Si合金进行无压浸渗实验。实验得到复合材料平均抗弯强度为296.6MPa,平均模量为157.6GPa,碳化硅颗粒与基体结合良好且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真空脱脂烧结然后氧化处理工艺具有制备周期短的特点。
-
-
曹琪;
包建勋
-
-
摘要:
该文利用凝胶注模工艺和无压浸渗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利用凝胶注模工艺制备碳化硅预制体,然后利用无压浸渗工艺制备颗粒直径为40μm、固含量为55vol%的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对制备出的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铝合金完全渗入到坯体内部,只在铝合金与坯体接触面有剩余铝合金,其他表面均没有多余铝合金液渗透出来;通过光学微观组织观察发现碳化硅颗粒与铝合金基体结合良好、碳化硅颗粒均匀分布在铝合金机体内无明显的偏聚现象。复合材料抗弯强度为242.57 MPa,弹性模量为159.62 GPa。
-
-
张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
孙涛;
韩杰才;
武高辉
- 《第十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采用无压浸渗方法制备了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浸渗完全,SiC颗粒分布均匀,无偏聚现象.铸造态复合材料中存在界面反应,经过透射电镜观察和XRD分析确认该界面反应物为MgAl2O4.界面反应的存在提高了润湿性,促进了无压自发浸渗.高温热暴露处理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布氏硬度,热暴露处理后的界面反应物呈块状弥散分布,但是反应物的数量略有增加.
-
-
崔岩;
张祝伟;
陈续东
- 《第十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从增强体分布状态、几何构型这两个角度设计、推演出几种具有独特细观结构的SiC/Al复合材料;性能可呈现显著的正偏差加和性质的SiC/Al三维互穿网络复合材料,以及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颗粒与网络(骨架)超混杂增强的SiC/Al复合材料;离散分布着较大尺度塑性相的微韧化SiC/Al复合材料;SiC颗粒的体积分数呈梯度分布的铝基梯度复合材料.采用自制设备,以熔铝无压浸渗复合新技术来实现上述SiC/Al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初步的分析及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各种SiC/Al复合材料,具有预期的独特细观结构特征,而且组织十分致密.在性能方面,这些复合材料也初步显现出理论预测的变化趋势.
-
-
崔岩;
陈续东
- 《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材料科学技术分会暨第三届海内外中华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采用自行研制的专用工艺设备,以无压浸渗近净形制备新技术低成本地获得了SiC颗粒体积分数高达60﹪的铝基复合材料制品,并以此成功地试制出电子封装元件、星载及机载精密仪器零部件等多种典型产品.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材料组织均匀、致密,界面状态理想.它具有超高的模量(弹性模量为210~220GPa,比模量约为铝、钛、钢的3倍);可与氧化铍等陶瓷材料相匹配的低热胀系数((7~8)×)10K以及极高的热导率(200~220W/mK)等.将这种新型多功能轻质材料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系统及光电探测系统中,可起到显著提高系统的精度稳定性及大幅度减重的效果.
-
-
王扬卫;
王富耻;
于晓东
- 《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材料科学技术分会暨第三届海内外中华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轩(SHPB)装置对无压浸渗制备的SiN/Al-AlN复合材料进行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动态压缩实验,并与准静态压缩实验相比较;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SiN/Al-AlN复合材料的准静态压缩强度和断裂应变均高于动态压缩,分别达到1748MPa和10.87﹪;在动态压缩中,当应变率从740提高到1850,压缩强度稍有提高,断裂应变则增大1倍,达到7.6﹪,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准静态压缩中复合材料发生粉碎性解体而动态压缩中主要为劈裂,断裂面平整;微观断裂机制为解理脆继和韧性撕裂,随着应变率增加,断口上韧性撕裂形貌增加.复合材料内SiN与Al-Mg合金熔体的置换反应产物AlN相的大量存在是复合材料在高应变率冲击压缩载荷下显现由脆至韧转变的重要原因.
-
-
秦振凯;
于家康;
张小宇
- 《第十届全国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暨第四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使用一种简单的无压浸渗方法成功制备出SiCp/Al复合材料,分析了浸渗温度、浸渗时间及Mg对浸渗效果的影响,并对比了预制型表面氧化及预制型的体积分数对浸渗的影响;通过对试验参数的分析,找出了最佳制备工艺,希望文章对该材料的开发制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测量分析,其热膨胀系数相对较低,完全符合电子封装的使用要求.
-
-
Pan Meijuan;
潘媚娟;
Wang Fuchi;
王富耻;
Ma Zhuang;
马壮;
WangYangwei;
王扬卫
- 《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三维网络形式的增强体结构具有特殊的空间拓扑均匀性,为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采用无压浸渗工艺,将环氧树脂E51渗入三维网络SiC骨架中,在中温固化条件下成功制备SiC3D/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采用偶联剂KH550对其进行界面改性,研究偶联剂的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复合材料密度为2.85 g/cm3,致密度可达99%以上;一定量的偶联剂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确定其最佳用量为1%.其中,压缩强度提高58.0%,达到595 MPa,抗弯强度提高35.7%,达到140 MPa,断裂韧性提高28.1%,达到2.923MPa.m1/2,动态压缩强度提高52.2%,达到875 MPa.
-
-
洪雨;
吴玉程;
王庆平;
秦永强;
舒霞
- 《第十次全国热处理大会》
| 2011年
-
摘要:
为了获得高增强体含量的SiC/Al复合材料,本文采用双尺寸颗粒的SiC粉体进行配比后低温自氧化烧结,并采用Fe(NO3)3·9H2O作为造孔剂制备SiC预成形坯,在氮气气氛中将自制液态铝合金无压渗入SiC预成形坯内,成功制备出不同增强体粒度及含量的SiC/Al复合材料.通过对SiC/Al复合材料的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等热物理性能进行测试,研究了SiC粒径及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85/W28(46vol%)SiC/Al-10Mg-8Si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142W·m-1·K-1,略高于W50/W14(36-46vol%)SiC/Al-10Mg-8Si复合材料的139W·m-1·K-1;增加SiC体积分数可有效降低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SiC颗粒尺寸对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影响较大,当SiC得体积分数增加到65%后,热膨胀系数只有6.7×10-6K-1.
-
-
刘永正
- 《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由于金刚石的良好物理性能,金刚石/金属复合材料作为新一代电子封装材料受到广泛的重视,是封装材料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采用无压浸渗工艺制备出金刚石/铝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无压浸渗工艺制备的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组织致密,颗粒分布均匀.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着金刚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热导率最高可达298W/(m·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