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设
新城建设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79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0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6798篇;相关期刊427种,包括上海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乡建设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放飞梦想·美丽上海”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青年规划师专场会议、全国第十四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等;新城建设的相关文献由76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焱、张捷、蔡中为等。
新城建设—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798篇
占比:95.49%
总计:17592篇
新城建设
-研究学者
- 李焱
- 张捷
- 蔡中为
- 赵民
- 郭文权
- 李楠
- 王光荣
- 赵方忠
- 乔小勇
- 何建华
- 刘世庆
- 刘丰源
- 刘峰成
- 刘泰柯
- 刘美俊
- 刘翔宇
- 刘虹
- 卢春桐
- 向俊波
- 吴永召
- 周谦
- 孟庆国
- 孟延春
- 张端鸿
- 彭拜
- 志豪
- 方和荣
- 木辛
- 朱涌
- 李亭升
- 李佳
- 李宏伟
- 李欣媛
- 李海凤
- 李荣
- 杨卫东
- 杨蕾1
- 梅正亮
- 汤平
- 沈正平
- 沈红星
- 王剑锋
- 王萍
- 白银
- 程景梁
- 董轶群
- 谢惠芳
- 邓奕
- 邵明哲
- 郭湛
-
-
杜栋
-
-
摘要:
广义的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等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一个全面和综合发展的概念;狭义的城市现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着重是旧城更新和新城建设两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那么,现代化城市的内涵是什么?现代化城市的真谛是什么?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城市的内涵:“三高”这几年,在全国、各省以及许多城市都在研究现代化的问题,提出了反映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甚至提出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
-
黄霞
-
-
摘要:
有山皆青,有水皆绿。湄潭县城东北部,永兴镇坐拥万亩茶海,古韵民居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凭借这方得天独厚的山地特色好风景,该镇围绕“茶海湄潭·古镇永兴”发展定位,着力在新城建设、古镇修复、棚户区整治和村庄区域景观改造等方面下功夫,加速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城镇体系。
-
-
胡垚
-
-
摘要:
“十四五”时期,上海新城建设进入加速阶段。对比国内外新城建设政策,从顶层法律确立到规划、土地、人才、财政等方面进行案例提炼和总结,以期为上海新城建设提供借鉴,进而促进上海五大新城早日实现综合性节点城市建设目标,加快上海城市新格局的建立。
-
-
朱建江;
杨传开
-
-
摘要:
立足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市域和“五个新城”所在区,结合“五个新城”发展实际,充分考虑“五个新城”的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挖掘各自比较优势,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要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既要注重“五个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差别化政策,更要强调“五个新城”之间的差别化政策,还要考虑“五个新城”与周边苏浙城市的政策差异,促进“五个新城”发展的差异化、特色化和协同化,提升新城发展质量和发展品质。
-
-
陈雯晖
-
-
摘要:
城市天际线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元素之一,本文讨论如何建立一个按高度区分的分层控制体系,通过控制玻璃幕墙虚实比例的方法,在有限高控制的前提下,在新城建设中创造出有着明显空间进深关系的城市天际线。
-
-
张浪
-
-
摘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今,公众对国际国家层面的大事件总是关注的。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是国内园林绿化行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盛会。园博会已然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新城建设实践展示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绿色营造、园林园艺产业更新、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生态技术攻关克难的“缩影”。以探索一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式为目标导向,园博园的规划设计需要科学的逻辑与章法作为实践方法学的引领。
-
-
王川涛;
曹喆;
黄丽娇;
王茜
-
-
摘要:
为确定平原河网新建城区的地面基准建设标高,以江苏省丹阳市练湖新城汇水区为研究对象,在50 a一遇城市设防标准下,通过MIKE 11水动力模型与ArcGIS土方挖填分析工具,研究高、低两种不同汛前水位控制方案对最高设计水位与场地竖向方案的影响,并从安全保障、土方平衡、挖填面积以及亲水性4个方面对两个方案进行综合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均能保证排水的安全性,但相较于汛前高水位方案,低水位方案最高水位控制低、峰现时间延长、土方缺口较小、挖填面积较小,更适宜练湖新城的建设。通过城市水系最高水位控制与场地竖向的挖填方耦合分析,为南方平原地区的新城建设竖向基准标高确定提供了参考思路。
-
-
罗旭萍;
曹怀九
-
-
摘要:
校园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场所,校园形象是区域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而校园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许多地区开启新城建设,城市空间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原有记忆随着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已经被人们渐渐遗忘。
-
-
龚汉福
-
-
摘要:
重庆市黔江区武陵初级中学校是黔江区委区政府为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新城建设而新建的一所公办学校。2021年9月招收首届学生,现有教师32人,学生323人,8个教学班。区委区政府寄予厚望,将学校目标定位为"黔江最好、渝东南顶尖、重庆一流",区教委要求"坚持大格局、树立新理念、立足高起点"办学,将建成"环境优雅、设施完备、管理精细、质量领先"的高品质学校。
-
-
张科栋;
邵明磊;
赵思聪
-
-
摘要:
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重点已逐步从新城建设转向旧城更新,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更新实践中总结出了系统全面的标准化模式。过去一段时间,城镇改造过于追求速度和规模,发展较为粗放,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是当下许多城镇改造后的真实写照。挖掘城市文脉、弘扬城市文化,打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形象;了解城市历程、保存城市记忆。
-
-
龙微琳
- 《“放飞梦想·美丽上海”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青年规划师专场会议》
| 2014年
-
摘要:
上海新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类:新城与中心城区关系衍生的问题、新城与所在区县关系衍生的问题、自身建设中产生的问题.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关系、新城与所在区县的关系均是市域城镇体系的范畴.本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认为新城建设属于城镇体系的范畴:新城建设是城镇体系的内容,新城建设和发展的结果塑造城镇体系结构;城镇体系结构决定新城的定位和发展;新城建设和发展于城镇体系的城镇网络中.基于此认识基础,从城镇体系的视角对分析了上海新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源于新城在城镇体系中的定位问题以及实际建设中缺少对新城在市域范围内的城镇网络关系的关注.鉴于此,从城镇体系视角对上海新城建设提出了优化策略,认为上海新城建设应先理清和区别各个新城在上海市域城镇体系中的位置,新城的建设和发展要从市域城镇体系甚至上三角地区城镇体系整体考虑.
-
-
万膑莲;
罗小龙;
肖菲
- 《第十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城市发展分论坛暨24届长三角城市科技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近年来,"鬼城"成为热议话题.常州武进也因住房高空置问题,连续两年上榜中国"鬼城"名单.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常州住房的发展现状,从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两个方面入手,对常州武进的住房空置情况进行了实证,并根据实证结果对"鬼城"说法提出了质疑.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一户多房、交房时间和外地购房者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住房空置的原因,并从城市发展态势、入住滞后、新城发展中的合理空置等不同方面对住房空置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鬼城"现象在我国现有新城建设中普遍存在,它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即住房空置是新城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高空置问题会随着新城建设的完善逐步解决.但是并非每一个新城都能在可预见的期限内解决住房空置问题,因此新城建设必须顺应地方发展需求,不能盲目追求规模.
-
-
尹蕾
- 《2016江苏省公路学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在新城建设的理论及国内外新城的建设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官塘新城建设发展的现实状况,文章通过对官塘新城建设发展的区域生态环境分析定位、生态效益评价,探索官塘新城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为领导和管理层提供实际的决策依据和参考方案,为国内其他城市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
-
史旭敏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基于对京沪高铁沿线有规划高铁新城或新区的11个城市的实地调研和政府访谈,从规划面积、定位、站点选址、建设资金来源、与总体规划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京沪高铁的建设对沿线城市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地方政府将高铁站点作为城市经营的手段,希望以高铁新城或新区为契机促成城市转型,同时也发现高铁新城或新区的规划建设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城市层级或者城市自身实力有关.通过调研分析,本文认为高铁的溢出效应虽然需要一定时间,但中小城市高铁新城或新区建设存在一定隐忧,增强城市本身实力以及合理的站点选址才是高铁新城或新区发展的关键.
-
-
徐奕然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以南京河西有轨电车一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青奥会后该线路的运营现状、与周边其他公共交通的接驳情况、线路周边用地的建设进展,统计分析工作日与节假日不同时段的乘客流量波动特征,问卷访谈不同类型人群的真实出行意愿,评价得出目前河西有轨电车交通服务供给与市民出行需求的耦合程度较低.随后本文进一步探索导致供需耦合度较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后青奥时代出行目的从观光需求为主导,向通勤需求倾斜,两种需求同时存在又互相矛盾,导致对有轨电车角色认知的差异.最后本文提出了针对两种需求的改进方案,并延伸思考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随着新城建设的不断成熟、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出行者的通勤需求将逐渐得以满足,而观光需求也因城市景观形成气候而逐步稳定,供给与需求耦合度将会逐渐趋高;二是,是否应规划有轨电车线路来带动城市新城区发展,根本的出发点在于合理评估该新城区是否具备强烈的观光需求(或观光需求远大于通勤需求),以及通勤需求是否足以通过其他快速公共交通手段被满足.
-
-
孙瑞丰;
朱莉;
屈永超
- 《全国第十四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
| 2014年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城建设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呈现出"单质化"和"同质化"现象,城市文化个性不足或缺失是造成"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分析,挖掘长春地域文化对新城建设的引领影响,在深层次结构中寻找根脉,探索规律,最后梳理出地域文化塑造对长德新城城市文化延续具有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长春传统地域文化融合到长德新城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色彩等方面中,对提升新城的整体品质、营造文化氛围将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
-
LUO Wenjing;
罗文静;
LIU Hui;
刘晖
- 《2013第八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 2013年
-
摘要:
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基于资源调控的新城城市设计方法与策略——"LIFT":即基于社会政治资源整合的战略定位(LOCATION),基于经济资源调控的产业布局(INDUSTRY),基于自然资源挖掘的特色形象塑造(FEATURE)以及基于战略定位、产业布局及特色形象塑造的建设时序安排(TIME SEQUENCE).结合武汉市未来科技城总体城市设计的规划实践,深入探讨"LIFT"方法在新城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从而提升总体城市设计对新城建设的指导作用.
-
-
李佳;
李宏伟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新城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建设史中占有很大分量.在许多发达国家,新城建设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在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新城建设确实方兴未艾.面对中国现在各大城市逐渐凸显的“城市病”,建设新城成为许多城市选择的出路之一.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新城建设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新城产生的动力因素,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等各面进行了研究,为正确认识与把握我国新城的发展提供依据,希望为我国新城建设的理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是,追求发展是每个城市的共同理想,新城在现阶段是许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较好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也不是最好的方式。每个城市都应该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切忌盲目开发、贪大喜功,这无论是对新城还是老城,都只可能是一种灾难。
-
-
白鸽;
王美介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以南京东山副城为研究对象,对其产城融合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构建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后,对南京东山副城的产城融合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总结它在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性的提出相应建议,力图通过对南京东山副城这一个案的分析,为其他新城的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结果显示南京东山副城处于产城基本融合阶段,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较好,有一定相互促进作用,产城空间比较融合,在吸引人才带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具有较为创新的互动平台和配套政策.但其仍然存在产城空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城融合相关规划落实未达预期等问题.
-
-
白鸽;
王美介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以南京东山副城为研究对象,对其产城融合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构建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后,对南京东山副城的产城融合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总结它在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性的提出相应建议,力图通过对南京东山副城这一个案的分析,为其他新城的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结果显示南京东山副城处于产城基本融合阶段,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较好,有一定相互促进作用,产城空间比较融合,在吸引人才带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具有较为创新的互动平台和配套政策.但其仍然存在产城空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城融合相关规划落实未达预期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