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
斑蝥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80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次中药分析学术交流会、全国第十三次中医药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学术交流会、全国毒性中药饮片学术研讨会等;斑蝥的相关文献由1271位作者贡献,包括邓莉平、王玮、李晓飞等。
斑蝥
-研究学者
- 邓莉平
- 王玮
- 李晓飞
- 胡纯琦
- 赵长阔
- 吴春雷
- 谭学杰
- 任小荣
- 刘云
- 王先恒
- 贾佳
- 张雅林
- 郑胜礼
- 侯晓晖
- 左树峰
- 张耀红
- 王迪
- 许燕飞
- 陈国庆
- 何莉华
- 晏容
- 张涛涛
- 张芝庭
- 吴永华
- 周玉波
- 张兴
- 张沛
- 杨群
- 沈润溥
- 高晓忠
- 叶湘武
- 席眉扬
- 张云辉
- 刘旭
- 刘昌华
- 刘流
- 张建永
- 罗灿敏
- 贺春阳
- 陈庆东
- 刘月悦
- 刘耘
- 孙国建
- 张振凌
- 徐青
- 朱春燕
- 罗孝贵
- 董坚
- 邢殿香
- 江永红
-
-
王晓翠;
魏彦宁;
牛阳
-
-
摘要:
目的 基于“减毒增效”,为斑蝥及其制剂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斑蝥方剂,提取其方名、方源、组成、主治、制备方法、用法、用药途径等并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出含斑蝥方剂用药途径、剂型、主治疾病以及斑蝥的炮制方法和特殊用法(“取其气不用其质”)的频数;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药物组成≤10的复方进行药物配伍规律分析。结果共纳入236首方剂,包括149首内服者、84首外用者和3首内外皆可者。内服方剂以丸散剂为主,主治体内外肿块性疾病、传染病和皮肤病;外用方剂以散剂、膏剂、酊剂及浸剂为主,主治癣、疮疡等皮肤病。绝大多数方剂使用斑蝥炮制品,以糯米拌炒为主要方式。22首方剂记载了取斑蝥之气而不用其质的特殊用法,多用于治疗疝气。154首内服、外用方剂中,麝香、巴豆、雄黄是与斑蝥配伍的常见药物。结论 现代使用斑蝥以其衍生物合成制剂、提取物制剂以及含斑蝥中成药为主,主治肿瘤疾病,疾病谱较之古时明显缩窄。配伍古籍中所记载的解斑蝥毒的药物、使用斑蝥炮制品以及取斑蝥之气而不用其质的用法均可减轻斑蝥毒性。内服与外用方剂中与斑蝥配伍的药物交叉出现,在内服时多配伍软坚散结、破瘀通络及补虚药,外用时多配伍解毒杀虫、活血止痛及敛疮生肌药。
-
-
吴焕章;
张晓朦;
张冰;
林志健;
章之琪;
张永强
-
-
摘要:
目的以肾脏靶器官为切入点,以辛热类有毒中药为示例建立致肾损伤风险分级模型,并开展相应的药物警戒。方法通过收集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辛热类有毒示例药不良反应个案报道共纳入17例,从药物、患者和临床用药三维角度,采用空间距离模型建立半定性定量的致肾损伤三维矩阵风险分级模型。结果初步建立中药致肾损伤的风险分级模型。基于本文纳入的辛热类有毒示例中药草乌、斑蝥、雄黄、蜈蚣和苍耳子的相关个案报道,从药物自身毒性、患者原患肾脏相关疾病和患者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炮制方式、用药剂量、用药依从性、药物联用情况和给药途径三维角度评价,对不同的案例赋予风险等级评判,根据风险评价等级可分别采用忌用和禁用的警戒措施。结论有毒中药致肾损伤的风险分级体系实现了风险的评估和级别化,为临床用药评判提供参考,实现有针对性的药物警戒措施。
-
-
陈庆东;
刘旭;
刘昌华;
杨明;
郝员敏;
易春燕
-
-
摘要:
药用昆虫斑蝥的人工饲养在国内外已有诸多研究,但人工大规模饲养斑蝥未见有报道。近几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就斑蝥的规模化饲养、人工饲料的筛选和优化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在斑蝥饲养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
-
-
林晓彤;
黄重铭;
彭慧婷;
陈虹宇;
王文萍;
王思斯;
曹洋
-
-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分子对接探究斑蝥治疗肝癌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结合查阅文献及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出斑蝥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其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检索肝癌的疾病靶点.通过R软件绘制药物-疾病交集共同靶点的维恩图.使用Cytosacpe软件制作斑蝥-活性成分-肝癌靶点的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关键靶点蛋白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运用R软件将关键靶点进行KEGG通路及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将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斑蝥的有效活性成分有6个,共145个作用靶点;肝癌的靶点1442个.维恩图显示药物-疾病交集共同靶点共有44个.PPI网络提示关键靶点为IL-6、MAPK1/3、ESR1、PTGS2.GO富集分析表明关键靶点参与调控细胞增殖、体内激素分泌与调控、蛋白质转运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主要信号通路涉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血管生成、肿瘤相关的炎症等方面.分子对接结果提示3-苯基-4-氮杂芴显示出最优结合活性.结论 斑蝥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
-
-
王红艳;
苑小龙;
魏征;
张俊萍;
蔡小平
-
-
摘要: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虫类药物的抗肿瘤成分不断被发现、研究,其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运用越来越广泛.骨肿瘤的发生途径较多,转移性骨肿瘤较为多见,且其引起的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骨肿瘤的研究不容轻视.但是,相较于其他恶性肿瘤的研究,对于骨肿瘤的研究甚少,故笔者查阅古籍及近年来文献,总结了虫类药物在骨肿瘤中的研究及运用现状,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现对骨肿瘤的研究综述如下.
-
-
-
丁皓;
王婧;
王志刚;
李加葵;
田劭丹
-
-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含斑蝥素中药制剂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纳入含斑蝥素中药制剂治疗肝癌并结局指标包含免疫功能指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其进行方法 学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临床研究,1298例肝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 显示:斑蝥组与对照组比较,CD3+[MD=8.45,95%CI(3.12,13.79),P=0.002];CD4+[MD=6.81,95%CI(3.14,10.48),P=0.003];CD4+/CD8+[MD=0.32,95%CI(0.23,0.41),P=0.000];NK细胞[MD=5.54,95%CI(4.28,6.80),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8+[MD=-2.37,95%CI(-9.57,4.82),P=0.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含斑蝥素中药制剂能提高肝癌患者CD3+、CD4+、NK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增强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
-
-
谭武宾;
李铁求;
李嘉辉;
周松;
毛正;
杨科
-
-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斑蝥复方制剂治疗前列腺癌(PCa)的潜在活性成分以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斑蝥复方制剂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蛋白,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平台筛选出PCa的相关靶点,应用Cytoscape 3.7.2构建网络图,以STRING在线分析平台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分析,并在GEPIA数据库中验证关键靶点基因在PCa组织中的表达,并运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过程分析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出斑蝥复方制剂的42个有效活性成分和240个有效靶点,药物-疾病共同靶点120个.PPI网络发现TP53、AKT1、MYC、JUN、CASP3、TNF、MMP9、PTEN等可能是斑蝥复方制剂治疗PCa的关键靶点.GO功能分析发现254个条目,涉及转录因子活性、蛋白质活性、DNA活性、ATP活性、细胞因子活性等以及生物合成过程的调控等方面.KEGG通路分析发现82个条目,涉及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蛋白聚糖通路、癌症微小RNA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结论 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斑蝥复方制剂治疗PCa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调节,这为今后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
-
陈启洪;
段灿灿;
李晓飞;
张建永
-
-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斑蝥中3种核苷类成分(尿嘧啶、尿嘧啶核苷、次黄嘌呤)的含有量.方法 斑蝥75%乙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Phenimenex Synergl4 μm Polar-RP80A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1%冰醋酸-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C;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尿嘧啶、尿嘧啶核苷、次黄嘌呤分别在1.01~141.40、20.24~ 141.68、20.32~ 142.24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87.0%~102.3%,RSD均不超过4.0%.结论 该方法 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斑蝥的质量控制.
-
-
于洪礼;
于冬梅
-
-
摘要:
目的 研究斑蝥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期为安全合理使用斑蝥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斑蝥相关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斑蝥的不良反应特点及风险因素.结果 纳入文献84篇,病例报告112例.斑蝥的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器官.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毒性反应和不合理用药.结论 加强监管对斑蝥的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
-
-
-
-
王一硕;
赵丽娜;
张振凌
- 《全国第十三次中医药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学术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批次中药斑蝥炮制前后总斑蝥素的含量,探讨炮制意义。方法:HPLC,以甲醇-水(23∶77)为流动相,柱温:35°C,流速为1 mL· min-1,检测波长为230 nm.结果:斑蝥中总斑蝥素含量:斑蝥药材>米炒斑蝥.结论:为安全起见,应增加总斑蝥素检测指标以有效控制斑蝥饮片质量。
-
-
-
-
张建辉;
陈建伟;
李祥
- 《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目的:综述了近年来斑蝥及其近源种属药用资源的研究进展。方法:以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含斑蝥素昆虫,除芫菁科7属45种外,还有同翅目蜡蝉科的鼻蜡蝉属Zanna、蜡蝉属Fulgora、翅蜡蝉属Lycorma,拟天牛科中Oxocopis属、Heliocis属、xanthochroa属,Oedehera属,以及樗鸡科Lycorma属等8个近源属10种。结论:斑蝥素药用新资源丰富,斑蝥素生物合成具有生物亲缘关系,斑蝥素形成与生态有一定关系,活体提取等斑蝥资源利用的新方法受到重视。
-
-
王淑敏;
邓明鲁;
李长泉
- 《全国第六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斑蝥,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昆虫,因其成虫和幼虫体内含有抗肿瘤成分斑蝥素而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最早收载于,列为下品,主台痈疽、溃疡、癣疮等.规定的药用斑蝥有两个种,即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和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并标前斑蝥素含量不得低于0.35%.近年来通过对斑蝥的深入研究表明,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对治疗肿瘤效果明显优于手术治疗和放疗,市场对药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野生资源却日益减少,供求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对我国药用甲虫-芫菁科的资源进行了考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