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覆岩层

上覆岩层

上覆岩层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32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46409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采矿技术、煤、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等;上覆岩层的相关文献由712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国瑞、刘新河、冯飞胜等。

上覆岩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1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46409 占比:99.88%

总计:246714篇

上覆岩层—发文趋势图

上覆岩层

-研究学者

  • 冯国瑞
  • 刘新河
  • 冯飞胜
  • 周正濂
  • 张向阳
  • 张恩强
  • 张正
  • 汪颖
  • 万志军
  • 乔晓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蕾
    • 摘要: 我国众多矿井面临水害和瓦斯灾害的威胁。工作面回采后裂隙演化特征是矿山防治水及瓦斯治理的技术基础,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叙述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和开采覆岩裂隙演化理论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梳理相似模拟、数值模拟、钻孔电视、分段注水试验、微震监测技术五种测试方法的工艺技术及装备、测试结果、存在问题及适用条件,并对工作面覆岩裂隙演化测试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未来数值模拟应引入新的思维和数学方法;相似模拟引入数字岩心和3D打印技术高保真进行还原;现场测试技术向动态化、实时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 杜勇; 谷文伟
    • 摘要: 为深入研究缓斜煤层仰采过程中的煤壁片帮破坏机理,根据淮北袁店一井煤矿1035工作面的具体工程背景,建立煤壁破坏模型,并采用FLAC^(3D)模拟工作面煤壁及上覆岩层的破坏特征。结果表明,袁店一井煤矿1035工作面煤壁的破坏情况与倾角成正比,倾角越大,片帮破坏越严重;相同开采厚度条件下,工作面煤层倾角大于15°时,工作面煤壁水平变形显著增加,片帮情况加重。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淮北袁店一井煤矿1035工作面的实际生产,提出缓倾斜工作面煤壁片帮防治措施。
    • 杨康
    • 摘要: 安全、快速回撤综采工作面,直接关系到矿井的安全生产,以及产量和效益的提升。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付村煤业有限公司3上1007工作面上覆岩层的载荷,由液压支架及回撤通道支护结构体共同承载,控顶范围内顶板围岩将承受较高覆岩载荷,顶板脱落的风险较大。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分析3上1007工作面回撤支架期间覆岩载荷,对3上1007工作面回撤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
    • 路洋波; 王元杰; 董亚东; 陈法兵
    • 摘要: 为研究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在经历不同的采空边界条件下,工作面不同覆岩空间结构变化及对矿压显现的影响,基于理论计算、微震监测、应力在线监测等方法,对母杜柴登煤矿30202工作面回采期间所形成的不同覆岩结构类型进行分析,得到不同覆岩空间结构下强矿压显现特征及危险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3020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先后经历“一面为自身采空区,三面为实体煤”到“两面为采空区,两面为实体煤”的边界条件,其覆岩空间结构相应的会经历“O”型、“O-S”型到“S”型覆岩结构转换和稳定的过程。工作面在“一面采空”条件下,回采过程中发生强矿压的危险性较小;工作面在经历“一面采空”到“两面采空”边界条件转变过程中,其临近已采工作面采空区侧及其端头煤发生强矿压的危险性较上一阶段明显增加;在“两面采空”条件下,本工作面高位岩层与相邻采空区上覆未回转下沉的高位岩梁容易产生连动,形成高位、跨度大的岩梁失稳,使得30202工作面回风巷侧在叠加应力影响下容易发生强矿压。研究结果可为工作面在不同开采条件下采场矿压特征分析、顶板控制和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 郝振宁
    • 摘要: 采场覆岩会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发生移动、变形和破断等运动,在纵向上形成“竖三带”,即垮落带,裂隙带及弯曲下沉带。其中准确的裂隙带分布范围将会对矿井安全生产,支护参数优化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保障,文章通过采用UDEC模拟软件,分析确定了三元福达煤矿15号煤层上覆岩层裂隙带高度。
    • 谷文伟; 高召宁; 李颜
    • 摘要: 为深入研究极近距离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覆岩“两带”的动态发育规律,采用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袁店一矿824工作面覆岩“两带”的裂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岩层层向拉伸率角度,研究上覆岩层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的垮落程度,考虑角度影响推导出岩层弯曲下沉边缘段变形前后的长度计算公式,根据覆岩的碎胀特征计算各岩层的最大下沉量,预测垮落带和裂隙带的范围分别为30.2~41.2 m和70.7~78.2 m;采用3DEC数值模拟分析该矿824工作面开挖后上覆岩层垮落的基本形态和裂隙分布规律,结合其应力、位移云图和监测线位移曲线的分布特征,得出垮落带和裂隙带的高度分别为32.50 m和77.25 m;采用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系统,监测工作面前方80 m处上部顶板的受力情况,得出受采动影响的光纤应变呈起伏变化,且应变分布与地层岩性存在对应关系,得出垮落带高度约30.4 m,裂隙带高度约74.8 m,验证采用层向拉伸率和覆岩碎胀性2个方面来预测工作面覆岩“两带”高度的合理性,可为类似方面的研究与施工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
    • 贾栋; 姜德义; 陈结; 范金洋; 任奕玮
    • 摘要: 针对煤层开采后常出现矿压显现剧烈、煤岩透气性增大和地表下沉等问题,利用二维相似模拟试验研究综放工作面覆岩破坏特征并通过分形理论表征裂隙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煤层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78 m,周期来压步距为24 m;煤层采动裂隙发育,距煤层顶板超过35 m;煤层开采后形成的覆岩裂隙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随工作面的推进总体趋势增大;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开采位置与覆岩应力测点的水平距离小于40 m时,最初的原岩应力转变为应力集中,当工作面推过应力测点15~20 m后,应力卸压后会出现最小值,随后趋于稳定值;上覆岩层由下而上的垮落表现为非线性,其下沉形态为非对称性,总体垮落趋势近似呈“凹”型。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了采动过程中覆岩破坏及裂隙演化规律,可为煤炭开采顶板管理和煤层气抽采提供参考依据。
    • 张兆江; 李玉淋; 李明; 张丽媛
    • 摘要: 为解决“三下”压煤问题,本文以邯矿集团亨健煤矿251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现场进行实测,计算地表实测下沉系数;采用文克儿地基假设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开采方法采空区上覆岩层破断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全部垮落法开采,推进距离等于直接顶的极限跨距(l=25.7 m)时极限挠度约为1.057 m,随着工作面推进,直接顶出现破碎;采用高充填率充填开采,充填距离等于25.7 m时,直接顶的极限挠度约为530 mm,出现“接顶”现象,等效采高远远小于直接顶和老顶的极限挠度,从而极大地抑制了直接顶、老顶的破碎和其他岩层的断裂和离层发育。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表明:高充填率充填开采条件下,以等效采高为采厚,地表下沉系数较全部垮落法增加15%左右。
    • 王松
    • 摘要: 本设计针对淮北许疃煤矿83下采区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首采工作面无覆岩破断规律可供参考的工程背景,提出通过构建覆岩运移与裂隙演化物理相似模型,研究重复采动覆岩运移及破断规律,得到重复采动后,上覆岩层遭受破坏程度增大,岩层下沉量呈非连续性特点,跳跃显现明显,且采动裂隙将进一步向上发展观点。在采矿行业起到对矿井顶板灾害实现超前防控作用。
    • 郝振宁
    • 摘要: 煤岩体裂隙是工作面流体移动、渗透的主要途径,伴随工作面回采的不断推进,采动覆岩有规律地发生垮落、断裂、下沉等现象,分析这种规律是确定采煤工艺、开采上限、瓦斯抽采层位等的前提工作,本文通过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三元福达煤矿15号煤层上覆岩层破坏规律,确保后续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