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相似模拟

相似模拟

相似模拟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1074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0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19858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3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年会、北京力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陕西省煤炭学会2010学术年会等;相似模拟的相关文献由2570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光志、许江、王维忠等。

相似模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0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9858 占比:99.43%

总计:120548篇

相似模拟—发文趋势图

相似模拟

-研究学者

  • 尹光志
  • 许江
  • 王维忠
  • 张东明
  • 张士川
  • 叶义成
  • 彭守建
  • 李铭辉
  • 蒋长宝
  • 冯国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斌; 张杰; 刘辉; 甄泽; 齐晓华; 卓青松; 吴建军
    • 摘要: 上煤层覆岩结构失稳特征是影响下煤层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的主要因素。针对南梁煤矿30103工作面浅埋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开采条件,采用相似模拟实验及理论分析对覆岩垮落特征和支架阻力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下开采,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45 m,周期来压步距6~16 m,支架工作阻均小于8500 kN;走向煤柱下开采,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50 m,周期来压步距10~14 m,支架工作阻均小于9000 kN。工作面在集中煤柱下25 m和出煤柱7 m处,上覆岩层发生滑落失稳,对工作面形成明显的动载冲击,支架阻力超过额定阻力,最大值达13158 kN。集中煤柱弱化后,释放了煤柱集中应力,使得来压时上覆岩层形成相互协调破坏,避免了基本顶滑落失稳形成的载荷瞬态释放,支架阻力仅达到8743 kN。采空区下开采顶板动压防控的优先次序为集中煤柱>走向煤柱>采空区。
    • 朱颜平; 李树清; 汤铸; 黄飞; 李波; 杨党震
    • 摘要: 为把握金刚石串珠绳锯煤层割缝的卸压效应,结合开滦矿区某矿5号煤层煤柱割缝的工程实际,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了缝槽顶底板移动和应力分布规律,通过理论分析了顶板下沉触底的机理。研究表明:绳锯切割煤层形成缝槽后,在缝槽上下方煤岩中形成了应力集中区、应力降低区和应力恢复区,并在缝槽上方形成了小范围的裂隙带及弯曲下沉带;缝槽上方1.5 m范围内卸压效果较好,距离缝槽越近卸压效果越好。建立金刚石串珠绳锯切割煤层理论模型探讨了缝槽顶板弯曲触底、断裂触底两种形式,提出了相应的条件判别式。研究结果对于金刚石串珠绳锯切割煤层卸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卢少帅; 高超; 霍军鹏; 邓伟男
    • 摘要: 为研究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群条件下的覆岩破坏规律,以韩家湾煤矿214201工作面为背景,开展了覆岩地面钻孔、漏失量观测法实测、相似材料模拟研究工作。经对实测数据整理,分析了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覆岩破坏特征,覆岩"两带"发育高度、岩层破断角等。实测得到仅采3^(-1)煤非充分采动的垮采比为6.5、仅采4^(-2)煤垮采比为7.3;相似材料模拟顺序开采2^(-2)煤垮采比为6.0,3^(-1)煤垮采比为6.8,4^(-2)煤垮采比为5.8;2^(-2)煤岩层破断角为59.5°~69°,3^(-1)煤岩层破断角为66°~71°,4^(-2)煤岩层破断角为57°~68°;2^(-2)煤初次来压步距45m,周期来压步距为11~17m;4^(-2)煤初次来压步距为63m,周期来压步距为13~21m。研究表明:韩家湾煤矿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条件下,上覆岩层只发育有"两带",下部煤层垮采比降低、上煤层垮采比升高,下部岩层破断角降低、周期来压步距增大的特征。
    • 李忠
    • 摘要: 为有效治理坚硬顶板回采巷道动压影响下巷道底鼓,以同发东周窑煤矿5103回采巷道为研究背景,利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验证了加强两帮支护强度及安装底角锚杆底鼓控制技术的可行性。现场工业性试验表明,底鼓控制方案安全可靠,为回采巷道底鼓控制提供实践经验。
    • 贾栋; 姜德义; 陈结; 范金洋; 任奕玮
    • 摘要: 针对煤层开采后常出现矿压显现剧烈、煤岩透气性增大和地表下沉等问题,利用二维相似模拟试验研究综放工作面覆岩破坏特征并通过分形理论表征裂隙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煤层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78 m,周期来压步距为24 m;煤层采动裂隙发育,距煤层顶板超过35 m;煤层开采后形成的覆岩裂隙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随工作面的推进总体趋势增大;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开采位置与覆岩应力测点的水平距离小于40 m时,最初的原岩应力转变为应力集中,当工作面推过应力测点15~20 m后,应力卸压后会出现最小值,随后趋于稳定值;上覆岩层由下而上的垮落表现为非线性,其下沉形态为非对称性,总体垮落趋势近似呈“凹”型。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了采动过程中覆岩破坏及裂隙演化规律,可为煤炭开采顶板管理和煤层气抽采提供参考依据。
    • 张杰; 何义峰; 罗南洪; 郭建平; 王斌; 吴建军
    • 摘要: 为了准确掌握单一煤层和煤层群开采覆岩裂隙演化规律及分布形态特征,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现场钻孔勘探、理论计算等方法分析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运移破断特征及采动裂隙的分布形态。结果表明:在重复采动条件下,覆岩出现离层裂隙和纵向裂隙并伴随超前裂隙的产生,形成“采空区-工作面”和“采空区-采空区-工作面”结构时,覆岩裂隙经历产生、扩张、闭合、再产生、贯通、再闭合等6个动态循环变化阶段;煤层群在一次采动时形成“梯形”裂隙区,二次及多次采动下,覆岩受上覆载荷作用,裂隙区向工作面两侧煤柱扩展,上煤层受本煤层边界煤柱和下煤层开采形成的“悬臂岩梁”支撑影响,使工作面两侧裂隙明显高于工作面中部,覆岩形成“M”形裂隙分布形态;覆岩受采动影响产生周期性破断,以单岩层或多岩层同时产生变形、运移、破断垮落,由此可见,覆岩中存在控制上部岩层的硬岩层和其控制岩层以组合梁的形式同步运移、破断。根据覆岩破断特征建立了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煤层群重复采动覆岩破断特征的组合岩梁力学模型,由模型计算得到覆岩裂隙演化高度和相似模拟实验及现场所测高度相近,由此表明,该模型可作为浅埋煤层群重复采动覆岩裂隙演化高度计算的依据。
    • 苏燚豪
    • 摘要: 针对黑龙煤业10号煤层和11号煤层合并,且与9号煤层间距较小的煤层赋存特点,确定采用放顶煤工艺同时开采9、10、11号煤层,通过理论分析及室内相似模拟实验,确定了放顶煤最优工艺参数为:采放比为1∶1,放煤步距为一刀一放,放煤方式为顺序放煤。通过在2103工作面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现场顶煤回收率达到88%,经济效益显著。
    • 王孟来; 李小双; 王运敏; 李启航
    • 摘要: 以云南晋宁周边典型的缓倾斜薄至中厚磷矿床露天转地下房柱法开采为研究背景,以层状岩质边坡与地下采场围岩及其上覆岩体组成的复合采动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坡高300 m矿山在不同开采阶段下覆岩采动响应应力演化特征、位移变化特征和塑性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三阶段矿体开挖后,数值模拟得出的顶板最大竖直位移沉降值为113.3 cm,相似模拟试验测得最大竖直位移沉降值为-5.62 mm,对应的实际工程最大竖直位移沉降值为112.4 cm,结果基本一致。随着采空区范围逐渐增大,采场覆岩受采动影响的区域也随之扩大,采场上覆岩层的最大位移沉降值及采动影响带均线性增大,并随矿体开挖推进而动态前移。
    • 赵义平; 王子河; 邓腾林; 张志夫; 李敏巍
    • 摘要: 为研究坚硬顶板条件煤层开采后覆岩裂隙发育规律,利用相似模拟试验,对东胜煤田某矿区典型工作面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场推进过程中,离层裂隙较断裂裂隙发育要快,并且断裂裂隙总是位于采空区两端和开切眼上方,呈梯形分布;冒落带与裂隙带的分界点高度在50~60 m处;开采工作面推进至65 m时,基本顶初次来压;推进至85、103、122、145 m时,出现4次周期性来压,平均步距为20 m。
    • 闫杰; 李福平; 李伟
    • 摘要: 针对地下水影响下的含断层边坡采动渗透特性问题,本文以伊敏露天矿三采区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边坡采动前后地下水渗流的特性规律及边坡水位下降过程中渗流场的变化特征。基于相似模型研究露天开采过程中的地下水位渗流动态变化过程、地下水通过断层后水位跌落规律、坡面出水位置及渗流水力坡降特征;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8种不同降水工况下的露天矿边坡浸润线的变化特征、地下水在断层处跃变规律以及地下水的水力坡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含断层边坡地下水渗透具有跃变特性;随着渗流时间的增加,渗透影响区域由深部逐渐向三采区上部岩层扩展;水位降深会引起水力坡降与坡面出水点下降;相似模型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中地下水水力坡降相近。根据断层两侧地下水的跃变特性,可在F_(1)断层和F_(5)断层之间地质体中设置降水井,实现地下水水位控制,为露天矿疏干排水与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保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