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支承压力

支承压力

支承压力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753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0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60708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33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中国)、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支承压力的相关文献由1481位作者贡献,包括代进、姜福兴、蒋金泉等。

支承压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0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0708 占比:99.55%

总计:161433篇

支承压力—发文趋势图

支承压力

-研究学者

  • 代进
  • 姜福兴
  • 蒋金泉
  • 张开智
  • 翟新献
  • 伍永平
  • 刘全明
  • 李化敏
  • 宋振骐
  • 李树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冀宇鑫; 李鹤鹤; 宋高峰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充填开采方法对围岩变形和地表沉陷的控制作用,以某矿为工程背景,采用PHASE2D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型,计算并对比了全部充填和部分充填方式下煤体塑性区范围、采场应力分布和覆岩移动规律。结果表明,全部充填采煤法煤体塑性区宽度稳定在1.6 m,部分充填采煤法煤体塑性区宽度稳定在2.5 m;全部充填采煤法的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增高系数峰值为2.01,而部分充填采煤法的支承压力增高系数峰值为1.81。工作面前方5 m范围内,直接顶下沉量逐渐减小;工作面后方5 m范围内,直接顶下沉量逐渐增大;其中全部充填采煤法直接顶最大下沉量为10.28 mm,而部分充填采煤法直接顶最大下沉量为22.25 mm。全部充填采煤法覆岩最大垂直位移为19.93 mm,部分充填采煤法覆岩最大垂直位移为59.03 mm。
    • 李忠
    • 摘要: 为有效治理坚硬顶板回采巷道动压影响下巷道底鼓,以同发东周窑煤矿5103回采巷道为研究背景,利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验证了加强两帮支护强度及安装底角锚杆底鼓控制技术的可行性。现场工业性试验表明,底鼓控制方案安全可靠,为回采巷道底鼓控制提供实践经验。
    • 付强; 孔祥娜
    • 摘要: 文章以某矿9110回风巷的地质资料为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手段,对不同煤柱尺寸下,巷道围岩的受力状况及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结论如下:侧向支承压力带内,应力降低区的范围为距采空区边缘1~7 m;随着煤柱宽度的增加,煤柱体内峰值应力逐渐增大;当将煤柱宽度优化为5 m后,煤柱帮侧的累计位移量为67 mm,实体煤柱侧的累计移近量为91 mm,巷道变形整体可控。
    • 雷武林; 陈岩峰; 赵凤; 王建; 余岚; 何姜毅; 周华龙
    • 摘要: 为了研究采场覆岩变形和采动压力变化的规律,文章以榆神矿区杭来湾煤矿的地质条件为背景,在实验室搭建3000 mm×200 mm×1150 mm物理相似材料模型进行模拟试验,模型中埋设4个光纤光栅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覆岩关键层移动变形和采动支承压力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光纤光栅传感器位于工作面前方时,其应变曲线与工作面的支承压力有较好的一一对应线性关系;位于工作面后方时,其应变曲线呈波谷状时,而工作面的支承压力呈波峰状,且随着覆岩高度的增大,出现水平错位的现象。结论表明,光纤Bragg光栅传感监测技术在模型试验覆岩关键层内部应变和采动支承压力监测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为模型试验提供新的监测方法与手段。
    • 李晋阳
    • 摘要: 为了保证邻近工作面顺利接续回采,高河煤矿在W4301工作面回采期间,应用边采边掘工艺布置W4302工作面回风顺槽。通过MATLAB数值模拟软件,对邻近高瓦斯综放工作面围岩支承压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得出工作面不同区域超前支承压力和侧向支承压力的分布情况,为确定合理的护巷煤柱宽度提供依据,从而保证迎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实现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
    • 张守宝; 皇甫龙; 王超; 李晓斌; 李强
    •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葫芦素煤矿13号煤层埋藏较深,煤层处于高应力环境中,区段准备巷道采用双巷掘进的方式。针对辅助运输巷道围岩变形严重以及难以二次利用的问题,通过对巷间煤柱分别在不同阶段建立力学模型以及结合葫芦素煤矿的地质条件,对巷间煤柱留设宽度进行理论分析,最终确定该宽度应不小于35.57 m。结合获取到的覆岩物理力学参数,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及分析,得到了辅助运输巷在掘进阶段与上区段采场回采阶段影响下的围岩帮部和围岩内部的应力变化关系和位移变化关系,得出葫芦素煤矿在双巷掘进过程中,巷道变形量以两帮移近量为主,巷道两帮出现微小的非对称破坏。在竖直方向上:巷道底板中的应力σ_(y)<巷道顶板中的应力σ_(y)<巷道右帮侧的应力σ_(y)<煤柱中的应力σ_(y)。在水平方向上:煤柱中的最大水平压应力σ_(x)<巷道右侧煤体中的最大水平压应力σ_(x)。提出了深部高应力巷道断面形状为直墙半圆拱,采用顶板配合弧形钢带+高预紧力锚杆(索、网)+反底拱充填配合混凝土的联合支护方式。现场监测表明,顶板最大下沉量为90.0 mm,最大底鼓量为55.0 mm,两帮最大内移量为138.0 mm,表明采用该支护方式后的巷道围岩得到明显改善,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保护巷道的整体结构,更好地发挥围岩的自承载能力。
    • 牟文辉
    • 摘要: 工作面不同推采速度下使顶板压力积聚,进而诱发煤壁片帮等矿压显现情况。为了解决不同推采速度下顶板安全问题,以黄陵二号煤矿42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工作面不同推进速度下的来压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顶板载荷传递的速度与工作面推进速度呈正相关;停产造成的顶板压力积聚增高,采取切顶孔对工作面局部强制卸压,切顶孔布置位置及个数是影响悬顶长度主要因素;切顶孔卸压技术能有效缓解顶板压力积聚,保证工作面安全生产。
    • 王其洲; 胡从严; 叶海旺; 李宁; 雷涛
    • 摘要: 以某煤矿受叠加支承压力强烈影响的锚杆索支护煤巷为背景,针对巷道大变形特征,以及颗粒离散元模拟方法缺少支护构件等问题,利用矩阵离散元软件MatDEM,建立叠加支承压力影响煤巷三维颗粒离散元模型。通过颗粒生成clump来模拟锚杆和锚索支护构件,研究叠加支承压力作用下的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和变形特征。利用颗粒堆积方法,综合考虑支护体内部颗粒与颗粒之间以及支护体与外界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建立了MatDEM软件中颗粒堆积型锚杆和锚索模型。研究表明:煤柱和工作面回采产生的叠加支承压力诱导巷道围岩产生非对称集中应力,且主要分布在巷道的顶板位置,应力集中系数最大达到2.4,叠加支承压力的强烈影响范围为超前工作面30m左右;巷道顶、底板以及两帮均出现强烈收敛变形,并在应力集中区产生大变形特征,其中底鼓量约为1 m。
    • 李天龙
    • 摘要: 回采巷道超前段受多种支承压力影响,维护困难。以王庄煤矿81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分析了回采巷道超前区域大变形原理,发现工作面覆岩破断形成的砌体梁结构导致工作面前方形成超前支承压力和巷道大变形;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和巷道变形特征,表明超前支承应力峰值为38.5 MPa,影响范围为工作面前方60 m,提出了单体液压支柱和注浆锚索相结合的分区域差异化超前支护形式。
    • 白刚; 王治文; 李瑞林; 白俊
    • 摘要: 依据韩家洼矿22401“刀把式”综放工作面的地质条件,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回撤期间顶板的应力状态进行分析,确定了支架回撤期间的现场工序流程。结果表明:当工作面割通前10 m处,最大支承压力为14.4 MPa,最大水平应力为13.6 MPa;当工作面割通后10 m处,最大支承压力为14 MPa,最大水平应力为16.4 MPa,工作面贯通前后应力分布过度集中。根据应力分布状态的数值模拟结果,确定了锚网索联合的顶板支护方案。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从末采到回撤结束,共计用时16天,回撤设备用时8天,缩短了回撤工期,提高了回采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