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财政体制
教育财政体制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19年内共计69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教育、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专利文献37134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河南社会科学等;
教育财政体制的相关文献由9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海燕、袁连生、杨会良等。
教育财政体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134篇
占比:99.81%
总计:37203篇
教育财政体制
-研究学者
- 吴海燕
- 袁连生
- 杨会良
- 韩民
- 于璐
- 何婷婷1
- 余海波
- 俞明辉
- 冯兴元
- 冯文全
- 冯文成
- 冯晓霞
- 刘亚荣
- 刘泽云
- 刘玉爱
- 刘金辉
- 吕乾星
- 吴玉宇
- 吴艳琳
- 周会娟
- 周明亮
- 唐妍
- 国强
- 孙大廷
- 孟东军
- 孟凡峰
- 宋大川
-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
- 尹玉玲
- 岳昌君
- 庞明川
- 廖楚晖
- 张吕
- 张宇航
- 张幼铭
- 张眉
- 敬志红
- 朱文辉1
- 朱永新
- 李五一
- 李宏林
- 李建发
- 李彦龙
- 李文利
- 李永宁
- 李继宏
- 李辉
- 李雅文
- 李雪英
- 杜育红
-
-
-
-
袁连生1;
何婷婷1
-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对40年来中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进行了回顾和评价。40年来,教育投入体制经历了一个扩展投入渠道,政府作用下降再回升的进程;各级政府教育财政分担体制经历了一个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下推然后再上移的进程;教育拨款体制经历了一个从不规范不透明到逐渐规范透明的进程;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从扩大自主权到加强财务约束的进程。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呈现三个特征:由财政体制改革推动,由中央政府强制推动,由行政而不是立法部门主导。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是: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投入体制,教育财政充足性有较大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教育机会;高层政府经费分担责任加大,城乡与地区间教育经费差距逐步缩小。教育财政体制还存在的主要不足是:教育拨款体制还不完善,教育经费配置还不公平,学校之间、群体之间教育资源差距还很大;政府间教育财政责任划分体制还不合理,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制度还没有建立,区域间教育经费差距还很大。
-
-
-
田志磊;
张眉;
郭楠;
钟未平
-
-
摘要:
我国已经形成以"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但是却并没有形成支持融合教育发展的财政保障机制。在介绍我国特殊教育财政实践的基本情况后,基于国外案例的分析,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特殊教育财政分析框架,并在这一分析框架下重新审视了我国当前的特殊教育拨款机制与融合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实践中,瞄准特殊教育学校的任务拨款机制促使一大批特殊教育学校的新建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但是缺乏对类别、强度的考量,造成了特殊教育学校在招收高成本特殊需要儿童时的回避倾向,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因种种理由被拒绝在特殊教育学校之外。建立基于学生特殊需要类别和强度而非安置方式、以需求为导向的拨款机制,对于落实融合教育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
-
-
赵涛;
李雅文
-
-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前“统收统支、分级管理”的中央高度集权型体制到中央和地方分权型体制的嬗变,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初步形成了“政府负担为主、多渠道筹资”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透过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程及其表征,我们可以发现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演变的三大趋势,即更加注重扩大高校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办学的权利、从国家垄断逐步转变到多主体共同参与以及由供给主导型财政机制向需求主导型财政机制转变.
-
-
-
-
袁连生
-
-
摘要:
了解教育财政体制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教育经费多渠道投入、居民负担较重,政府间教育经费分担重心偏下,公共教育经费分配行政主导,学生资助还不完善,教育投入和使用的问责制度缺失,是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主要特征.近20年来中国教育财政充足性有很大提高,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不高,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要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城乡间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有显著提高,但地区间、区县内学校之间生均经费差异巨大,不同阶层子女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很不平等.由于基础数据的缺乏,难以对教育财政效率做出全面、可靠的评价,从就业看高等教育配置效率近年在下降.需要通过调整政府与居民、各级政府间教育经费负担责任,改革公共教育经费分配方式,建立教育投入评价和问责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提高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充足、公平和效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