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做功
摩擦力做功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力学、教育、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专利文献109208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数理天地:高中版、中学理科:综合等;
摩擦力做功的相关文献由118位作者贡献,包括景静毅、冯起强、华兴恒等。
摩擦力做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9208篇
占比:99.90%
总计:109318篇
摩擦力做功
-研究学者
- 景静毅
- 冯起强
- 华兴恒
- 宋垚1
- 徐正恒
- 袁振卓
- 许文
- 闫俊仁
- 陈红芳
- 乔国健
- 于海波
- 侯党振
- 倪天才
- 冯丹
- 冷佳雨
- 刘万军
- 刘力
- 刘庭华
- 刘文震
- 刘春龙
- 刘晓林
- 刘权
- 刘立志
- 刘鑫岩
- 别之青
- 卢军
- 卢天臣
- 卢沛奇
- 史献计
- 叶宝生
- 吴华太
- 吴爱萍
- 周子华
- 周建金
- 唐东阳
- 姜振环
- 姜玉斌
- 娄西庆
- 孔星皓
- 孙一琳
- 孙际芳
- 宋明
- 宋育黎
- 尹奕君
- 庄成方
- 廖启衡
- 张之翔
- 张先锋
- 张占强
- 张家豪
-
-
龙海文
-
-
摘要:
针对物块从粗糙的圆弧面以一定的初速度υ0滑至底部,如何求解摩擦力做功与的υ0关系,求解变量的解析解不方便的问题,从两个方面,越过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更加优美地导出结果.
-
-
景静毅
-
-
摘要:
板块模型在高中物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量这一章节也是高中物理重要的一个章节,让学生们对板块模型中的能量问题有一个深刻理解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一种创新的结合韦恩图的板块模型教授方法,以此让学生对板块模型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对能量的转移方向及逻辑关系,对摩擦力做功的功能及特点也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韦恩图法也可以推广到很多能量的题型讲解当中,以帮助学生理解更复杂的能量关系.
-
-
景静毅
-
-
摘要:
板块模型在高中物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量这一章节也是高中物理重要的一个章节,让学生们对板块模型中的能量问题有一个深刻理解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一种创新的结合韦恩图的板块模型教授方法,以此让学生对板块模型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对能量的转移方向及逻辑关系,对摩擦力做功的功能及特点也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韦恩图法也可以推广到很多能量的题型讲解当中,以帮助学生理解更复杂的能量关系.
-
-
-
景静毅
-
-
摘要:
板块模型在高中物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量这一章节也是高中物理重要的一个章节,让学生们对板块模型中的能量问题有一个深刻理解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一种创新的结合韦恩图的板块模型教授方法,以此让学生对板块模型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对能量的转移方向及逻辑关系,对摩擦力做功的功能及特点也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韦恩图法也可以推广到很多能量的题型讲解当中,以帮助学生理解更复杂的能量关系.
-
-
景静毅
-
-
摘要:
板块模型在高中物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量这一章节也是高中物理重要的一个章节,让学生们对板块模型中的能量问题有一个深刻理解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一种创新的结合韦恩图的板块模型教授方法,以此让学生对板块模型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对能量的转移方向及逻辑关系,对摩擦力做功的功能及特点也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韦恩图法也可以推广到很多能量的题型讲解当中,以帮助学生理解更复杂的能量关系.
-
-
马俊强
-
-
摘要:
高中物理中所涉及的系统内力做功问题,例如弹力做功,摩擦力做功,磁场力做功,碰撞中的弹力做功等,在这些相互作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的代数和由什么决定?并且这个代数和与能量转化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从探讨高中物理中课堂教学的常见模型出发,探讨"一对内力功"代数和的问题。力在空间的累积效果叫作功,而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质点组成的系统叫作质点组或者质点系,质点系以外的物体均称为外界,外界对质点系内质点的作用力称为外力.
-
-
韩雪飞
-
-
摘要:
机械效率涉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功率等概念,容易出现混淆。下面以斜面提升物体、滑轮组拉动物体做水平匀速移动、滑轮组提升物体这三个机械做功的情境作典例解析,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一、斜面提升物体斜面是重要的简单机械,其目的是提升物体,故克服物体重力做功为有用功;由于斜面存在摩擦力,在拉力或推力作用于斜面上的物体时,需克服摩擦力做功,克服摩擦力做功不是目的,但又不得不做,为额外功;拉力或推力做的功为总功。
-
-
乔国健;
刘鑫岩;
戴瑞;
于海波
-
-
摘要:
从功的定义出发,讨论一对摩擦力做功之和,清楚一对摩擦力做功之和与能量转换相关联,探讨摩擦力做功的物理本质,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拓展学生从参考系变换的角度思考一个摩擦力的功,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