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挠性航天器

挠性航天器

挠性航天器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3288832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电机与控制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一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2014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会学术会议等;挠性航天器的相关文献由350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广富、郭雷、乔建忠等。

挠性航天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88832 占比:100.00%

总计:3288984篇

挠性航天器—发文趋势图

挠性航天器

-研究学者

  • 马广富
  • 郭雷
  • 乔建忠
  • 吴爱国
  • 郭毓
  • 胡庆雷
  • 张颖
  • 徐世杰
  • 周军
  • 董瑞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尊红; 戈新生
    • 摘要: 针对中心刚体-单翼大挠性结构的航天器,建立了一种非约束模态展开的动力学模型。探讨挠性航天器非约束模态动力学建模及动态特性,首先利用哈密顿原理建立了挠性航天器动力学方程,然后进行了模态离散化,分别在约束模态和非约束模态下讨论相关的特征值问题,非约束模态采用瑞利里兹法,求解了单翼挠性航天器的特征值问题,最后进行了数值仿真,比较约束模态与非约束模态之间的差异,并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对比验证,得到了随着太阳能帆板长度的增加,即刚柔惯量比的减小,非约束模态比约束模态更加贴近实际情况的结论。
    • 管萍; 吴希岩; 戈新生
    • 摘要: 针对大角度姿态机动的挠性航天器,将基于“管道”(Tube)的模型预测控制(Tube-bas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Tube-MPC)应用于挠性航天器的姿态控制中。首先,对不考虑扰动的挠性航天器的标称系统设计模型预测控制律,求解模型预测控制问题以确定飞行姿态角的标称轨迹。然后,针对带有扰动的挠性航天器的实际系统,将挠性附件振动和外部扰动作为复合扰动,设计辅助控制器使实际系统状态处于以标称轨迹为中心的Tube不变集内,驱使实际系统状态到达标称轨迹上,并沿着标称轨迹最终收敛于原点。基于Tube的模型预测姿态控制器在满足控制输入约束条件下能有效处理扰动,从而实现对姿态角指令的有效跟踪。同时,针对姿态机动过程引起的挠性附件振动,采用压电智能材料,设计了全阶滑模主动振动控制器。全阶滑模控制器可有效减少抖振,从而使挠性振动模态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衰减。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基于Tube的模型预测姿态控制器与全阶滑模主动振动控制器能有效地抑制挠性附件的振动和外界扰动,对姿态角指令有较好的跟踪性能。
    • 冯骁; 汤亮; 关新; 郝仁剑; 张科备
    • 摘要: 在微波遥感卫星上应用长基线的雷达干涉仪需要对大型挠性天线进行快速的主动振动抑制与高精度相对位置控制,传统的星体姿态控制和阻尼机构已无法满足任务的快速性和高精度要求.提出一种以高精度相对位姿测量相机为传感器、以高带宽执行的主动指向超静平台为执行机构的主动振动抑制与相对位置控制系统,开展了动力学建模、控制器设计和数学、物理仿真试验研究.该系统中相机测量天线末端的位移,而主动指向超静平台在天线的根部施加控制作用,因此控制回路具有异位控制的特点.为此,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天线载荷主动振动抑制和位置控制的控制器,其能够为天线的一阶挠性模态提供阻尼作用,同时保持高阶模态的稳定.控制器具有积分控制+结构滤波器的形式,也可被解释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低通滤波器.在该控制器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星体-载荷两级控制回路.通过数学仿真和全物理仿真试验对设计的控制系统在主动振动抑制和位置控制任务中的有效性进行了考核,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方案和控制器能够将大型挠性天线的振动衰减时间缩短1~2个数量级,并为天线载荷提供快速、精确的位置调节能力.
    • 王梦菲; 张军
    • 摘要: 复杂航天器高性能姿态控制是完成现代新型空间任务的基础,需兼顾鲁棒性、快速性、精度和控制能量等多目标要求,但目前大多数控制系统只针对某单一目标设计.针对大型挠性航天器多目标姿态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差分粒子群优化算法和输出反馈的鲁棒控制方法.首先,推导了含参数不确定性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然后,给出了差分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定义和鲁棒D-稳定的线性矩阵不等式(LMI)表达;最后,在区域极点约束和Pareto最优原则下,利用所提算法对干扰抑制和控制能量指标进行了优化,得到反馈增益矩阵.该方法满足了系统多目标约束要求,且具有一定的振动抑制作用;可避免传统带极点配置的LMI方法在解决多目标问题时的保守性,也解决了将多目标转化为一个指标函数时加权系数的选择困难.数学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相比于传统PID控制,干扰下姿态稳态误差可减小约54%.
    • 王璐; 郭毓; 吴益飞
    • 摘要: 针对挠性航天器系统中同时存在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群(Single gimbaled control moment gyroscopes,SGCMGs)摩擦非线性、电磁干扰力矩、惯量摄动以及外部干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有限时间自适应鲁棒控制(Finite-time adaptive robust control,FTARC)方法.针对系统中存在未知参数的情况,分别设计自适应更新律,使得控制器的设计不依赖参数信息,同时减小外部干扰对系统的不利影响.应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闭环系统姿态角误差和姿态角速度误差可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原点附近的邻域内.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律可实现挠性航天器姿态快速机动,并获得甚高指向精度.
    • 吴希岩; 管萍; 戈新生
    • 摘要: 针对大角度姿态机动的挠性航天器,将二阶滑模控制应用于挠性航天器的姿态控制中.采用修正型罗德里格参数描述挠性航天器的运动学方程,设计了二阶滑模姿态机动控制器,并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利用姿态角误差和角速度误差构造滑模面,选取二阶滑模趋近律,得到二阶滑模控制律,提高了滑模变量的相对阶数.对所提出的挠性航天器的二阶滑模姿态机动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可有效抑制挠性附件的振动,对外界扰动和转动惯量不确定性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并对姿态角指令有较好的跟踪性能.
    • 马亚杰; 姜斌; 任好
    • 摘要: 本文针对挠性航天器执行器故障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特征值的自适应故障补偿方法.首先,针对由故障和挠性模态引起的系统不确定性进行参数化;其次,为了解决由故障引起的控制增益矩阵的不确定性,构造了新的控制增益矩阵,并利用该矩阵的最小特征值设计标称控制信号;而后,设计自适应律对标称控制信号中的不确定参数进行估计,构成自适应控制信号,保证了系统稳定性和渐近跟踪性能;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自适应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 张恒浩; 刘涛; 刘焱; 曾洁; 张雨佳
    • 摘要: 针对刚性体和柔性体组成的挠性航天器进行动力学建模研究.首先,建立中心刚体和挠性梁2个子系统;然后建立基于正交理论的离散动力学模型,设计有限空间动力学模型控制方案;最后通过仿真计算对本文提出的模型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证明,建立的模型阐明了动力学刚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对航天器产生干扰的干扰源,能够精确全面地显示挠性航天器刚性-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现象.同时设计的一阶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对动力学刚化产生的干扰进行抑制.
    • 沙建波; 戈新生
    • 摘要: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航天器挠性附件振动模态,采用非约束模态研究方法,对挠性航天器系统进行分析.先应用拉格朗日法建立挠性航天器系统动力学方程,通过动力学方程求解系统固有频率,再结合有限元软件进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中心刚体和挠性帆板惯量对航天器系统频率特性的影响.
    • 郭君瑞; 管萍
    • 摘要: 利用反步法研究了一类挠性航天器的姿态机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反步控制设计方案.首先,构造干扰观测器对挠性模态、挠性模态变化率以及外界扰动所构成的等效扰动进行观测;其次,利用反步法设计了一种非线性控制器使得角速度能够跟踪虚拟角速度,从而实现姿态机动的目标.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快速实现挠性航天器的姿态机动,同时所设计的干扰观测器能够有效地抑制挠性附件的抖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