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流板
折流板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13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13260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设备管理与维修、制冷与空调、石油和化工设备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五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会学术会议、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0年全国石油化工设备、机泵、搅拌年会等;折流板的相关文献由250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亚平、曾敏、王秋旺等。
折流板—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13260篇
占比:99.97%
总计:713472篇
折流板
-研究学者
- 陈亚平
- 曾敏
- 王秋旺
- 金仁村
- 陈孙艺
- 高磊
- 陆应生
- 陈辉
- 吴炳权
- 宋小平
- 林幸雄
- 裴志中
- 唐柳华
- 张正国
- 张荣
- 李伯奎
- 高学农
- 张辅乾
- 李龙
- 王永庆
- 赵华融
- 钱才富
- 吴一宁
- 吴嘉峰
- 张莹莹
- 张迎恺
- 王玲
- 王飞
- 蔡莲莲
- 刘敏珊
- 陈秋炀
- 高莉萍
- 丁力行
- 丁铭
- 何丽玲
- 刘安娜
- 刘辉龙
- 卜钟鸣
- 叶超
- 叶阳辉
- 姬玉欣
- 孙正杨
- 张志高
- 张铁钢
- 李言军
- 杨建锋
- 杨战胜
- 梁学峰
- 罗荣新
- 董聪
-
-
管新立;
塔娜;
宋忠光
-
-
摘要:
针对焦化厂粗苯冷凝冷却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换热效率低、冷却效果差等技术难题,开发了带折流装置的新型螺旋板换热器。新构件改变了气体的流动状态,延长了气体存留时间,强化了换热效果,基本消除了冷凝液的二次蒸发。
-
-
刘波;
徐才福;
杨小林
-
-
摘要:
介绍了典型的列管式反应器的内件结构,讨论了列管式反应器类别,以及进料分布器、壳程折流板或分布板、催化剂支撑等内件结构,归纳分析各种类型内件结构的优缺点、适应范围和设计要点,探讨了列管束反应器内件结构的发展方向,对从事反应器的开发设计人员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
-
朱国涛;
刘爽
-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空气太阳能的集热性能,折流板开孔型平板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被设计出来,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其流动传热特性,并且分析了开孔数量、大小以及在不同开孔数量下进口流速对折流板空气集热器集热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入口流量为0.015 kg/(s·m^(2)),内设4块折流板上开孔数量为3时,集热效率为44.33%,集热效率最高,比未开孔的折流板型空气集热器的集热效率提高了4.11%。
-
-
-
刘璐;
姚秀颖;
李建涛;
卢春喜
-
-
摘要:
为解决流化催化裂化(FCC)外取热器的取热负荷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折流式外取热器,即在工业常用的下流式外取热器的基础上,沿催化剂流动方向增设若干折流板.通过大型冷模实验分别测量了下流式和折流式外取热器密相区和稀相区的传热系数,结果表明:在密相区和稀相区,折流式外取热器的传热系数均大于下流式外取热器,其中密相区和稀相区的传热系数的相对增长量分别为26.9%~267.9%和31.6%~152.5%.在折流式外取热器的密相区,传热系数得到强化,主要是因为颗粒径向流动的增加、密相床层的轴向混合的增强和气泡尺寸的变小;在稀相区,主要是由于颗粒流沿折流板以"折流"形式流动,增长了颗粒的过流路径,同时折流板上的开孔使催化剂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颗粒与换热管的接触分率.由于下流式和折流式外取热器内密相区传热系数均远大于稀相区,因此密相区为主要换热区域.建立了2种外取热器的密相区传热系数关联式,其计算值与预测值间相对误差小于20%.
-
-
谭心舜;
仲华;
郑世清;
毕荣山
-
-
摘要:
基于工业数据,建立了典型无折流板外热式回转窑加热过程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并对窑内温度云图和速度流线图进行了分析,发现热流主体沿中心对称面流动,而内筒的左右两端附近区域流经的热流较少,并且存在热流滞留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添加折流板强化湍流以促进传热的方案,并对改进后的设备结构重新进行了模拟分析,比较了改进前后的换热效果.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回转窑整体受热得到强化,传热热流量提升了11.4%.
-
-
焦超艳;
张红艳
-
-
摘要:
本文针对某压缩机出口管壳式冷却器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并考虑其壳程热流体的相变影响,给出了壳程出口温度及压降的计算表达式,数值结果与已有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了结构参数对其壳程出口温度及压降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冷却器壳程出口温度随管程介质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随换热管的外径增大而减小。换热管和折流板的间距及其缺口高度对壳程的流阻压降影响显著,壳程压降随换热管横向及纵向管间距、折流板间距及缺口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壳程流体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呈非线性变化。
-
-
-
高章帆;
范沐易;
邹雄;
黄卫星
-
-
摘要:
折流板的结构参数是决定换热器性能的重要指标.采用传统弓形折流板,对折流板不同板距和不同缺口高度条件下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行为,全面分析了折流板结构参数对壳程流体流动、停留时间分布及压降的影响;综合考虑设备的能耗和性能,提出了折流板结构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为工业上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
刘辰玥;
郑通;
刘渊博;
温荣福;
陈凯;
马学虎
-
-
摘要:
开发高效低阻换热器是提升系统能量转化效率的重要途径,对于船舶航运工业和海上石油平台等海洋工程以及石油钻井平台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受鲨鱼鳃裂结构启发,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内的异形仿生换热器,大幅释放空间,并提高了换热器的集成性.通过在换热器壳程添加四种不同形式的折流板,并在进口端引入"间隙流",模拟分析了换热器壳侧流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并对比了不同Reynolds数下换热器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阶梯式隔板换热器可达到低阻特性,流速为0.5 m/s时,壳程压降相比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和交错类折流板换热器分别下降了约82%和65%;当Reynolds数在15000~35000之间(流速约为0.63~1.46 m/s)时,进口间隙交错折流板换热器的高效低阻特性优势明显,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提升了约12%;当Reynolds数大于35000即流速高于1.46 m/s时,阶梯式隔板换热器的综合性能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高出约5%,可适用于对壳程压降要求更高的应用环境.给出了不同工况下的换热器综合性能评价图,为实际应用和设计分析提供指导.
-
-
-
-
-
张丽娜;
马震宇
- 《第十五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会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管壳式换热器在石油化工等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动特性对换热器传热过程及降低能耗和提高效率有关键影响,本文基于Fluent对单弓形和双弓形折流板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开展模拟研究.在低流动雷诺数情况下,采用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传热性能略低于采用双弓形的;在高流动雷诺数下,采用单弓形折流板其换热性能远优于双弓形的,而结构与成本上存在不足;在选择这两种折流板时,需要综合性能及成本进行双重考虑.
-
-
-
王泽龙;
王建军;
刘宏宇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为研究两级组合式除雾器的分离性能,通过实验的方法对两级折流板除雾器、折流+旋流两级组合式除雾器分别进行了研究,并从压力损失、分离效率、出口粒径等方面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截面气速下,组合式除雾器压降高于两级折流板式,但出口液滴中位粒径更小;在截面气速低于4.1m/s时,两种形式除雾器分离效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随液相流量增加,在高气速下分离效率下降幅度明显,但组合式除雾器分离效率下降较为平缓,适合高截面气速、高液相流量工况;随液相流量增大,两种形式除雾器出口液滴中位粒径均呈下降趋势,但组合式出口液滴中位粒径更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