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抑郁模型

抑郁模型

抑郁模型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48693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吉林中医药、中医药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术年会等;抑郁模型的相关文献由38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高华、胡随瑜、董海燕等。

抑郁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8693 占比:99.93%

总计:148793篇

抑郁模型—发文趋势图

抑郁模型

-研究学者

  • 王高华
  • 胡随瑜
  • 董海燕
  • 张丽萍
  • 沈双宏
  • 董卫国
  • 李月峰
  • 王冬青
  • 王晓萍
  • 刘宏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春栉; 覃燕琼; 颜凡棋; 赖燕; 张青萍
    • 摘要: 目的:观察四逆散对应激性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IL-1β)、海马组织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变化,探讨四逆散对抑郁症的影响。方法:选择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逆散高、低剂量组,氟西汀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均采用慢性不可预性温和应激结合孤养方式建立抑郁大鼠模型28天。造模同时,四逆散各剂量组给予四逆散对应剂量灌胃,氟西汀组予盐酸氟西汀分散片溶液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行为学变化、糖水偏好率;测定大鼠血清IL-1β、海马组织5-HT水平。结果:给药28天后,与模型组及氟西汀组比较,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行为学评分及糖水偏爱率均增加(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升高、海马组织5-HT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四逆散各剂量组、氟西汀组血清IL-1β下降、海马组织5-HT含量升高(P<0.05),氟西汀组作用较明显。结论:四逆散可能通过下调血清IL-1β含量,提高海马5-HT含量,改善抑郁大鼠行为,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 李懿; 曾莉; 何丽雯; 谭冬梅; 张倩; 谭毅
    • 摘要: 目的通过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and mild stress,CUMS)建立SD大鼠抑郁模型,初步探讨不同风格音乐改善SD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效果和机制。方法通过孤养后持续4周慢性不可预知刺激来构建CUMS大鼠,以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和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筛选出39只CUMS抑郁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轻音乐组、古典音乐组,并另设一组不做任何刺激的对照组作空白对照。轻音乐组,古典音乐组各自每天播放久石让音乐、莫扎特音乐4 h,持续3周后立即进行SPT,FST和O迷宫实验(O-maze)测试。测试结束后立即取材。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的结构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水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海马组织中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ELISA法检测外周血BDNF、CORT、5-HT和IL-1β的浓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轻音乐组与古典音乐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均上升(P<0.05)、FST不动时间均缩短(P<0.01)、进入O迷宫开放臂的次数与停留时间均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轻音乐组和古典音乐组的海马组织结构完整、排列整齐,BDNF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两组音乐干预后,血清BDNF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两音乐组海马中CORT含量均降低(P<0.01),古典音乐组血清CORT含量在古典音乐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5-HT含量在轻音乐组升高(P<0.01),但在古典音乐组无显著性差异。两音乐组血清IL-1β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古典音乐和轻音乐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
    • 张丽萍; 徐磊; 宋瑞雯; 王慎军; 陈颖
    • 摘要: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对抑郁模型大鼠神经营养因子及前额叶皮质神经元损伤的影响,为其发挥抗抑郁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9只.采用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法复制抑郁大鼠模型,连续21天造模成功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kg·d),中药组给予加味温胆汤12 g/(kg·d),各组均灌胃给药,连续28日.采用旷场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检测加味温胆汤的抗抑郁效应,HE染色观察前额叶皮质形态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抑郁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得分、糖水偏好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温胆汤组得分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域神经元胞体肿胀明显,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细胞质染色加深,脑区损伤情况较为严重;在给予加味温胆汤干预后,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神经元损伤明显缓解,结构基本正常,脑区损伤情况得到显著缓解.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BDNF、GDNF和TGF-β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味温胆汤组血清BDNF、GDNF和TGF-β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加味温胆汤可改善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神经营养因子BDNF、GDNF和TGF-β水平,修复前额叶皮质损伤有关.
    • 赵杨
    •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损害个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现有抗抑郁药物普遍存在起效慢,药效弱以及副作用强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抗抑郁药物仍然是抑郁治疗领域的迫切需求.虽然抑郁有着复杂的发病机制,但抑郁患者普遍存在由于神经元形态、功能或突触可塑性受损而导致的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障碍.基于不同的发病机制构建的动物模型对于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多种目前常用的啮齿类动物抑郁模型,并归纳总结了不同抑郁模型中关于情绪调节与海马神经回路中突触可塑性的关系,可能有助于抑郁疾病模型的选择和抗抑郁药的开发.
    • 徐磊; 张丽萍; 宋瑞雯; 陈颖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imulation,CUMS)所致抑郁动物模型下丘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细胞膜表面整合素CD11b、抗2’,3’-环核苷酸3’-磷酸二酯酶(2’,3’-cyclic nucleotide 3’-phosphodiesterase,CNPase)mRNA的变化及加味温胆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8周龄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加味温胆汤组、氟西汀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造模成功后(造模时间21天),连续给药28天。分别在造模前、造模21天后、给药28天后进行旷场试验、糖水偏好实验。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下丘脑进行GFAP、CD11b、CNPase mRNA分析。结果:1)旷场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前各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1天后模型组、加味温胆汤组、氟西汀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1天后模型组、加味温胆汤组、氟西汀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28天后,加味温胆汤组、氟西汀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下丘脑GFAP、CD11b、CNPase mRNA模型组为与空白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味温胆汤组、氟西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表达有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温胆汤能够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抑郁状态,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上调抑郁动物模型下丘脑GFAP、CD11b、CNPase mRNA的表达有关。
    • 徐磊; 张丽萍; 宋瑞雯; 陈颖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imulation,CUMS)所致抑郁动物模型下丘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细胞膜表面整合素CDllb、抗2',3'-环核苷酸3'-磷酸二酯酶(2',3'-cyclic nucleotide 3'-phosphodiesterase,CNPase)mRNA的变化及加味温胆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8周龄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加味温胆汤组、氟西汀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造模成功后(造模时间21天),连续给药28天.分别在造模前、造模21天后、给药28天后进行旷场试验、糖水偏好实验.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下丘脑进行GFAP、CD11b、CNPase mRNA分析.结果:1)旷场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前各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造模21天后模型组、加味温胆汤组、氟西汀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28天后,加味温胆汤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氟西汀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糖水偏好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前各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造模21天后模型组、加味温胆汤组、氟西汀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28天后,加味温胆汤组、氟西汀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下丘脑GFAP、CDllb、CNPase mRNA模型组为与空白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加味温胆汤组、氟西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表达有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温胆汤能够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抑郁状态,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上调抑郁动物模型下丘脑GFAP、CD11b、CNPase mRNA的表达有关.
    • ZHU Shi-wei; GAO Xiao-xia; TIAN Jun-sheng; QIN Xue-mei; DU Guan-hua; ZHOU Yu-zhi
    •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致病因素多样且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在我国中医理论中属于“郁证”的范畴.目前,由于抗抑郁西药不良反应的日益凸显,抗抑郁中药大复方因其复杂性所致的在有效成分及配伍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难题,使得抗抑郁中药药对成为抗抑郁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药对是中药复方的核心,甚至有的方剂本身就是一个药对,对抗抑郁药对进行研究更有利于阐明抗抑郁中药之间配伍机制及药对共同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从抗抑郁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功效作用研究方面,对抗抑郁中药药对展开系统的阐述,以期为抗抑郁药对配伍机制及抗抑郁中药新药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李彦霖; 谭思然; 何丽雯; 曹科; 张倩; 谭冬梅; 谭毅
    • 摘要: 目的 建立C57BL/6小鼠抑郁模型,初步探究莫扎特K448奏鸣曲中的高频段声波改善C57BL/6小鼠抑郁症状的效果.方法 1)慢性应激模型的建立:小鼠依据自主活动实验结果剔除活动次数差异较大者,其余分为空白组(n=10)、模型组(n=36),模型组经历5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and mild stress,CUMS),建立小鼠抑郁模型.(2)治疗干预: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小鼠随机均衡分为模型对照组(n=12)、氟西汀组(n=12)和音乐组(n=12).氟西汀组每天腹腔注射盐酸氟西汀溶液(10 mg/kg),其余两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音乐组每天进行2 h高频音乐干预,其余两组不进行音乐干预.干预持续2周.(3)效果评价:实验前3 d及实验中每周称量体重并记录,实验第1周、第5周、第7周进行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和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第7周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脑组织制备匀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含量.结果 1)成功构建CUMS小鼠模型.第5周模型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音乐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悬尾不动时间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小鼠相比,脑组织匀浆中的BDNF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莫扎特K448奏鸣曲高频段声波可一定程度优化小鼠抑郁模型的治疗作用.
    • 赵兵兵; 李涛; 王豆; 周奇; 闫咏梅
    • 摘要: 背景:国内外卒中后抑郁动物模型主要以脑卒中叠加抑郁造模方式构建,但其各种造模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卒中后抑郁造模方式进行新的探讨.目的:采用行为学评估及脑组织神经介质检测,探究一种稳定、可复制的卒中后抑郁造模方式.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体质量(200±20)g,由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①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行30,60,90 min的缺血再灌注,24 h后观察大鼠存活率,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评定,确定最佳缺血再灌注的时间点;②另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栓塞组、卒中后抑郁组,于刺激前及刺激的第1,2,3周进行强迫游泳实验、敞箱实验、糖水消耗实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体质量变化评价大鼠的抑郁行为;运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结果 与结论:①确定了60 min为后续缺血再灌注的时间点;②行为学评估显示,与大脑中动脉栓塞组相比,卒中后抑郁大鼠的体质量、糖水消耗实验和敞箱运动垂直及水平运动得分均于第2周开始降低(P<0.05),新奇抑制摄食实验潜伏时间、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出现明显升高(P<0.05);③Elisa检测显示,与大脑中动脉栓塞组相比,卒中后抑郁组大鼠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④结果说明,采用60 min的缺血再灌注联合慢性不可预知的刺激,建立卒中后抑郁模型,可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状态,同时,模型稳定、存活率高,符合卒中后抑郁的多种临床特征,可能成为研究卒中后抑郁一种新的、可靠的造模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