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手损伤

手损伤

手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1年内共计68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693477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中华护理杂志、临床骨科杂志、实用手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09’上海手与上肢功能康复国际学术会议等;手损伤的相关文献由1994位作者贡献,包括巨积辉、张振伟、侯瑞兴等。

手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6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93477 占比:99.90%

总计:694155篇

手损伤—发文趋势图

手损伤

-研究学者

  • 巨积辉
  • 张振伟
  • 侯瑞兴
  • 芮永军
  • 陈宏
  • 寿奎水
  • 潘风雨
  • 田万成
  • 许亚军
  • 庄加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桂兰; 尼玛德吉; 王元胜; 吴奉梁
    • 摘要: 目的 探讨西藏地区穿支带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我们共收治39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5 cm×2.0 cm~9.0 cm×13.0 cm,均行带蒂穿支皮瓣转移术,其中带蒂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皮肤缺损9例,第一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远端骨外露创面10例,第二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虎口区缺损9例、示指近节骨外露创面11例.皮瓣供区植皮封闭创面.结果 术后3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因血运障碍皮瓣发生缺血坏死4例,清创后再次行胸腹部带蒂皮瓣转移修复;皮瓣部分坏死6例、边缘坏死8例,行局部换药、植皮及高压氧治疗后均愈合.感觉恢复至S4 23例、S3 12例,末节指腹两点分辨觉为8~12 mm.35例穿支皮瓣存活患者,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优31例,良4例.结论 穿支带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是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其色泽、质地与手部皮肤接近,皮瓣设计灵活,切取皮瓣不影响上肢主干血管,且局部感觉恢复快.早期高压氧治疗有助于提高高原穿支皮瓣成活率.
    • 石岩; 何晓清; 杨曦; 王腾; 崔轶; 刘武华; 徐永清
    • 摘要: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合三维重建辅助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收治的15例手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51岁[(27.8±8.1)岁].患者均为手部软组织缺损合并骨骼或肌腱外露,缺损范围2.0cm×1.0cm~6.0 cm ×4.0 cm.患者术前均行腹主动脉至足背动脉CTA检查,并使用Mimics 20.0软件三维重建下肢骨骼、血管、皮肤等组织,精确测量腓浅动脉穿支血管定位点、血管直径及血管长度,然后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并使用软件模拟皮瓣切取操作.术中按设计切取腓浅动脉穿支皮瓣并移植修复创面.术中测量穿支血管定位点、直径和长度等指标,并与术前建模测量进行比较.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观察皮瓣存活及供区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患肢功能.术后3个月,观察供区外观、感觉和活动情况.结果 基于重建的三维模型,可在术前明确腓浅动脉穿支来源及走行,建模所得穿支血管定位点、直径和长度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6~ 20个月[(12.2±3.8)个月].手术时间为50 ~ 125 min[(91.2±10.4) min],术中出血量为150 ~ 450 ml[(364.1 ±44.7)ml].术后2例皮瓣出现部分表皮坏死,换药后逐渐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均可直接缝合,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中华医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分为(76.4±9.7)分,高于术前的(48.2±10.1)分(P<0.05),其中优8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3%.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供区轻微瘢痕生长,足背及供区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行走步态正常.结论 CTA检查结合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可精确定位穿支血管,实现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个体化、精准化设计,辅助快速准确切取皮瓣,从而促进手部创面愈合及功能恢复.
    • 汪翔; 温贤金; 萧志雄; 李娟; 王昌义; 梁晓宗; 彭肃豹
    • 摘要: 目的 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手部骨与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我科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6例手部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切取面积2.0 cm ×5.0 cm~4.0 cm×8.0 cm,骨瓣切取1.0 cm×2.0 cm×1.0 cm~2.0 cm×3.0 cm×1.5 cm;骨皮瓣动脉与鼻烟窝桡动脉吻合4例,指动脉吻合2例;骨瓣用金属骨针固定2例,钢板固定4例.结果 6例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均存活,术后随访6 ~ 24个月,手功能恢复优良,骨折断端骨性愈合良好,皮瓣供区无腹壁疝发生,仅遗留一道线状瘢痕.结论 应用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可同时修复骨与软组织缺损,骨折愈合好,供区损伤小,为解决手部骨与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优良的选择.
    • 田长瑞; 赵鲜; 汤怡琴; 云杰; 李利星
    • 摘要: 药液配制是临床护理人员最频繁的护理操作之一,配置药液常需掰折玻璃安瓿,但掰折安瓿时常有手损伤的事件发生,临床医务人员不断通过改进掰折安瓿的方法,以达到高效且避免手损伤事件的发生.通过汇总了临床上最常用的各种掰折安瓿的方法,更是重点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安瓿掰开器和辅助装置,并对各类方法的优劣进行了简要分析以及改进的建议,以此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掰折安瓿时提供更多的选择,并为新型自制安瓿掰开器和辅助装置提供建议.
    • 杨占宇; 王旼娴; 龙青燕; 黄犇; 周学梅; 郭艳萍
    • 摘要: 目的观察手法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治疗中早期手掌碾压伤术后患者肿胀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确诊为手掌部碾压伤病程1个月以上、肿胀较重的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5)。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法治疗、肌肉力量、超声波、低频、蜡疗、作业训练、中药薰药等治疗。试验组执行对照组相同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手法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治疗。以上治疗每日1次,7 d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肢综合功能(DASH评分)、手部灵活性(9孔木插板)、手部肿胀程度(手掌围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DASH评分[(46±12、41±6)分]、9孔木插板时间[(39±5、32±4)秒]、手掌围度[(21.8±1.1、21.6±1.3)c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DASH评分、手掌围度、9孔木插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掌部碾压伤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手法淋巴引流及肌内效贴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促进手功能恢复。
    • 温文星; 邓永上; 黄秀琴
    • 摘要: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伴动脉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手部创面伴动脉缺损病人7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5例。观察组行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创面,对照组行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观察两组病人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检测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血标本红细胞沉积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降钙素原(PCT)含量。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0,P<0.05)。两组病人手术后血标本ESR、hs-CRP和PCT含量较手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9~22.750,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为22.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188,P<0.01)。结论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伴动脉缺损效果好,且机体炎症反应程度较轻,更利于病人康复。
    • 李鑫; 姜贻乾; 丁伟
    • 摘要: 目的 调查杭州市萧山区职业性手外伤的发生原因并分析其特点,为制定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7月,选取萧山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 021例职业性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月份及时间段等资料,分析其与受伤原因的关系.结果 在萧山区3021例职业性手外伤患者中,男性居多(男女比例2.05∶1),18~30岁受伤占比较高(1 508例,49.92%).患者因切割受伤的比例较高(1 208例,39.99%),受伤部位多为掌指关节远端(2 118例,70.11%),夏季受伤占比较高(1 225例,40.55%),以每天8:00-16:00受伤居多(1 684例,55.74%),其中11:00-12:00占29.46%(890例).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5.10%(2 571/3 021).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职业性手外伤患者受伤原因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杭州市萧山区职业性手外伤患者切割伤发生较多,夏季及11:00-12:00时间段居多,企业应加强相关时间段的监督管理,尤其预防切割伤的发生.
    • 张凯; 杨涛; 熊颖杰; 陈佳; 仓飞成; 邵留影; 周明武; 幸超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一期修复12例,二期修复4例.手掌背侧7例,虎口部7例,手指背侧2例.缺损面积为4.0cm×3.0cmn~9.5cm×6.0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15例伤口 Ⅰ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拆除缝线积极处理,经加强换药最终存活.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供受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便,可修复手部远端创面,同时降低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手术风险,减少供区损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戚建武; 陈宏; 陈邵; 陈川; 孙斌鸿; 柴益铜; 黄剑; 李一; 杨科跃; 孙赫阳
    •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9例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31~63岁[(45.3±5.6)岁].皮肤缺损面积为20 cm×15 cm~25 cm×20 cm.均联合一侧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及对侧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供、受区均Ⅰ期缝合.观察皮瓣成活、供受区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6及12个月,参照皮瓣晚期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皮瓣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部功能,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VS)评分评估供区瘢痕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色泽、弹性、外观及供区瘢痕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2.5±2.3)个月].9例联合皮瓣均成活.大腿供区术后1例出现切口裂开,经Ⅱ期缝合后愈合,余供区均Ⅰ期愈合.受区皮瓣质地及外观可.5例患者皮瓣明显臃肿,行Ⅱ期皮瓣修整术,术后皮瓣外观得到明显改善.皮瓣晚期功能和手部功能评分随术后时间逐渐提高(P<0.05).术后12个月皮瓣晚期功能评价:优3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78%.术后12个月手部功能评价:优3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67%.供区VVS评分术后1个月为(9.7±1.3)分,术后6个月为(5.7±0.9)分,术后12个月为(3.4±0.8)分(P<0.05).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弹性与周围皮肤组织接近,轻度臃肿,供区瘢痕小.结论 采用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进行移植,可以一次性覆盖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术后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
    • 顾玉东
    • 摘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骨科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手外科作为中国骨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发展,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向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献礼,笔者对中国手外科特别是华山医院手外科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