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房室间隔缺损

房室间隔缺损

房室间隔缺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4861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国际护理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2007胎儿心脏超声基础与峰会等;房室间隔缺损的相关文献由353位作者贡献,包括曹跃丰、苏俊武、张丽等。

房室间隔缺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0.8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4861 占比:99.15%

总计:14988篇

房室间隔缺损—发文趋势图

房室间隔缺损

-研究学者

  • 曹跃丰
  • 苏俊武
  • 张丽
  • 李奋
  • 李磊
  • 沈捷
  • 范祥明
  • 袁浪
  • 郭颖
  • 侯明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武; 李贻霞; 吴丽灵; 蒙丽婵; 霍保善; 詹锋; 杨凯; 胡旭东
    • 摘要: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液冷晶体停跳液对体外循环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心肌能量代谢和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医院接受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的房室间隔缺损患儿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儿男14例、女10例,年龄(7.2±3.4)岁,体质量(20.2±5.8)kg;试验组患儿男16例、女8例,年龄(7.0±3.4)岁,体质量(20.4±9.5)kg。对照组采用常规高钾冷液晶心脏停搏液,试验组在常规的冷晶体停跳液中加入磷酸肌酸钠,浓度为10 mmol/L。两组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以及术后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和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分别于体外循环前(T0)、主动脉开放5 min(T1)、主动脉开放30 min(T2)、停机后4 h(T3)、停机后24 h(T4)抽取动脉血,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钙蛋白(I cTnI)水平。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d采取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单磷酸腺苷(AMP)、磷酸肌酸(CP)的含量。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体外循环时间[(63.4±13.4)h比(67.1±19.8)h]、主动脉阻断时间[(30.9±11.6)h比(32.1±14.5)h]、体外循环辅助时间[(18.3±10.1)h比(22.3±9.3)h]以及心脏自动复跳率[100.0%(24/24)比100.0%(24/2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呼吸辅助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6.7±2.3)h比(7.9±1.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3)。试验组的CK-MB在T1、T2、T3和T4时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4±5.3)U/L比(27.5±7.7)U/L、(68.5±11.9)U/L比(80.4±16.7)U/L、(81.4±21.2)U/L比(98.5±34.7)U/L、(55.9±14.7)U/L比(67.3±17.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2.84、2.06、2.44,均P<0.05);试验组cTnI在T1、T2、T3和T4时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4±3.1)µg/L比(9.9±2.3)µg/L、(6.0±2.2)µg/L比(8.9±4.0)µg/L、(6.4±3.3)µg/L比(8.6±4.1)µg/L、(6.8±2.6)µg/L比(8.9±3.4)µ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3.11、2.05、2.40,均P<0.05);试验组术后T4时点的ATP、ADP、AMP、C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T4时点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331.6±43.3)比(273.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1)。结论含磷酸肌酸钠的高钾冷液晶停跳液用于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维持心肌缺血时的能量供应和术后肺的氧合指数,具有很好的心肺保护作用,有利于患儿术后康复。
    • 曹跃丰; 李磊; 苏俊武; 范祥明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房室间隔缺损(AVSD)矫治术后再次干预的特点与临床转归。方法:收集2005年至2019年间,在我院实施AVSD术后再次干预的病例,分为完全型和部分型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观察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结果:全组45例,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18例(40%),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VSD)27例(60%)。再次干预时完全型组的年龄和体质量均低于部分型组(P<0.05)。全组死亡共3例,均为完全型组,(P<0.05)。随访1、5和10年,完全型组的生存率分别为86.7%、77%和77%;部分型组未发生第3次等多次手术的风险分别为95%、95%和76%。结论:左侧房室瓣反流仍是AVSD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左心室流出道狭窄需要给予关注,CAVSD再次干预的死亡率高于部分型,而PAVSD再次干预后远期多次手术发生率高于CAVSD。
    • 曹跃丰; 李磊; 苏俊武; 范祥明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房室间隔缺损(AVSD)矫治术后再次干预的特点与临床转归.方法:收集2005年至2019年间,在我院实施AVSD术后再次干预的病例,分为完全型和部分型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观察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结果:全组45例,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 18例(40%),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VSD)27例(60%).再次干预时完全型组的年龄和体质量均低于部分型组(P<0.05).全组死亡共3例,均为完全型组,(P<0.05).随访1、5和10年,完全型组的生存率分别为86.7%、77%和77%;部分型组未发生第3次等多次手术的风险分别为95%、95%和76%.结论:左侧房室瓣反流仍是AVSD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左心室流出道狭窄需要给予关注,CAVSD再次干预的死亡率高于部分型,而PAVSD再次干预后远期多次手术发生率高于CAVSD.
    • 曹跃丰; 李磊; 苏俊武; 范祥明
    • 摘要: 目的 比较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两种外科技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9年间28例房室间隔缺损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患儿病例.排除单心室、肺动脉环缩术后、心房异构和其他初期未处理左侧房室瓣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成形组与置换组,统计两组患儿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分析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和方差分析.将死亡与第3次等多次手术列为终点事件估计值,使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全部检验采用双尾法,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8例患儿中男7例,女21例;年龄9.6岁(5.6~16.2岁),体质量28.55 kg(15.5~55.9 kg).左侧房室瓣成形21例,左侧房室瓣置换7例.院内死亡2例,随访无死亡病例.再次手术后2例行第3次等多次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组94 min(79-107 min)多于成形组66 min(45~ 83 min),P<0.05.瓣叶裂采用成形术18例,置换术2例(28.6%),P <0.05.随访1年生存率成形组94.4%,置换组85.7%;随访5年生存率成形组88.5%,置换组85.7%.结论 左侧房室瓣反流是房室间隔缺损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左侧房室瓣再次手术首选成形术,瓣膜置换作为次要选择.大多数瓣叶裂可以通过瓣膜成形修复.远期随访左侧房室瓣再次成形术后仍存在3次等多次手术风险.
    • 摘要: 一、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压病。2.重病支气管扩张、哮喘,恶性肿瘤、慢性肾炎、尿毒症。3.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
    • 胡天一
    • 摘要: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致,严重的心血管畸形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患儿大多数在出生后数周或者数月内死亡。通过胎儿及活产新生儿超声心动图筛查,可以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征、单心室、冠状动脉瘘等,其中以室间隔缺损最多见。最近我院门诊接诊一位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
    • 石卓; 邱芸香; 李建华; 齐建川; 俞劲; 舒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AVSD)的中长期外科治疗效果及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125例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79例;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72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rtial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VSD)34例,过渡型房室间隔缺损(intermedia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AVSD)19例;中位手术年龄为14个月.根据解剖分型分别采用房间隔缺损修补、房室瓣整形、改良单片法、双片法进行手术治疗.统计患儿的病死率、再手术率.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及Cox回归分析患儿病死率及再手术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房室瓣成形术,体外循环时间为(102±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7±26)min,呼吸机辅助时间为(35±18)h,术后住院时间为(13.8±4.5)d.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8例,左房室瓣重度反流3例,左房室瓣反流伴狭窄1例,房间隔残余分流1例,左室流出道狭窄1例,心律失常1例,颅内出血1例,肺部感染7例(其中重症肺炎1例),脓毒症2例.术后总病死率为6.4%(8/125),近五年(2015~2019年)病死率为4.3%(2/46).死亡病例的病理分型为C-AVSD5例,I-AVSD 1例,P-AVSD2例;其中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脓毒症2例,心律失常1例,颅内出血1例,重症肺炎1例.再手术率为6.4%(8/125),其中早期手术(住院期间或出院后30 d内)6例,包括左侧房室瓣反流3例,左室流出道狭窄1例,心律失常1例,颅内出血1例;晚期手术(出院30 d后)2例,均为左侧房室瓣重度反流,其中1例合并左侧房室瓣狭窄.再次手术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左房室瓣发育不良的AVSD患儿再次手术的风险是不合并左房室瓣发育不良的5.212倍(95%置信区间:1.151~23.600).结论 本中心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中长期外科治疗效果良好,左侧房室瓣发育不良是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并且是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 丁延纳
    •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手术方案对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217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外科修补术,97例)与B组(封堵术,120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及心功能.结果:B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胸比率水平均低于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同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胸比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封堵术或外科修补术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封堵术具有操作简单、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的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