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惩戒权

惩戒权

惩戒权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4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法律、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143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年会等;惩戒权的相关文献由31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素蕾、吴安新、李桂鑫等。

惩戒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3 占比:5.5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143 占比:94.42%

总计:5447篇

惩戒权—发文趋势图

惩戒权

-研究学者

  • 王素蕾
  • 吴安新
  • 李桂鑫
  • 蔡海龙
  • 问清泓
  • 于善萌
  • 付卫东
  • 任海涛
  • 余乐
  • 余雅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雯蔚; 陈悦
    • 摘要: 教育惩戒是推动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由于部分教师对惩戒权力边界认识不清、教育惩戒方式选择不当、家校与学生之间沟通不足,容易引起学生的过激行为与家长的误解,影响惩戒效果。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因此,从长远来看,教育惩戒必然不能“为惩而惩”。文章将通过问卷调查,以韶关地区中学为例探究教育惩戒的现状,并从制度层面、教师、学生及家长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使教育惩戒能恰到好处地达到育人目的,同时为韶关地区中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 郝璇; 孙彦
    • 摘要: 家校合作理念下小学教育惩戒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目前存在教育惩戒实施缺乏学校制度支持、家校对教育惩戒认知缺失、教师教育惩戒权空置、教师自身素养制约教育惩戒实施等问题。因此,实施有效的教育惩戒需要建构完善的教育惩戒制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牢铸师德根基,提升教师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惩戒认知,掌握教育惩戒技巧;贯彻家校共育理念,形成教育惩戒合力。
    • 陈国泰
    • 摘要: 随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实施,惩戒变得有法可依,教育惩戒权悄然回归。但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惩戒和体罚依然很难界定,教师们在使用惩戒权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 罗树庚
    • 摘要: 教师行使惩戒权时,一定要注意惩戒行为在学生群体中的示范效应。恰当的惩戒方式,不仅要让受罚者认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妥,还要传递教育惩戒的温度,让其他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规则意识。而如何把握尺度和方式方法,非常考验教师的智慧。一味严厉说教或惩罚可能并不能产生好的效果,需要教师多动些心思。
    • 李欣亮; 张淑敏; 李民
    • 摘要: 自2015年以来,教育部共分三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前后共批准56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和学校承担着“双主体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师傅作为“双主体育人”的执行者,承担着对学徒的教育培养任务,而学徒(学生)又具有双重身份,在这样背景下企业师傅如何更好地履行培养职责,赋予企业师傅一定的惩戒权就显得十分必要。
    • 何丹阳; 刘云峰
    • 摘要: 随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与实施,防治校园欺凌的力度逐步加强。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针对校园欺凌存在的各种问题,需遵循深入性、灵活性、预防性等惩戒原则,采取以下措施:坚定立场,鼓励举报,严格甄别伤害行为的性质;创新惩戒方式,因材施“罚”;弹性惩戒,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协同多方力量,形成防治合力,提升校园欺凌防治的有效性。
    • 张云超
    • 摘要: 惩戒权的使用天然伴随个体利益减损、声誉影响弱化,领导者立威的同时可能疏远情感距离,守则的同时可能有违道德情感,明则的同时可能加剧恐惧情绪,止损的同时可能压缩拓展空间。若是领导者认知发生偏离而将惩戒权视为施压工具则加剧人心浮动,将惩戒权视为转嫁工具则加速秩序混乱,将惩戒权视为徇私工具则强制下属臣服,将惩戒权视为集权工具则加强垄断控制。防范如此负面影响的关键即在于领导者惩戒权使用目的、动机与情感的把关,继而保证适度的惩戒力度、灵活有效的惩戒方式和相对温和的惩戒过程,避免强烈刺激下受罚者态度与认知的急转直下。具体而言,应基于“情”而端正惩戒目的,基于“理”而把握惩戒限度,基于“利”而选择惩戒方式,基于“善”而实施惩戒过程。
    • 黄晨
    • 摘要: 本文主要对涉及企业惩戒权的现行法律条文进行梳理,探讨企业惩戒权边界的法律依据和理论证成,并从完善立法、统一裁判标准、限制惩戒权的行使程序、加强监督、发挥工会作用、健全劳动者法律救济途径等方面为企业惩戒权的规制提出对策。
    • 摘要: 3月1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施行。该规则在明确中小学教师可行使多种教育惩戒手段的同时,也为惩戒权划出了"禁区""红线",同时赋予学生、家长申诉的权利,并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多名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强调,教育的目标始终是立德树人,即便惩戒也要尽量"小惩大诫"、因材施"惩"。
    • 摘要: 教育惩戒要以正义为内在精神。缺失正义,惩戒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任何惩戒决定的作出,必须经过正当严谨的程序,防止惩戒权的滥用,避免武断与偏私,避免主观随意性。教育惩戒根源于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善意,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并使学生感受到关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