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性能衰退

性能衰退

性能衰退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航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74723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4年第三届全国现代制造集成技术学术会议、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学术年会等;性能衰退的相关文献由3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冬、左洪福、谭巍等。

性能衰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4723 占比:99.95%

总计:174806篇

性能衰退—发文趋势图

性能衰退

-研究学者

  • 李冬
  • 左洪福
  • 谭巍
  • 王亚萍
  • 许迪
  • 任淑红
  • 葛江华
  • 韩波
  • 付旭云
  • 徐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启哲; 欧琦; 毛帅涛; 王胜辉; 刘健; 律方成
    • 摘要: 近年来动车组车顶避雷器故障频发,危害动车组安全运行。为获得车顶避雷器的故障原因,对正常避雷器和性能衰退避雷器开展解体试验研究。通过直流参考电压测试和残压测试研究不同状态阀片的电气性能变化。开展绝缘电阻测试、SEM和EDS测试,获得阀片及环氧筒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和微观特征。最后,建立三维模型模拟环氧筒缺陷对电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雷器性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环氧筒内壁存在缺陷,当避雷器受潮时,电场强度显著增加。改进环氧筒制造工艺并增强避雷器防潮性能,可以有效避免避雷器性能衰退
    • 张斯睿; 于锦禄; 尉洋; 陈卫; 张小博; 王志多
    • 摘要: 在双转子涡轮风扇发动机的使用过程中,发动机控制计划拐点可能发生改变,这一改变会对发动机性能产生影响。为研究航空发动机性能衰退后对发动机控制计划拐点的影响,采用部件特性修正航空发动机部件级模型的方法,应用发动机大修厂出厂前和维修前试车数据对发动机部件级模型进行修正;构建个性化单台发动机衰退后模型,分析了控制计划拐点提前及主要部件衰退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对发动机部件性能衰退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排气温度的变化情况,发现随着涡轮风扇发动机部件的衰退,排气温度升高,将导致发动机控制计划拐点前移。结果表明,发动机性能衰退后,发动机控制计划的拐点会大幅度前移;控制计划的拐点前移将导致起飞时发动机最大状态的推力损失量增大到未衰退时的3.65%;相较于发动机性能衰退但不考虑控制计划变化,推力降低0.5%。
    • 丁佳伟; 郭迎清; 来晨阳
    • 摘要: 针对民用涡扇发动机燃油系统工作环境恶劣、性能衰退情况频发、表征健康状态的量化指标缺乏的现状,通过机理分析对发动机燃油系统关键部件(燃油计量装置、压差控制器、主燃油泵和增压关断活门)的健康指标选取策略进行了研究。基于已验证的某型民用涡扇发动机燃油系统AMESim模型,注入计量活门内泄漏、电液伺服阀零偏增大、压差活门内泄漏、主燃油泵外泄漏等典型的性能衰退模式进行了性能衰退仿真,并根据燃油系统可测量信息选取了计量活门组件、压差控制器、主燃油泵等作为特定性能衰退模式的健康指标。仿真结果表明:所选取的健康指标对于典型性能衰退模式表现出了良好的监测能力,可作为燃油系统健康状态量化指标评估标准,为燃油系统健康管理和视情维修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 李树豪; 文振华; 赵小飞; 郭霄; 方鹏亚; 李勇
    • 摘要: 基于滚动轴承加速寿命试验台和综合在线监测技术,实现了轴承全寿命周期内振动及其润滑系统的油液品质和磨粒的在线监控。结果表明:轴承性能的退化直接导致了润滑油品质的劣化和金属磨粒的出现;通过对在线监测诊断数据的合理评估和系统分析,解释了油液品质参数的演变趋势,并结合轴承振动信号的RMS值,探究了滚动轴承性能与油液品质的关联性;油液综合在线监测技术能快速、准确地实现设备的早期隐患预警,进而为机械设备的视情维修和寿命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 尹建光; 崔相宇; 李方伟; 臧玉魏; 彭飞
    • 摘要: 老化导致的电池组性能衰退与电池组电荷吞吐能力密切相关,对电池组性能衰退参数的快速精确辨识对提高电池组的服役寿命预测有效性至关重要。然而,既有的电池组性能衰退参数辨识方法仍然存在对大种群规模和高迭代次数的显著依赖,不利于提高电池组性能衰退模型的在线辨识更新适用性。针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协同引导的电池组性能衰退参数辨识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自适应协同策略,综合考虑种群差异度和种群适应度的折中,实现种群个体对参数搜索空间的初期全局分布;在此基础上,基于精英引导策略,使种群中的个体在全局精英个体周围局部搜索,实现后期快速收敛至全局最优解。基于实测数据验证的统计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针对半经验容量衰退模型和内阻增量模型,在小种群规模下的参数辨识效率和精度均得到显著提升,分别在0.6 s和1.1 s内达到0.237%和0.37%的适应度终值,相对于蚁狮算法在辨识效率提高81.35%的同时适应度均值降低了3.8%,相对于灰狼算法在辨识效率提高17.14%的同时最终适应度均值降低了22.11%。
    • 洪伦; 杜汇伟; 李明远; 王疆瑛; 张景基; 宗泉; 张昕宇; 张彼克; 金井升
    • 摘要: 针对P型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PERC)太阳能电池在服役期间受到电势衰退和湿热诱导衰退影响而引起光电转换效率降低的问题,本文通过光电注入和热退火工艺对已衰退电池进行修复并研究其增效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为3倍标准太阳光、电注入电流为10 A、退火温度为150°C、工艺50 min实验条件下,对180片已衰退电池进行修复实验,其中94.32%的已衰退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得到修复,实验后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平均提升8.96%。光致发光光谱和量子效率分析表明,光电注入和热退火工艺可有效减少电池因电势诱导衰退和湿热衰退形成的内部缺陷和背表面缺陷,提升衰退电池片的光电转换效率。
    • 高月; 黄笑莹; 王帅; 吴雨杰; 刘洁慧; 吕喆
    • 摘要: Ni-YSZ阳极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存在因阳极功能层(AFL)中Ni有流失现象导致的阳极和电池性能衰退的问题,但Ni流失的微观过程和迁移驱动力尚缺乏明确的解释。首先,测试了干氢和湿氢作为燃料的SOFC的性能变化规律;然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SEM-EDS)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阳极的AFL区及支撑体内不同层的Ni元素分布规律,发现使用湿氢燃料的电池性能衰退较慢且Ni迁移效应较弱。基于此现象,提出水分子、氢气分子与Ni(OH)_(2)分子碰撞导致的迁移模型,认为燃料氢气与产物水蒸气的定向迁移带给Ni(OH)_(2)不同的动量变化,这是Ni从AFL迁移到多孔Ni-YSZ支撑体中的驱动力,此机制成功解释了干、湿氢条件下性能衰退差异现象的原因。
    • 郝刚; 金涛
    • 摘要: 针对滚动轴承全寿命周期内健康状态的变迁和性能衰退的识别和评估问题,引入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利用Baum-Welch算法对滚动轴承全寿命周期振动信号数据进行建模,利用Viterbi算法解算和检验模型,最后通过Forward-Backward算法计算测试数据的概率分布;通过校验数据概率分布的隐含序列和观测序列分别表示状态变迁概率和性能衰退评估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解算滚动轴承状态迁移的概率分布,有效识别性能衰退状态,为预防性维修提供参考.
    • 郑俊生; 戴宁宁; 赵坤; 余京男
    • 摘要: 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示范运营项目旨在研究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前景,并在经济性、可靠性和寿命等方面对燃料电池车辆进行改进,是促进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燃料电池系统的使用寿命是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示范运营项目的研究工作,分析燃料电池系统在道路工况下的性能衰减过程,阐明燃料电池系统性能衰退机制,是提高燃料电池汽车使用寿命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探讨,回顾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项目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燃料电池系统性能衰退的分析方法,指出了示范运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运行工况分析和对电堆的性能衰退分析.重点介绍了数据驱动和基于模型的分析方法,同时对用于燃料电池电压分析的极化曲线,进行了稳态极化特性拟合的公式推导,并指出稳态极化特性拟合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运行环境,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最后,本文总结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项目研究工作的重点和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为基于示范运营的燃料电池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陈威; 蔡超; 谭金婷; 潘牧
    • 摘要: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发生的反极现象严重制约了其寿命,目前国内外研究者聚焦于膜电极的一次抗反极能力,而反极事件极有可能在整个燃料电池电堆运行期间频繁发生.在单电池上模拟电堆反极的状态并对阳极添加有氧化铱催化剂的抗反极膜电极进行多次反极实验,采用一系列电化学诊断工具和扫描电镜来研究其反极行为和性能衰退情况.结果表明膜电极的抗反极时间随着经历反极次数增多而急剧缩短.在经历三次反极后,电池功率密度衰退了近50%,阳极电化学活性面积降低了63.4%,而阴极侧仅降低了5.5%,此时阳极活化极化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电池在800 mA/cm2时内阻增加为原来的3倍.扫描电镜观察到碳载体被严重腐蚀,催化层结构坍塌,反极使得阳极催化层厚度减薄了约50%,氧化铱颗粒发生了明显团聚.该研究结果对于设计可靠、耐久的抗反极膜电极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