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急诊创伤

急诊创伤

急诊创伤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419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双足与保健、岭南急诊医学杂志、医药前沿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2008灾害创伤与急救新进展学术交流会等;急诊创伤的相关文献由61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中民、吴燕群、周建玉等。

急诊创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 占比:2.6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0419 占比:97.34%

总计:10704篇

急诊创伤—发文趋势图

急诊创伤

-研究学者

  • 刘中民
  • 吴燕群
  • 周建玉
  • 孙佳
  • 张玲
  • 曹静
  • 杨晓晴
  • 王建堂
  • 王玉梅
  • 蒋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玉姣
    • 摘要: 目的:分析高仿真严重创伤救治演练教学法结合临床理论在急诊创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急诊创伤临床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科室2020年1-12月的36名急诊创伤实习生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应用高仿真严重创伤救治演练教学法结合临床理论进行教学;另选取本科室2019年1-12月的36名急诊创伤实习生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法结合临床理论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对比两组实习生的综合考评得分、岗位胜任能力、职业抱负、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综合考评中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临床思维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岗位胜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职业抱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学习效果中激发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提高、人文关怀改善、沟通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仿真严重创伤救治演练教学法结合临床理论在急诊创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实习生的综合考评得分、岗位胜任能力、职业抱负、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满意度,值得推行。
    • 宋飞; 韩璐; 江刚; 罗勇
    • 摘要: 目的探讨人体组织粘合剂在外科创伤中的临床普及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09月~2020年09月我院急诊外科就诊的225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传统缝合组(n=126,失访=17)与组织粘合剂组(n=137,失访=21),比较两组之间的手术时间、伤口愈合等级、术后疤痕、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组织粘合剂组手术时长≤5min 49例,>5min 67例;缝合组手术时长≤5min 28例,>5min 81例)、术后瘢痕(传统缝合组瘢痕明显的有28例,而组织粘合剂组仅有5例)、患者满意度(对愈合结果满意的组织粘合剂组有113人,而传统缝合组仅有76人)均优于传统缝合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外科创伤的应用中,人体组织粘合剂和传统缝合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减少术后疤痕、患者满意度和接受度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 陶栎竹; 孙旭; 杨淑德; 佟爽
    • 摘要: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300例,按照缝合方式将其分为美容缝合组和外科缝合组,每组150例。对比2组患者的术后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经过术后6个月的随访,美容缝合组的术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美容缝合技术在颌面部急诊创伤中可以保障创口愈合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彭小玲; 张昕; 章芩
    • 摘要: 目的:探讨分级复温策略在创伤凝血病(TI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96例急性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复温措施,观察组(48例)采用分级复温策略。观察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凝血指标,评估预后情况。结果:两组达急诊科时体温、平均动脉压(MAP)相近(P>0.05),观察组入急诊室0.5.h、1.h时,体温、MAP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入急诊室1.h的APTT、PT和TT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短,Fib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分级复温策略能维持TIC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改善凝血指标及患者预后。
    • 赵文超
    • 摘要: 目的探讨CRAMS评分联合分级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9月接收的95例急诊创伤患者,将2018年10月—2019年9月入院的47例急诊患者归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另将2019年10月—2020年9月入院的48例急诊创伤患者归为观察组,给予CRAMS评分联合分级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CRAMS评分联合分级护理后,观察组的伤情评估正确率、急救成功率及急诊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7.92%、93.75%、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7%、76.60%、74.47%,P<0.05。结论对急诊创伤患者给予CRAMS评分联合分级护理,能够有效提高伤情评估正确率与急救成功率,从而提升急诊护理满意率。
    • 简钢仁; 郑若菲; 王圣芳; 林丽娟; 苏丽丽
    • 摘要: 目的探讨CRAMS评分在急诊创伤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观察组则在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基础上结合应用CRAMS评分.比较两组预检分诊评估时间、候诊时间、分诊准确率.结果观察组预检分诊评估时间、诊治等待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分诊准确率为100%、90.90%、87.50%、91.6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50.00%、54.54%、57.14%,且两组在Ⅰ级(急危患者)、Ⅱ级(急重患者)分诊准确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CRAMS评分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预检分诊中,能有效缩短患者的预检分诊评估时间和患者候诊时间,提高分诊正确率,让急诊创伤患者得到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治,为急诊创伤患者合理的分级分流提供科学依据.
    • 梁娜娜; 赵秦; 张清; 张敏; 范乔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创伤评估为基础的分级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急诊科于2021年1~6月期间诊治的140例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实施基于创伤评估为基础的分级护理前的7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后的7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的护理专业能力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创伤程度的评估正确率,以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率。结果 实施后,护士的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分别为(93.07±6.78)分、(92.86±6.21)分,均较实施前的(86.42±5.30)分、(87.03±5.42)分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轻、中、重伤的创伤评估正确率分别为85.00%、85.71%、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63%、60.00%、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满意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创伤评估为基础的分级护理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不仅有效提高了创伤评估正确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还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 宋南南
    • 摘要: 目的:急诊创伤中采用无缝隙(No-Gap)急救护理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由本院治疗的40例急诊创伤患者,分为A组(普通急救护理)与B组(No-Gap急救护理),每组各20例急诊创伤患者,研究指标为救治情况、护理时效、满意程度。结果:研究期间,B组急诊创伤患者护理时效优于A组急诊创伤患者,P<0.05;研究期间,B组急诊创伤患者救治情况高于A组急诊创伤患者,P<0.05;研究护理结束后,B组急诊创伤患者满意程度高于B组急诊创伤患者,P<0.05。结论:急诊创伤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在护理期间需要护理人员采用No-Gap急救护理模式开展护理提高救治效果,争取黄金抢救时间,让急诊创伤患者更加满意临床护理工作。
    • 徐胜利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我院于2019年9月成立急诊创伤中心,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创伤急救模式;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患者84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急诊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完成检查所耗时间、确诊所耗时间及转运至手术室或病区的所耗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急诊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后,完成检查所耗时间、确诊所耗时间及转运至手术室或病区的所耗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急诊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有效缩短急诊创伤患者完成检查、确诊并安全转运至相应临床科室所耗时间,为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赢得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的疾病结局,提高急救成功率及急诊护理质量.
    • 顾微
    • 摘要: 低体温是严重创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是其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1]。创伤后患者低体温的出现和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在临床上被视为创伤患者的“致死三联征”,导致该类患者病死率的增加[2]。低体温影响凝血因子活性,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继发的肝脏代谢降低也引起肝脏来源的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功能降低,增加创伤患者的感染率,导致患者预后不良[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