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专利文献36691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党史纵横、四川统一战线、北方论丛等;
《万国公报》的相关文献由18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代春、孙邦华、李海红等。
《万国公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691篇
占比:99.42%
总计:36906篇
《万国公报》
-研究学者
- 杨代春
- 孙邦华
- 李海红
- 邓绍根
- 雷晓彤
- 余华林
- 刘阳
- 周伟驰
- 周辉湘
- 宝成关
- 张桂兰
- 易惠莉
- 曹琳
- 朱维铮
- 李建文
- 李明山
- 王业兴
- 王林
- 王民
- 王海鹏
- 程丽红
- 谢放
- 赵建辉
- 闾小波
- 高如民
- 丁证霖
- 东方枚
- 严瑛瑛
- 习兰
- 于建胜
- 于洪全
- 任艾青
- 余亚莉
- 冯永之
- 冯荣
- 刘伟
- 刘光磊
- 刘兴豪
- 刘坤
- 刘小清
- 刘小燕
- 刘建明
- 刘晓多
- 刘桂玲
- 刘芳
- 刘莉
- 劳云展
- 卢明玉
- 卢福毅
- 史革新
-
-
杨波
-
-
摘要:
《万国公报》一直将域外游记作为贯彻办刊宗旨的重要文类。域外游记是一种融合游记与政论特质的复合文体,契合教士以报刊传教的文化策略,也符合晚清“开眼看世界”的时代风尚。《万国公报》刊发的新闻事件和海外见闻,与游记文本构成意义丰赡的互文网络,隐喻动荡不安的现实世界。林乐知《环游地球略述》开创了译述结合、图文并茂的写作范式。《万国公报》不顾朝廷禁令,转载推介郭嵩焘的《使西纪程》,使其逆势流传,成为标志性的舆论事件。《万国公报》是刊载域外游记最多、时间跨度最长、也最系统的近代报刊,对域外游记的兴起与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
-
-
蒋建国;
朱慧
-
-
摘要:
《万国公报》在清末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从内容供给的角度看,它在引介西学、引发社会变革方面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对读者的影响也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层面。《万国公报》强调在社会精英阶层中的传播与阅读,其读者阅读本身具有丰富的政治、学术与文化内涵。分析读者的阅读感知及其关联性,可以进一步探讨其消费地理、阅读空间与知识谱系,以及与清末社会思潮之间的密切关联。
-
-
-
王慧斌
-
-
摘要:
根据现有材料,培根《新工具》文本在中国的传播始于传教士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及其中国合作者沈毓桂的工作,具体包括连载于1876-1877年《益智新录》的《格致新理》、分别连载于1877年《格致汇编》和1878年《万国公报》的《格致新法》、1888年出版并于1897年重印的《格致新机》。“理”、“法”、“机”三种形态的前后交替并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借此可以看到译者与读者对《新工具》形象共同的影响。
-
-
袁洪亮;
马玉梅
-
-
摘要:
“人民”概念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基本概念。毛泽东作为我党的缔造者之一,其“人民”概念的内涵变迁,更具有典范意义。毛泽东学生时代对“国民”“人民”概念的应用毛泽东从1902年起至1910年夏,先后在韶山南岸、关公桥、桥头湾、东茅塘等私塾断断续续习读传统经书,1910年下半年考人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后方才接触到宣传新思想的《万国公报》《格致汇编》《时务报》《新民丛报》等书刊。
-
-
郭建宁1
-
-
摘要: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历程,如何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如何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传播看,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第121期的文章中最早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梁启超在1902年10月16日《新民丛报》第18号上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朱执信在1905年11月出版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
-
-
高中华;
胡益安
-
-
摘要:
1848年,年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划时代的著作——《共产党宣言》。1899年,一个外国传教士在上海的《万国公报》上,首次提到了马克思和他的学说。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这个名字。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梁启超和革命派的朱执信,都对马克思的学说做过零星的介绍。
-
-
周伟驰
-
-
摘要:
政教分离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晚清的王炳耀(煜初)可能是中国近代最早明确提出政教分离原则的第一人,其在戊戌变法期间即已明确提出宗教自由、政教分离等思想,其发表时间亦早于梁启超等人。本文介绍了王炳耀及其家世的基本情况,其关于政教分离、儒教与政府关系及宗教自由的思想,王炳耀与其同时代及稍后的思想家相比,在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构想上具有先驱者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