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心脏黏液瘤(CM)多模态成像特点及其多模态诊断模式.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在阜外医院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初诊为CM的178例患者,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CM组和非CM组,根据超声心动图特点将CM组划分为典型CM组和非典型CM组.分析归纳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特点,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178例初诊为CM的患者中有16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89.9%),病理证实CM患者150例,10例为非CM患者:低度恶性纤维黏液肉瘤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血管肉瘤1例,血管瘤2例,脂肪瘤2例,血栓3例.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MSCT、CMR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3.8%、96.3%、100%.典型CM组合并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的比例低于非典型CM组(25.4%vs 53.1%;2.5%vs 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78、9.027,P均=0.003);典型CM组左心房前后径、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显著大于非典型CM组[(39.21±6.34)mm vs(35.92±5.72)mm;(1.59±1.67)m/s vs(0.90±0.25)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7、2.040,P=0.020、0.043);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成像显示,非典型CM组平均长径显著小于典型CM组[(34.81±17.43)mm vs(45.99±16.73)mm],瘤蒂或基底宽度显著大于典型CM组[(13.02±7.28)mm vs(9.97±4.7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4、-2.506,P=0.001、0.014),非典型CM的分布、附着部位、形态、活动度、瘤蒂存在情况以及房室瓣口梗阻情况与典型CM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MR成像显示非典型CM T1、T2加权像信号强度与典型CM类似(P均>0.05).非CM占位平均长径小于典型CM,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短径与典型CM类似,瘤蒂或基底的宽度显著大于典型CM[(13.35±6.80)mm vs(9.97±4.7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6,P=0.046);非CM占位分布情况、附着情况、形态、瘤蒂存在情况及活动度与典型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CM占位T1加权像以等信号和高信号为主,T2加权像以高信号为主,1/2患者存在早期灌注、延迟强化,与典型CM的CMR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基于CM多模态成像特点,心脏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应综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可疑CM的典型性,对考虑为非典型CM的心脏占位进一步行心脏CT和CMR检查评估占位良恶性及组织类型,有效提高CM诊断效能,降低误诊率,有助于做好术前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