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气溶胶
微生物气溶胶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301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环境污染及其防治、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362740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绿色科技、兽医导刊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全国静电学术年会等;微生物气溶胶的相关文献由796位作者贡献,包括柴同杰、刘建伟、李劲松等。
微生物气溶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2740篇
占比:99.96%
总计:362895篇
微生物气溶胶
-研究学者
- 柴同杰
- 刘建伟
- 李劲松
- 李娜
- 胡凌飞
- 刘志坚
- 段会勇
- 于玺华
- 刘俊新
- 刘滨疆
- 杨文慧
- 殷喆
- 郭振东
- 陈锷
- 刘静波
- 张柯
- 曹国庆
- 李琳
- 赵云玲
- 车凤翔
- 韩云平
- 马文林
- 万东
- 何春雷
- 刘林娜
- 吕蒙
- 吴妮尔
- 周冬生
- 夏雪峰
- 孙岩松
- 张宁
- 张益昭
- 杨慧盈
- 梁晓军
- 温占波
- 王晓妍
- 王鹏
- 褚可成
- 许淑青
- 赵晓冬
- 赵月峨
- 邱业峰
- 郭舒毓
- 高波
- 任小孟
- 刘凡
- 刘文波
- 刘辉
- 夏宇翔
- 娄玉杰
-
-
-
顾敏燕
-
-
摘要:
城市污水中含有各种致病微生物,城市排水系统作为污水输送和处理的基础设施,系统中微生物气溶胶的检测监测和健康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排水系统微生物气溶胶检测步骤和方法(采样点选择-富集技术-检测和监测技术)、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和控制策略,能够为城市排水系统微生物气溶胶的检测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参考。
-
-
-
康心悦;
刘建伟
-
-
摘要:
为全面理解城市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气溶胶的逸散特性,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进展。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涉及机械推流和曝气搅拌的处理设施包括格栅间、沉砂池、曝气池和污泥脱水车间等是微生物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微生物气溶胶的粒径主要分布在小于4.7μm的可吸入范围内。不同污水处理设施处微生物气溶胶的种群结构存在差异,Acinetobacter、Enterobacter、Arcobacter、Pseudomonas和Escherichia coli是污水处理设施微生物气溶胶中常见的潜在致病菌菌属,能够通过黏膜、损伤的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机体,威胁人体健康。城市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气溶胶的逸散特性受污水处理工艺类型、曝气类型和速率、进水水质、温度和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太阳辐射以及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
逯书安
-
-
摘要:
随着工业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微生物气溶胶作为环境问题的重点之一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微生物气溶胶(Microbial aerosol)指的是一种胶体体系,由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构成,胶体粒子大小不等,最小可低至0.01μm,最大可达到100μm,常见微生物气溶胶粒子大小处于0.1μm~30μm之间。虽然微生物气溶胶体积十分微小,且所占气溶胶比例较低,但其往往能够造成重大污染,因此越来越受到专家科研人员的关注。气溶胶中的微生物具有两面性,合理利用能够为人类带来收益,忽视则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了解微生物气溶胶特点、组成、结构等逐渐成为专家研究热点,建立合理的采样方法、科学的检测技术以及有效的监测手段对微生物气溶胶污染防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切断疾病传播的前提条件。
-
-
李强
-
-
摘要:
如果没有分析微生物气溶胶的传播机理,导致空调系统的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研究结果不准确,对此,提出空调系统送风方式影响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实测研究方法,根据分析结果构建房间物理模型,在房间物理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受空调系统送风方式、送风量和污染源散发质量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顶送侧回的空调系统送风方式,增加空调系统送风速度在一定风速范围内可以降低污染物在室内的质量浓度,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率.
-
-
孙霞;
夏宇翔;
张笑迎;
陶瑞东;
梅运军
-
-
摘要:
为掌握校园内微生物分布特征,对武汉某高校校园内的空气微生物气溶胶进行了采样监测,监测地点包括自习室、藏书库、绿地、篮球场、宿舍洗衣房及食堂6个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结果表明:自习室(10:00、12:00)、藏书库和校园绿地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分别为1538.28±94.11 CFU/m^(3)、1464.08±39.40 CFU/m^(3)、1215.55±101.9 CFU/m^(3)和1771.94±310.30 CFU/m^(3),属轻度污染;自习室(8:00)、宿舍洗衣房(8:00)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分别约为1418.13±310.24 CFU/m^(3)、1955.24±176.48 CFU/m^(3),属微污染;宿舍洗衣房(21:00)、篮球场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为1299.18±516.00 CFU/m^(3)、772.97±147.56 CFU/m^(3),属较清洁;食堂(9:30、15:00)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为527.68±59.27 CFU/m^(3)、746.76±293.29 CFU/m^(3),属清洁。微生物气溶胶粒径统计分布表明,各典型场所微生物气溶胶主要分布在第3~5层级,即总体微生物粒径在1.1~4.7μm之间,但各场地细菌与真菌气溶胶分布有一定差异;细菌气溶胶在各层级都有明显的分布,不同场地间的分布有细微差异;真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基本相似,主要集中在第3~5层级,即真菌气溶胶粒径主要分布在1.1~4.7μm间。调查结果为分析校园内微生物气溶胶的分布特征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
-
孙霞;
夏宇翔;
张笑迎;
陶瑞东;
梅运军
-
-
摘要:
为掌握校园内微生物分布特征,对武汉某高校校园内的空气微生物气溶胶进行了采样监测,监测地点包括自习室、藏书库、绿地、篮球场、宿舍洗衣房及食堂6个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结果表明:自习室(10:00、12:00)、藏书库和校园绿地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分别为1 538.28±94.11 CFU/m3、1 464.08±39.40 CFU/m3、1 215.55±101.9 CFU/m3和 1 771.94±310.30 CFU/m3,属轻度污染;自习室(8:00)、宿舍洗衣房(8:00)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分别约为 1 418.13±310.24 CFU/m3、1 955.24±176.48 CFU/m3,属微污染;宿舍洗衣房(21:00)、篮球场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为1 299.18±516.00 CFU/m3、772.97±147.56 CFU/m3,属较清洁;食堂(9:30、15:00)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为527.68±59.27 CFU/m3、746.76±293.29 CFU/m3,属清洁.微生物气溶胶粒径统计分布表明,各典型场所微生物气溶胶主要分布在第3~5层级,即总体微生物粒径在1.1~4.7 μm之间,但各场地细菌与真菌气溶胶分布有一定差异;细菌气溶胶在各层级都有明显的分布,不同场地间的分布有细微差异;真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基本相似,主要集中在第3~5层级,即真菌气溶胶粒径主要分布在1.1~4.7 μm间.调查结果为分析校园内微生物气溶胶的分布特征提供了 一定的数据支撑.
-
-
王怀禹;
吕远蓉;
师红萍
-
-
摘要:
养猪场中猪舍空气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颗粒物、有害气体和微生物气溶胶,其中微生物气溶胶中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严重威胁着猪场猪群的健康和生产.猪舍空气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制约了现代养猪业健康发展,而且对养殖人员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本研究在南充地区选取一所集约化猪场为采样地,于2020年10月份使用Andersen-6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对该猪场内选择满载率90%以上的保育舍、育肥舍、妊娠舍内细菌气溶胶进行实时监测及样本采集,并对采集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南充地区集约化养猪业的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控提供重要试验依据,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
-
郑雅雯;
谢慧;
梁薇
-
-
摘要:
一些病毒、细菌能以气溶胶形式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广范围传播,是部分传染病的病原体,有可能造成疫情的暴发或失控,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空气消毒净化技术必不可少.总结了空气净化技术分类与原理、专业净化设备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比较了各种技术的有效性与稳定性,为今后空气净化手段的选择提供参考.
-
-
勾长龙;
祁兴磊;
刘淑霞;
周海柱;
娄玉杰;
高云航
-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七届技术交流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畜禽舍内微生物气溶胶与动物和从业人员的健康密切相关.气溶胶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病毒、真菌等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其可以通过空气将致病因子传出舍内并在外界环境中快速、广泛地传播,对人类和其他动物健康造成危害.作为疾病传播的一个重要源头,微生物气溶胶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在关注微生物气溶胶危害的同时,空气中抗生素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存在更应该被引起重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大量且不正当的使用,导致养殖场及周边环境中大量抗生素耐药菌以及耐药基因的出现.尤其是暴露在气溶胶中的耐药菌和耐药基因可能导致气溶胶对动物及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性增强.为了确保畜禽养殖业的健康迅速发展,减少养殖场及周边环境污染,降低病原气溶胶对健康的影响,掌握畜禽养殖舍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进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针对微生物气溶胶的种类及来源、污染现状及危害、采样及检测方法、气溶胶中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污染情况等作一综述,以期为更全面的研究畜禽养殖业微生物气溶胶、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提供参考。
-
-
张喜庆;
郝建刚;
徐博;
周海柱;
娄玉杰;
高云航
-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七届技术交流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畜禽养殖舍内空气中大量微生物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相结合形成胶体分散体系,也就是微生物气溶胶,其不仅影响着动物和从业人员的健康,而且还与动物福利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模式逐渐趋于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同时养殖场带来的环境污染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微生物气溶胶,其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和扩散,引发人类、动物急性和慢性疾病,如过敏、猪瘟、口蹄疫等.高浓度的微生物气溶胶也可导致养殖人员患哮喘病.本实验对12个养殖场的空气环境质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动物舍内气载微生物的浓度存在差异性,气载细菌及真菌最高浓度均在鸡舍中被检测到,不同畜禽舍内细菌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规律相同,但其在各级所占比例上有一定的差异性。真菌气溶胶的分布规律在不同畜禽舍内存在着差异性,且在同种动物舍内粒径分布呈现不规则分布。本研究结果将为评价生物气溶胶对人类的危害提供理论数据,同时也为畜禽养殖场疾病防控和环境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
-
XIAO Dong-tian;
肖栋天
- 《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针对国内外通风空调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污染,介绍了通风空调环境中微生物的来源、传播途径、危害特性、生物特性、微生物气溶胶的受力特性、生物颗粒悬浮模型.并提出一种免疫空调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通风空调系统形式选择、微生物监测和检测、微生物控制与消除、应急处理和事后评价.最后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健康室内环境的构建和提高建筑内部环境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
-
-
王蕾
- 《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实验室微生物气溶胶的发生,降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暴露于微生物气溶胶的风险,进一步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实验室安全事件的发生.rn 方法:通过分析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气溶胶存在及感染发生的原因、感染特点以及有效的微生物气溶胶消毒方式,指出实验人员暴露于病原微生物气溶胶环境是反映在生物安全管理上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rn 结果: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的很多过程都能够产生微生物气溶胶,二氧化氯是目前针对其较为有效的消毒方式;微生物气溶胶存在安全隐患,并能造成实验室感染;其发生与实验室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不足等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必须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管理对策来进行预防和控制.rn 结论:实验室微生物气溶胶轻则危及工作人员身体健康,重则引发实验室感染和社会感染,造成严重的生物安全事件.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生物安全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杜绝一切实验操作、制度和管理上的疏忽和漏洞,确保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
-
-
Yuzhen Xu;
徐羽贞;
Chao Zheng;
郑超;
Huang yifan;
黄逸凡;
Zhen Liu;
刘振;
Keping Yan;
闫克平
- 《中国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全国静电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实验通过在线气溶胶分析装置ELPI研究了微生物气溶胶的带电荷情况,线筒式正负电晕放电对大肠杆菌气溶胶带电荷情况的影响及去除作用.实验通过TK-3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利用ELPI测得大肠杆菌气溶胶空气动力学直径为0.8μm.在温度为13°C,湿度为58%的实验环境中,不加电场时测得单个大肠杆菌气溶胶携带约9个正电荷.随着外界所加的电场的改变,大肠杆菌微粒所带的电荷数也随之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在负电晕条件下,单个大肠杆菌气溶胶最高可带26个负电荷,正电晕条件下,最高可带14个正电荷.负电晕对微生物的收集要比正电晕高,负电晕最高可达到97%的收集率,正电晕最高可达到82%.
-
-
-
-
-
柴同杰;
段会勇;
高丽丽
- 《全国病原细菌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为了观察和评估养殖环境耐药细菌气溶胶的形成与扩散,采用Andersen-6级空气样品收集器在养鸡场鸡舍环境舍内、外(到下风方向800 m)收集空气样品;与此同时,采集鸡只粪便样品.对样品分离的大肠杆菌(E.coli)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各个地点分离的E. coli对利福平和青霉素完全耐药,但他们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敏感;有不同数量的菌株对氟哌酸、链霉素、头孢哌酮、氯霉素、复合磺胺和四环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采用多重PCR方法,分别对从鸡、猪、牛舍(共21个)及其环境中分离到的480株大肠杆菌,进行了5种毒素基因即STα,STb,LTα,Stx1和Stx2/Stx2e的检测.结果表明,分离株都携带有一定数量的毒素基因,很多携带2种或2种以上.通过对11个动物舍(鸡、猪、牛、兔)空气和粪便样品分离的426株肠球菌对四环素类(TetM)、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及万古霉素VanA和VanB主要耐药基因的检测表明,14.55%的细菌对β-内酰胺酶耐药;分离株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共检测出31株肠球菌携带vαnA和vαnB耐药基因;绝大多数肠球菌携带氨基糖苷修饰酶(AME)基因的一种或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