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0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术交流会
2010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术交流会

2010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湖南衡阳
  • 出版时间: 2010-11-12

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

会议文集:2010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许许多多悲剧性大事件,有饥荒、战争、地震、火山爆发、洪水肆虐等等.然而,在种种悲剧中,没有哪一种能像瘟疫给人类社会造成那样惨重的后果!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如疟疾、天花、黄热病等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14~16世纪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淋巴腺鼠疫),至少导致当时的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仅天花就杀死了3亿多人,这个惊人的数字相当于该世纪发生的所有战争死亡人数的3倍以上.而近代出现的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性肝炎、SARS、禽流感、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等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对社会稳定、经济、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交通运输的快速化、自然环境破坏日趋加重等因素,人类必将继续面对变幻莫测传染性疾病所带来对的威胁与挑战. 本报告就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些传染病进行回顾,并对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现状进行剖析,对传染病的发展及应对加以展望,希望能以史为鉴,提高人们对传染病对认识。
  • 摘要:肺炎嗜衣原体(Chlamydophila pneumoniae,C.pneumoniae,Cpn)及鹦鹉热嗜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C.psittaci,Cps)是严格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的人兽共患的原核微生物,主要引起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感染,并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为了优化Cpn、Cps临床株的分离培养的关键技术及敏感细胞;建立Cpn及Cps呼吸道感染的动物模型.本研究从患者呼吸道及禽鸟肝组织采集标本,抽提总DNA,PCR法体外扩增种Cpn、Cps ompA基因,经进一步酶切、测序初步鉴定Cpn、Cps阳性标本;同时将阳性标本接种到Hep-2和Vero细胞中培养,通过多次亚培养与传代,感染的单层细胞用甲醇固定,Giemsa和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衣原体包涵体;将临床株扩大培养后,用2×104、2× 105、2×106IFU三个剂量鼻内接种小鼠,分别于感染后5d和10d处死小鼠,显微镜观察受染小鼠各脏器病理变化.结果显示:采用PCR技术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到Cpn阳性标本15例,禽鸟标本中检测到cps阳性标本6例;并成功地在Hep-2及、vero细胞中培养出2株CPn及3株Cps床分离株;发现Hep-2及、Vero细胞内的Cpn. Cps包涵体数目较多,结构致密,连续传代中更稳定,对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宿主细胞溶解耐受性较强,更适合用于Cpn, Cps.的分离培养及体外研究。
  • 摘要:所谓溯源技术主要是包括那些通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分型技术,这些技术按照法医学要求操作与分析,就构成了微生物法医学的溯源技术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物法医学的表型分析、核酸指纹图分析和脂肪酸分析以及蛋白质分析,并重点指出了以蛋白质为靶分子鉴定细菌的研究结果。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兽共患病的传染范围广且人兽共患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占很大比重,并说明了如果人兽共患病暴发后能够快速确认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将有效地控制疾病的扩散,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重点分析了在疾病监测方面提出了有效地控制人兽共患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方法。
  • 摘要: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metii)为专性细胞内寄生菌,为重要人畜共患病原体,其所致疾病称为Q热.为了探讨贝氏柯克斯体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机制,本研究将贝氏柯克斯体全茵抗原(Ⅰ相、Ⅱ相抗原)与重组蛋白抗原(Coml,SecB和EnhA)在体外刺激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并分析其对BALB/c小鼠的保护性作用。
  • 摘要:人无形体病(HGA)及埃立克体病(HME)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发蜱源立克次体病,前者由人嗜吞噬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引起,而后者由人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引起.本文介绍了人无形体病(HGA)及埃立克体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在我国的传染状况,重点分析了该病的病理诊断机制,以加强该病的主动监测及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 摘要:本文对1980年至2008年,分别在江苏、河南、宁夏等11个省市分离自腹泻病人,猪、犬、牛、鼠等13种宿主动物、生熟食品、媒介昆虫及环境中分离的1295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了流行病学分布,生化代谢、毒力基因、PFGE分型特征等分析,了解掌握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特征.并分析了在徐州、宁夏等地分离菌株的分布特征的专项研究。
  • 摘要:Mycoplasma pneumoniae is one of the common pathogens of atypical pneumoniae, it is usually sensitive to macrolides.However, in recent years, resistance to the macrolides has occurred in M.pneumoniae, which appears to b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 rise in macrolides resistance in M.pneumoniae poses a major challenge toM.pneumoniae pandemic preparedness.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macrolides resistance is caused by the mutations on domain V of 23S rRNA gene of M.pneumoniae in previous studies.So development of rapid, sensitive resistance monitoring methods becomes time-critical and relevant globally.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faster and least expensive method, using PCR-base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analysis to detect macrolides resistant mutations from throat swabs.
  • 摘要: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ovel detection method for Escherichia coli O 157∶H7 using a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QCM) immunosensor based on beacon immunomagnetic nanoparticles (BIMPs), streptavidin-gold, and a growth solution.The magnetic nanoparticles were loaded with polyclonal anti-E.coli O157∶H7 antibody (target antibody, T-Ab) and biotin-IgG (beacon antibody, B-Ab) at an optimized ratio of 1∶60 (T-Ab/B-Ab).First, using the BIMPs, the target bacteria in a sample were captured and separated.Second, multi-fold streptavidin-gold was conjugated to the BIMPs based on the biotim-avidin system.Third, the gold particles on the BIMPs were enlarged in growth solution and collected using a magnetic plate.aur}us andanti-E.coli 0157:H7complexes containing target bacteria, BIMPs, and enlarged gold particlesTbewereimmobilized on the gold electrodes, result吨in changes in the~and frequency ofthe immunosensors. BIIVIP-conjugated enlarged gold particles were used as "mass enhancers" to amplify the frequency change. The frequency shift was correlated withth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 摘要:鼠疫耶尔森氏菌(Yeminia pestis)就是引起淋巴腺鼠疫与肺鼠疫(Plague)的病源微生物,在中世际造成了约两亿人的死亡.因而,研发出新一代预防和治疗致病菌导致的感染病的方案已迫在眉睫.本文研究已确定了一些鼠疫耶尔森氏菌与宿主免疫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传第(( signal transduction)与及信息通道(pathways ),为通过阻断病源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受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控制疾病的感染与传播奠定了基础。又进一步确定鼠疫耶尔森氏菌与宿主免疫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到至的宿主先天免疫反应(host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这样,可应用此特种免疫反应来开新一代的疫苗以及治疗方法。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病源细菌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建立一个新的疫苗研发平台,使其能广泛应用于预防或治疗该病源细菌微生物引起感染。而且,这种研究思路必将影响到各种感染疾病的研究,开创感染疾病研究、预防和治疗的新领域。
  • 摘要:鼠疫(Plague)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原本发生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啮齿类动物之间,通过寄生于啮齿类动物体表的蚤类传播.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新发疫源地性质和流行规律,对所分离鼠疫菌及相邻疫源地鼠疫菌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全世界不同来源鼠疫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获得了已测序各株鼠疫菌编码序列(CDS)的两两比较结果,并确定了CDS之间一一对应的同源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玉龙及相邻疫源地鼠疫菌间的CDS. SNP和基因组重排的比较,显示玉龙菌株D106004与西藏菌株2176003CDS的同源性最高,重排片段最少,亲缘关系最相近。
  • 摘要:2型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uis2)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体,其具体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基因与05ZYH33强致病性的关系,本实验室构建了sao基因敲除突变株.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suis2 05ZYH33sao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设计合成引物,PCR分别扩增目的基因sao的上下游序列(均约1000 bp) LA和RA,同时从大肠杆菌—猪链球菌穿梭质粒pSET2中扩增spc抗性基因.利用扩增出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ASY-T1-spc. pEASY-T1-simple-LA以及pEASY-T1-simple-RA。接着通过双酶切将LA.RA片段连到pEASY-T1-spc质粒上,将重组质粒重新命名为pEASY-T1-sao。将成功构建的pEASY-T1-sao电转化入05ZYH33感受态中。分别利用PCR, TR-PCR, Western blot三种方法对疑似突变株在基因、转录、蛋白水平上进行鉴定,证实获得的阳性转化子即为05ZYH33△sao。通过细菌感染BABL/c小鼠模型对野生株和突变株进行毒力比较.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的毒力未发生明显改变。为了进一步验证其毒力是否改变,进行了菌株对Hep-2细胞的毒性实验,结果也表明sao基因敲除后并没使05ZYH33的毒性发生明显改变。由此可见sao基因并不是05ZYH33强致病性的主要因素。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曼氏裂头蚴在人体胸壁、支气管、颈部和腰部皮下寄生情况,并对曼氏裂头蚴在人体胸壁、支气管、颈部和腰部皮下寄生的病例进行分析,分别介绍了各类病例的临床症状、病理诊断情况,并得出结论,目前还遇到有一些一直未能做出明确诊断的寄生虫感染病例。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尚缺乏可靠的鉴定手段和标记,特别是对活检组织中病原小而不典型或查不到病原的病理组织以及感染早期和感染史不明的条件下更加难以确诊。
  • 摘要: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并纯化结核分枝杆菌MPT83蛋白,建立间接ELISA方法并用于牛结核病临床检测,评价其应用潜能.PCR扩增mpt83基因,分别构建pMD18-mpt83和pET-mpt83重组质粒,经鉴定正确,后者转化BL21(DE3)诱导表达并纯化,鉴定产物特性;建立间接ELISA方法,检测临床采集的奶牛血样,与牛γ-干扰素试验结果比较,评价其用于牛结核病血清学检测的能力.SDS-PAGE分析表明,IPTG诱导后在约30 kDa处出现新条带,与目的蛋白理论分子量相符,诱导5h后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26.1%,纯化产物纯度达98%.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融合蛋白能与兔抗H37Rv多抗血清及自然感染牛结核阳性血清特异性反应,表现出良好免疫反应性.初步建立了ELISA方法,检测临床样品2 14份,与γ-干扰素试验结果符合率分别为25.2%(阳性)和97.8%(阴性).MPT83蛋白在大肠杆菌系统中高效可溶性表达,获得免疫反应性良好的纯化产物,并成功建立其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牛结核病血清学临床检测研.
  • 摘要: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人渔共患、可引起人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在牡蛎(Concha Ostreae)等滤食性贝类中含量很高.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茵毒素调控基因(the toxin regulations,toxR)作为靶标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建立了牡蛎中副溶血弧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只有副溶血弧菌产生荧光信号,其他16株非副溶血弧菌未产生荧光信号,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好.以含toxR基因的质粒为模板,建立了质粒拷贝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分别采用含toxR基因质粒、纯培养的副溶血弧菌和添加副溶血弧菌的牡蛎模拟样品进行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其灵敏度分别为15copies、18cfu/mL和180cfu/mL.同一个样品的30次重复性试验表明试验内及试验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95%和1.5%,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水温高时,副溶血弧菌含量高。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副溶血弧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耗时短,可用于牡虾等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定量检测,对海水养殖中副溶血弧菌污染普查及其含量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细胞内最强的一种抗氧化剂,且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登革病毒是黄病毒属的单正股RNA病毒,是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DHF/DSS)的病原体。rn 本次研究的目的:研究登革2型病毒(DV2)感染HepG2细胞后病毒增殖与细胞内外GSH水平之间的关系.rn 研究方法:分别检测细胞感染DV2后细胞内外GSH总量以及添加外源性GSH和BSO对DV2感染的影响.此外,测定DV2感染后细胞NF-κB表达及其下游细胞因子的变化.表达及其下游细胞因子的变化。rn 研究的结果为:DV2感染后HepG2细胞内活性氧(ROS)增加,以24h最为明显;细胞内GSH水平降低,以30min,2h及24h下降最为显著。细胞上清GSH水平在感染后30min降低,其他时相点无明显变化。补充GSH后细胞上清病毒滴度显著减少,而经GSH合成抑制剂BSO处理后细胞上清病毒量显著增加。此外,DV2感染后细胞内GSH水平的降低激活了NF-κB的表达,而补充GSH可显著抑制NF-κB的活性,抑制DV2的增殖。检测NF-κB目标基因的表达发现DV2感染后,HepG2细胞上清II;-6和IL-8水平逐渐上升,48h达峰值,72h是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而TNF-a的分泌未见明显变化。rn 结论:DV2感染可引起宿主细胞内GSH水平的变化,同时影响NF-xB的活性,外源性给予GSH可抑制DV2的增殖,因此GSH对登革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摘要:尼帕(Nipah)病是一种高致死性传染病,它是由副黏病毒科亨尼帕病毒属(H enipavirus)的尼帕病毒(Nipahvirus,Ni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NiV的宿主范围广泛并且毒力强,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该病毒的致病机理及传染性进行研究发现,对蝙蝠不致病,对猪有一定的致病性,而对人的致病力很强。猪感染本病的潜伏期大约为7-14d,不同龄猪的症状有所不同,一般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多数症状较轻或不明显,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人感染的潜伏期大约为1-3周,临床症状主要是脑炎,其严重程度可能不同,人感染NiV后病死率达40%-50%,值得注意的是,颈部和腹部痉挛为本病的特征性症状,这对诊断其他病毒性脑炎有鉴别意义。尼帕病最重要、最基本的诊断方法是病毒分离,分离的病毒还需做电镜或免疫电镜、特异性抗血清中和试验及RT-PCR试验来进一步鉴定。NiV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治疗均为对症支持治疗,我国尚未有该病的报导,因此,应加强检疫,防止该病传入我国;同时积极研究该病毒,找出预防治疗的策略。
  • 摘要: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和掌握控制地区(赤峰市)布病再流行的相关因素和特征,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2000-2009年全市采取流动、固定和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赤峰市12个旗县区进行布病监测,监测技术方法均采用国家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16885-1997),病例诊断采用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GB15988-1995).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rn 结果:10年人间布病流调102158人,血检36186人份,阳性4371人份,阳性率12.08%.累计新发病例6190例.7年暴发点累计223个,确诊新发病例2578例.4-11月为布病流行高峰月份,疫情波及全市12个旗县区.6年畜间血检牛137952头份,阳性296头份,阳性率0.21%,血检羊65131只份,阳性365只份,阳性率0.56%.2004、2005年分别从牛羊病料中检出布氏菌各1株(共2株).rn 结论:赤峰市的人畜间布病疫情十分严峻。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患病人数在逐年上升。累计已达6190例。布病流行漫延全市,长年患病,涉及不同人群,每年有多点暴发。引起布病再度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认为布病已被控制,放松了防制工作。其次是综合防制工作未落实。呼吁各级政府要把布病防制工作列入重点来抓,并作为一把手业绩考核内容;否则布病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经济建设带来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 摘要:大环内酯类动物抗寄生虫药是兼具抗体内外寄生虫双重作用的抗寄生虫药,对该类药物的了解有助于对其进一步研究和指导临床应用.本文综述了主要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临床药效学及研发展望.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和临床药效学归纳出药物的最适应用对象.伊维菌素缓释剂主要用于猪和奶牛;多拉菌素、爱普诺霉素、塞拉菌素和莫昔克丁分别适用于猪、奶牛、犬猫和马.虽然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对体内外寄生虫均有杀灭作用,但因为不同动物的药动学特征和临床药效不同,其在实际应用时也有主要的杀虫范围.
  • 摘要:研究目的:GFP-HPV16 E5融合蛋白在HeLa细胞内的表达与定位.方法:PCR扩增HPV16 E5基因片段,将其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构建表达载体pEGFP-C1/HPV16 E5;将质粒pEGFP-C1/HPV16 E5和pEGFP-C1分别转染HeLa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HPV16 E5融合蛋白在HeLa细胞内的表达与定位.结果:GFP荧光均匀分布在细胞浆和细胞核;GFP-HPV16 E5融合蛋白组荧光分布在细胞浆.结论:GFP-HPV16 E5融合蛋白能在HeLa细胞内表达且定位于细胞浆.
  • 摘要:以环形泰勒虫兰州株基因组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了suAT1的部分基因,将该基因克隆到pMD-20-T Vector载体,通过对重组质粒进行PCR和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基因的长度为1377bp,编码了459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环形泰勒虫参考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35%,氨基酸同源性为97.13%,说明兰州株环形泰勒虫的suAT1与GenBank上公布的序列同源性很高,进一步说明了suAT1基因存在很强的保守性,这为suAT1基因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 摘要:人曼氏裂头蚴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被误诊或漏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检测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裂头可溶性粗抗原检测病人血清特异性IgG4,探索其诊断价值.将裂头蚴可溶性粗抗原(PSA)点样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以胶体金标记抗人IgG4单抗为检测标记物,采用垂直流渗滤装置创建金标快速检测人血清中裂头蚴特异性IgG4的方法.性IgG4的方法。检测40份裂头勤病病人血清,IgG4阳性检出率为90%(36/40),检测50份健康人血清,1份呈弱阳性,特异性为98%(1/50);检测156人份包虫病、囊虫病、肺吸虫病、华支辜吸虫病、旋毛虫病等其它蠕虫病人血清,仅与囊虫病人血清存在8.7%(4/46)的交叉反应,未发现与包虫病、肺吸虫病、华支辜吸虫病、旋毛虫病、血吸虫病人血清有交叉反应。人血清中裂头勤特异性IgG4检测与工如检测的敏感性相近,却与其它蠕虫病病人血清交叉反应低,具有更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 摘要:微生物气溶胶是某些职场、医院和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起人兽共患病传染和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本团队研究指出,禽流感H9N2亚型病毒能够形成气溶胶并感染家禽。实验在攻毒后第2-3天检测到AIV气溶胶,其浓度在第7天达到高峰:为4800-7200PFU/m3空气。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山东省四个养鸡场鸡舍环境检测,气载H9N2的浓度为6. 29-13. 27X 103 copies/m3空气。利用REP-PCR技术,对鸡舍内外不同测量点和粪便收集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DNA图谱鉴定,确认动物舍微生物气溶胶向舍外环境的传播,检测距离达到400m。研究显示,微生物气溶胶在人兽共患病的流行中,起着媒介作用,是传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养殖环境动物源性的病原微生物包括耐药和携带毒力基因的细菌能够形成气溶胶,借助舍内外气体交换向舍场外环境传播扩散,使附近社区环境受到污染,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公共卫生和居民健康受到威胁。
  • 摘要:研究目的:为了掌握云南省狂犬病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和分子遗传特征,分析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为狂犬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在云南省狂犬病流行区采集狂犬病病人唾液、脑脊液和死者脑组织,在疫区采集病犬或疫点扑杀犬的犬脑组织.脑组织用DFA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唾液、脑脊液和抗原阳性脑组织用RT-PCR法检查狂犬病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标本进行N和M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用相关软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rn 结果:19株均含有完整的N和M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19株云南标本N和M基因核昔酸序列同源性范围分别为88.4%-v100%和88.5%-100,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5.8%-V99.8%和82.5%-99.5%。19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的N和M基因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均属于基因I型狂犬病病毒;核昔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云南狂犬病病毒基本按来源地区的不同显示出较高的亲缘特性;种系发生树分析提示,云南狂犬病病毒与周边省份和邻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狂犬病病毒株具有高度亲缘关系。rn 结论:2007年一2009年云南省流行的狂犬病病毒株除来自周边省份疫源地的病毒株外,极可能还有来自东南亚的病毒株,这些病毒株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可能是造成云南省狂犬病疫情增长迅速的原因之一。云南省存在狂犬病进一步流行和扩散的可能,今后仍需加强滇东北、滇南和边境地区狂犬病防治工作。
  •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并比较分析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澳洲2009年甲流流行中卫生检疫措施与流感流行趋势的关系。通过以上的讨论,得出了在卫生检疫措施、潜伏期、政府卫生部门等方面的结论,以提高口岸对病例的检测能力,保持整个系统的对疾病监测的高水平是卫生检疫的发展方向。
  • 摘要:研究目的:为了探讨DV2与血管内皮细胞(VEC)相互作用的机制,本课题观察登革2型病毒(Dengue virus serotype 2. DV2)感染后及转染DV2各蛋白质粒后,EA.hy926细胞中整合素β3的表达规律及表达量的变化,以初步明确DV2与整合素β3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rn 方法:经噬斑法测定DV2在EA.hy926中的增殖规律,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V2感染后及病毒蛋白质粒转染后整合素份表达量的变化。rn 结果:为DV2可以EA.hy926中增殖,在MOI为1的条件下,最高病毒滴度105PFU/ml出现在感染后5天,以后逐渐下降。感染后整合素β3表达量增高,且随感染时间的延长有渐增趋势;转染E蛋白可诱导整合素β3表达,且E蛋白与整合素β3有明显的共存,而其它病毒蛋白无明显诱导整合素β3表达的作用,且与之无明显共存。rn 结论:DV2感染可诱导EA.hy926细胞整合素阳的表达,而E蛋白可能是DV2与整合素β3相互作用、进而介导病毒进入细胞的重要分子。
  • 摘要:当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突发疫情出现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和明确病原体,可为控制疫情赢得时间。对新病原体的检测、分离和鉴定,是一个国家传染病应急防控能力和水平的标志性体现。从应对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疫情的角度来看,新新病原学的主要内容是发现新病原的策略、技术和手段。通过建立新病原学科,进一步弥合传染病防控、临床救治、基础研究三大系统间的“缝隙”等,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模式,以提高发现新病原、研究新病原、预防和控制新病原的能力、策略和手段。
  • 摘要:从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典型的流行模式可以看出在侵入人类之前,则属于动物流行病学,每一处标注都代表着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不同的生物物种.只有查明了介入流行过程的每一物种的作用及其生存条件,才有可能知道怎样来控制一种特定的疾病.本文以鼠疫预防为例分析了动物流行病学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疾病预测是动物流行病学的主要努力方向。然后介绍了中国预防鼠疫的措施,指出最根本的方法是改变鼠疫的生存状态,并且建议完整的动物流行病体系。
  • 摘要:本文介绍了全球面临结核病流行的严峻的形势,以及中国的结核病发病率和致死亡率名列全球第二,然后说明了现代研究证实作为结核病的元凶一分枝杆菌,其实种类繁多、复杂多样,并且同一种类的分枝杆菌还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多态性。以加强该病防治控制管理。
  • 摘要:本文首先说明了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与密度也就决定了汉坦病毒(HV)疫源地的类型及其流行强度;然后分析了我国是受HV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以及该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地理分布情况,并证实了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实验动物汉坦病毒的引起,说明了该病毒不但受与宿主共进化的遗传影响,也受到宿主地理生态条件变化的影响。
  • 摘要:Recent study showed that a method for gene therapy by using ribozyme(Rz) had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great clinical practical value.However, there was little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literature about its application on schistosomiasi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truct the systems of hammerhead ribozymes targeting to the eggshell protein gene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SjESG)and to test their cleavage activity in vitro and anti-reproduction contribution on Schistosoma japonicum (S.japonicum) in vivo. These findings showed the system ofhammerhead ribozymes against SjESG had contribution to anti-reproduction on S.japonicumin the BABL/c mice infected by cercariaes.
  • 摘要:何谓食源性寄生虫病,传统意义上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所有能够经口随食物(水源)感染的寄生虫病的总称,其中应分为食物寄生性寄生虫病与食物污染性寄生虫病.本文在公共卫生事件、隐性感染人数、中间宿主广泛感染率等方面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并介绍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种类,以及各种病型的流行现状,卫生防控问题和研究进展。
  • 摘要:目的:将γ-干扰素试验与单纯颈部皮试变态反应、比较皮试变态反应进行分析比较,评价这三种方法在牛结核病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rn 方法:在牛结核病检疫过程中,953头奶牛同时进行γ-干扰素试验和单纯颈部皮试变态反应检测,其中的190头奶牛进行了比较变态反应试验.rn 结果:在同步进行y-干扰素试验和单纯颈部皮试变态反应检测的953头奶牛中,两者的阳性符合数为147头,阳性符合率为63.8% (294/461),两者的阴性符合数为639头,阴性符合率为88.4% (1278/1445);在进行比较皮试变态反应的190头奶牛中,V-干扰素试验与比较皮试变态反应的阳性符合数为3头,阳性符合率为75% (6/8),阴性符合数为185头,阴性符合率为99.5% (370/372);常规单纯颈部皮试变态反应与比较皮试变态反应的阳性符合数为4头,阳性符合率为72.7% (8/11),阴性符合数为183头,阴性符合率为99.2% (366/369)rn 结论:单纯颈部皮试变态反应有较高的检出率,但特异性较低;与单纯颈部皮试变态反应相比,比较皮试变态反应有较好的特异性;γ-干扰素试验则保证较高灵敏度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 摘要: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Bt除了含有杀虫的6-内毒素、Vip蛋白及外毒素外,还能产生一种不同大小的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的细菌素.本研究通过7株Bt标准株对53株食源性病原细菌的筛选,获得对20株(8种)食源性病原细菌有抑菌效果的3株Bt标准株.从中挑选Bt HD1和4AJ1,利用动力学和活性检测等生物技术手段,对其有效抗菌物质细菌素产生的动态过程进行监测,部分纯化了细菌素并研究其生化特性.
  • 摘要: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是Q热的病原菌,对人和动物有极强的感染力.本研究通过鸡胚卵黄囊繁殖贝氏柯克斯体新桥株,并通过差速离心和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从鸡胚中纯化贝氏柯克斯体.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将纯化贝氏柯克斯体全菌蛋白进行分离,并将分离蛋白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然后用贝氏柯克斯体实验感染小鼠血清与转移到膜上贝氏柯克斯体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反应,再将蛋白抗原激活树突状细胞分别免疫小鼠。用贝氏柯克斯体毒株攻击免疫小鼠,并采用定量PCR检测攻击后免疫小鼠脾脏贝氏柯克斯体载量,研究发现这些重组蛋白抗原具有不同的保护效能,并鉴定了贝氏柯克斯体保护性抗原,为研制新型Q热分子疫苗奠定了重要理论与物质基础。
  • 摘要:黑龙江立克次体为专性内皮细胞内寄生菌,引起的蜱传斑点热已命名为"远东蜱传斑点热".远东蜱传斑点热在我国及我国周边地区广泛存在,为一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本研究采用黑龙江立克次体的代表株HLJ-054株(分离自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varum)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研究其在内皮细胞内生长规律,初步探讨黑龙江立克次体与宿主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证明,黑龙江立克次体能高效感染人内皮细胞,并能迅速在内皮细胞生长繁殖;该细胞感染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内皮细胞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工作基础。
  •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我国土拉菌的亚种类型及各菌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rn 方法:对于来源于我国北方地区的10株土拉菌,采用两种型特异引物C1C4和RD1进行PCR,根据扩增产物片段长度来判断所属亚种.同时,使用fopA、tu14和16S rRNA引物,进行3种特异基因的PCR,然后测序.这10株土拉菌和网上已公布基因组序列的3株B型土拉菌、1株subsp.novicida,应用ME6A 4软件,进行3种特异基因为基础的系统进化分析.rn 结果:采用两种型特异引物C1C4和RD1,鉴定10株土拉菌均为B型亚种.根据MEGA 4构建的进化树,我国10株土拉菌可以分为2种基因型.410108、410109和410111为B1型,另外7株土拉菌为B2型,而国外的3株B型土拉菌归为B3型.rn 结论:为我国北方地区分离的土拉菌可能以B型为主,对于土拉菌B型亚种的起源,我国土拉菌可能早于欧美国家.3种基因为基础的系统进化分析可作为土拉菌基因分型的一种可靠方法.
  • 摘要:由旋毛虫感染引起的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入主要因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肌幼虫包囊的猪肉或其它动物肉类而感染,严重时可以致人死亡.本研究通过电子克隆的方法从GenBank数据库获得旋毛虫新生幼虫期半肤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8条EST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这些EST来自来自同一基因,具有由666个核昔酸组成的开放阅读框架。推测其编码蛋白TsCystatin由2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蛋白分子量是24.3ku,理论等电点4.44,其第1位到第25位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肤序列,具有3处N糖基化位点。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中a螺旋占21.27%.p折叠占21.27%,转角占57.47%。结构域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一个cystatin样结构域,可能属于cystatin家族2,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其它线虫cystatin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 摘要:本文以男性患者生吃土鳖虫引发脑病的病例进行分析,主要描述了该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诊断,怀疑土鳖虫体内的寄生虫感染所致,于是从当地收集土鳖虫28作解剖,分头,胸、腹及足四大部分组织进行观蔡。结果发现:1)在腹部血腔内有一种线虫,每个土鳖虫均有,最少者2条,最多者达42条,大的虫体(雌虫)长约为0.4mm,宽约为0.1mm,体透明,在不染色的条件下可清晰见到内部器官,其中多数还可见子宫内虫卵,尾尖呈长尾杆型,小的虫体(雄虫)长约为0.26mm,宽约为0.04m,虫体透明可见内部器官,同样具长尾杆;2)在消化道内发现一种纤毛虫,但只有少数土鳖虫体内才有.线虫及原虫,但均未见本线虫形态结构的描述。为验证此患者脑部病变是否为刺线虫所感染,用线虫制备抗原检测了生吃土鳖虫后第30-50天感染期的患者血清中抗体,但结果均为阴性,为此认为:此种线虫侵入人体组织后虽可致病但由于死亡快,不足以诱导人体产生抗体应答,特别是侵入脑部组织的病原则更不容易诱发免疫应答;进一步的诊断还得依赖于用当地土鳖虫直接感染动物或用其体内的线虫直接感染动物获得证据(此实验目前在进行中)。该患者在住院期间经脱水、抗感染和抗线虫治疗而基本康复出院。
  • 摘要:人颚口线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的泰国、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在我国原本属于较少见的寄生虫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较大变化,导致颚口线虫病人数急速增加.本文应用颚口线虫三期幼虫可溶性抗原,ELISA、金标免疫渗滤法检测人血清中特异性IgG、IgG4,以辅助临床诊断.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间,本研究室共接收23例颚口线虫病疑似病人咨询,其中1人获病原学确诊,其余22例综合其临床表现、饮食史及实验室检测诊断为颚口线虫病.9696 (48/50)和1006 (50/50 )。随访10例经阿苯达哇和/或伊维菌素抗虫治疗病人,治疗后3-6个月,临床症状均已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到正常,与治疗前相比,抗体水平明显下降。生食鳝鱼片和泥鳅是近年来人领口线虫感染的主要途径,血清免疫学检测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DIGFA快速检测血清中颗中线虫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较低,比较适合病人初筛,而ELISA检测特异性IgG4敏感性较低,但特异性强,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人用布氏菌疫苗浓度与吸光度值之间的相关性,建立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待测疫苗吸光度值,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待测布氏菌疫苗浓度的方法。rn 方法:确定分光光度法测定布氏疫苗浓度的特异性、测定波长及线性范围。四个专业实验室经对7批成品疫苗进行比浊,测定与细菌浊度标准管(相当于布氏菌浓度25亿/ml)浊度一致菌液的吸光度值及标准管对应浓度±20%(即30亿/ml和20亿/m”菌液的吸光度值,根据该结果制备布氏菌疫苗浓度测定用参考品。四个实验室应用该参考品分别对布氏菌疫苗进行协作测定,确定分光光度法测定布氏菌疫苗浓度的可行性。rn 结果:确定600nm作为吸光度测定波长,布氏菌疫苗浓度在10-50亿/ml之间时吸光度值与菌液浓度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999,自由度==3P<0.O1)。成功制备了三种浓度(即20;25和30亿/ml)的布氏菌疫苗浓度测定用参考品,其吸光度值分别为0.384,0.484和0.575。经四个实验室应用该参考品对布氏菌疫苗进行协作测定,测定误差小于596。rn 结论:分光光度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适用于布氏菌疫苗的浓度测定。
  • 摘要:人兽共患寄生虫包括寄生性原虫、蠕虫,也包括能钻入或进入宿主皮肤或体内寄生的节肢动物.家畜体内寄生虫不仅吸收家畜机体的营养物质,而且将导致家畜发病和疫病的传播,轻者使家畜生长缓慢,重者造成家畜死亡,从而产生重大的经济损失,并给公共卫生带来极大的危害.新型广谱抗寄生虫药物硝唑尼特(Nitazoxanide,NTZ)是噻唑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由Romark实验室创制.NTZ是丙酮酸铁氧化还原蛋白酶(PFOR)抑制物,PFOR是厌氧微生物和寄生虫能量代谢电子转移过程中重要步骤的关键酶,由于该酶被抑制,从而破坏了靠厌氧呼吸生存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能量代谢过程,抑制了厌氧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长。研究表明NTZ对许多临床相关的原虫,包括溶组织阿米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毛滴虫、肉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犬新孢子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以及细粒棘球绦虫具有体外活性。在兽医临床上对马脑脊髓炎和隐抱子虫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 摘要: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广泛表达在天然免疫系统,是一类I型跨膜糖蛋白,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组成.研究显示,TLR5是细菌鞭毛蛋白(flagellin)的识别受体,介导机体针对鞭毛蛋白产生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中国地方品种鸡资源丰富,它们的TLRs遗传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克隆部分中国地方品种鸡的TLR5基因,经序列分析,比较它们的遗传多态性,为进一步研究鸡TLR5的结构与功能打下基础。
  • 摘要: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为Q热(Q fever)病原体,专性胞内寄生的革兰阴性嗜酸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吞噬细胞的一种,是体内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启动和调节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的作用.本研究从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s,用贝氏柯克斯体外膜蛋白Com1、Ⅳ分泌系统蛋白IcmO、增强入侵蛋白EnhA、蛋白输出蛋白SecB、外膜脂质载体蛋白Lo1A以及热休克蛋白HspB分别刺激人源DCs.结果显示Com1激活DCs能力最强,它所激活DCs的表面分子表达水平最高;SecB激活DCs能力仅次于Com1,而HspB激活DCs的能力最弱.
  • 摘要: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是重要人兽共患病Q热(Q fever)病原体,为专性胞内寄生的革兰阴性嗜酸菌.贝氏柯克斯体的高致病性和对环境、理化因素的高抵抗力使其被认作重要的生物战剂/生物恐怖剂.本研究基于国外发表的贝氏柯克斯体全基因组序列,采用PcR扩增它的粘附、侵袭、宿主细胞内移动、宿主细胞修饰等毒力相关基因,并用扩增的毒力相关基因构建基因芯片.采用该基因芯片在mRNA水平分析感染单核细胞贝氏柯克斯体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基因功能分析发现,这些毒力相关基因表达产物与贝氏柯克斯体细胞内入侵、削弱吞噬细胞内杀菌/抑菌作用、适应吞噬体/吞噬溶酶体内生存环境、增强菌体复制有关。
  • 摘要:目的:在2009年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的背景下,分析广东国境口岸20092010年度出入境发热患者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统计阳性率,甲型、乙型流感的比例,甲型流感中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例及季节性H1、H3亚型流感病例所占的比例,预测流感流行趋势.rn 方法:利用本实验室设计合成的引物、探针,结合WHO提供的实验方法,运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技术,对4880份出入境发热患者鼻咽拭子样本进行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甲、乙型流感检测,季节性甲型流感进行H1、H3及H5亚型分型.rn 结果: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共从以上样本中检出甲型H1N1流感阳性377例,阳性率7.73%;季节性甲型流感355例,阳性率7.27%;季节性乙型流感77例,阳性率1.58%.rn 结论:除甲型H1N1流感疫情外,近年来广东口岸季节性流感的传播也较为严重,季节性甲型流感传播较广泛,以H3亚型为主,H1亚型较少,乙型流感也存在少量的传播。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不同于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的新的带绦虫,这种绦虫处于传统公认的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之间,形态上更接近牛带绦虫,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新种,定名为亚洲牛带绦虫,而也有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该绦虫是牛带绦虫亚种。目前对此绦虫的具体分类定位尚不明确。就亚洲牛带绦虫的形态学、生活史、流行病学以及病理变化进行分析,利用临床和实验室2种方法进行诊断,’研究其治疗及综合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
  • 摘要:人兽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是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又相互关联的、对人类和动物同时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类疾病,主要由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等病原体所引起.本文从病毒性人兽共患病、细菌性人兽共患病和寄生虫性人兽共患病三个方面对人兽共息病的流行现状与危容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人兽共患病频萦攀发的原因与流行趋势,最后从国家、防控、动物饲养和卫生宣传等方面对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护进行介绍,以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
  • 摘要:研究目的:为了分析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 E6蛋白与hDaxx在HeLa细胞中的分布与定位,研究两蛋白高表达对TNF-α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rn 方法:将质粒pDsRed-Monomer-C1/HPV16 E6或pEGFP-C1/hDaxx转染或共转染HeLa细胞,观察DsRed-HPV16 E6或EGFP-hDaxx融合蛋白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PV16 E6蛋白与hDaxx在HeLa细胞中的分布,并分析共定位.HPV16 E6与hDaxx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瞬时共转染HeLa细胞,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用Hoechst 33258染色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并对活细胞和凋亡细胞分别计数,计算凋亡率.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并对活细胞和凋亡细胞分别计数,计算凋亡率。分别将Oμg, O.5μg, 1.Oμg, 2.OμgpcDNA3.1(-)lhDaxx和2.Oμg pcDNA3.1(-)iHPV 16E6瞬时共转染HeLa细胞,以空细胞组、pcDNA3.1(-)转染组和pcDNA3.1。lbDaxx转染组作为对照,TNF-a处理12h后分别收集各组细胞,经70%的乙醇4℃固定过夜,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n 结果显示:HPV16 E6或hDaxx能在HeLa细胞表达;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DsRed-HPV 16 E6融合蛋白所发的红色荧光主要分布于胞核,EGFP-hDaxx融合蛋白所发的绿色荧光仅分布于胞核;HPV16 E6和hDaxx共转染组,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在胞浆较弱呈均匀分布,在胞核较强且集中分布在核膜附近,红色荧光同绿色荧光融合成黄色荧光。与HPV16 E6转染组比较,HPV16 E6与hDaxx共转染时,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NF-a处理的各组细胞均可见胞核呈现深染、致密的颗粒块状荧光的凋亡细胞。pcDNA3.10JE6转染组凋亡率低于pcDNA3.1(-)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E6转染组相比,共转染组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且凋亡率随pcDNA3.1(-)/hDaxx转染量的增加而升高。rn 结论:DsRed-HPV16 E6与EGFP-hDaxx融合蛋白能在HeLa细胞内表达,HPV16 E6使部分hDaxx从细胞核转位至细胞浆,且两者发生共定位。HPV16 E6蛋白抑制TNF-a诱导HeLa细胞凋亡;在表达HPV16 E6蛋白的HeLa细胞,hDaxx高表达通过剂量依赖方式促进TNF-a诱导细胞凋亡。
  • 摘要: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is equipped with sensitive and efficient machineries to provide an immediate, first line defense against infections.Toll-like receptors (TLR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innate immune defense system and trigger an innate immune response by activating signaling pathways that are dependent on interleukin-1 (IL-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IRAKs) ,a serine/threonine-specific kinase (IRAK1, AK2, IRAK-M and IRAK4).TLRs recognize microbial components and associate with adaptor proteins lead to the recruitment and activation of IRAks family, which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regulate a complex signaling cascade leading to the activation of NFκB an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 and to the production of defense molecules such as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cluding interleukin-6 (I16)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 and KC.whether IRAK2 is catalytically active is still unclear. So we further restored BMMs(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s) from IRAK2 deficient mice with wild type。kinase defective of IRAK2 construct and test it's function and kinase activity in TLRsignaling pathway .
  • 摘要:本研究将猪带绦虫六钩蚴宿主保护性抗原基因TSOL18克隆入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中,构建了能分泌性表达TSOL18的重组毕赤酵母GS115/pPIC9K-TSOL18菌株,通过对目的基因的修饰和表达条件的优化,实现了TSOL18在50L发酵罐中的高密度、高效表达,表达量达4.0g/L.经过试验得知,证明中试生产的TSOL18基因工程疫苗无论安全性和效力检验均完全符合兽用生物制品的要求,可用于猪囊尾拗病的免疫预防。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