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七届技术交流大会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七届技术交流大会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七届技术交流大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西宁
  • 出版时间: 2017-08

主办单位:;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青海省农牧厅;;

会议文集: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七届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中国肉类食品消费中,牛肉消费量仅次于猪肉,并且牛肉以高蛋白、高氨基酸、低脂肪等优点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肉产量和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目前,中国优质牛肉生产滞后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国内优质牛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如何提高中国优质牛肉产量和质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生产问题.然而,中国的肉牛生产同质化严重,像犏牛和黄牛这种肉质好、适应高原和地方气候的常用牛种,目前研究较少,其生产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另一方面,高强度育肥下饲料成本高,而中国酒糟资源丰富,其营养价值较高,是否能够利用酒糟、稻草等低成本饲料和这些牛种资源生产高档牛肉,提高中国牛肉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研究.经过酒糟育肥,西杂牛增重速度和产肉量高于犏牛和黄牛。但是,宣汉黄牛肉骨比和胴体出肉率最高,犏牛和宣汉黄牛优质肉块相对产量高于西杂牛。
  • 摘要:香蕉(Banana)为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单子叶草本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最重要的水果,也是中国第四大水果(柑桔、香蕉、葡萄、苹果)之一.整株香蕉包括地下球茎、地上假茎、叶柄、叶片、果轴和果实等部分.中国是世界香蕉生产的主要国家之一,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贵州、台湾为主产区,中国近年来一直保持在世界香蕉总产量前三的位置,常年种植面积550万亩左右,每年产香蕉茎叶2600万吨以上.香蕉作为热带作物具有速生和生物量高的特点,以收获果实为唯一目的,其余的地下球茎、地上假茎、叶柄、叶片、果轴等约在总生物量的75%,一直作为废弃物,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不是被随意丢弃就是被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本文通过对能繁母牛长期饲喂香蕉茎叶青贮后与饲喂其它常规饲料的能繁母牛比较繁殖性能的变化,来研究香蕉茎叶对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以期为香蕉茎叶饲喂母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长期饲喂香蕉茎叶青贮饲料对能繁母牛繁殖性能、对胎儿和犊牛的生长发育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玉米秸杆饲料,来降低母牛的生产成本,提高母牛的养殖效益。
  • 摘要:瘤胃调控微生态制剂具有调节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促进肠胃有益菌群生长,提高动物免疫力的作用.本试验主要探讨日粮添加酵母和酵母培养物对育肥后期公牛生长性能的影响,为肉牛育肥绿色高效添加剂选择和应用提供依据.本次试验选用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福邦反刍专用酵母和韩国第一化学株式会社酵母培养物(赛克灵)进行对比试验.试验选取40头育肥后期肉牛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赛克灵组(日粮基础上添加26g/头·天),安琪酵母组(日粮基础上添加10g/头·天),饲养123天.结果表明:福邦反刍专用酵母替换赛克灵后,育肥后期肉牛平均日增重提高210g/d,每天每头多增加收入5.64元.微生态制剂对于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和降低养殖成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摘要: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能充分利用很短的牧草生长期,把海拔3500m以上其它家畜难以利用草地资源转化成乳、肉、皮、粪等畜产品,然而牦牛终年放牧,生产技术原始和落后,草场退化严重及冷季牧草品质变差,牦牛从草场获得的营养不足以满足维持需要,导致牦牛体重下降,使牦牛生产性能低下,尤其是繁殖性能低下.牦牛妊娠期为250-260天,理论上具备一年产一胎的繁殖潜力,但是,由于受产区气候恶劣、牧草产量低和牦牛营养总量不足、季节性营养不平衡等造成能繁母牦牛产犊间隔长、繁殖性能低下的主要原因.在冷季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牧草缺乏的条件下,只放牧不补饲的传统饲养方式导致牦牛体况变差,繁殖力下降.作为解决天然草场季节性营养供给不平衡的有效途径,对牦牛进行补饲的效果研究较多,但对围产期补饲精料对母牦牛繁殖性能的影响报道较少.
  • 摘要:草地群落的植物量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通过对其研究,可以了解植物量的累积动态,及时掌握草地发展动态,更好地管理草地生态系统,对草地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牧草不同器官、不同生长阶段,其营养物质的含量也有很大变化,在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蛋白质的含量比较高,随着牧草的生长,可消化蛋白质的含量逐渐减少,而粗纤维含量则呈相反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及营养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掌握放牧家畜营养摄入情况,对改善和调控放牧家畜营养状况有重要意义.隶属于墨竹工卡县的高山草原营养价值较高,可作为放牧草地;隶属于当雄县的高寒草甸草地产量较高,可作为割草地利用,而高寒退化草地则建议封育。
  • 摘要:河南恒都夏南牛开发有限公司(恒都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重庆恒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中原地区资源异常丰富,当地有两种原料对于肉牛养殖来说是非常好的,花生秧和白酒糟.由于温度和气候适宜花生的生长,因此当地老百姓大面积种植花生,每到花生的收获季节,会产生大量的花生秧,这对于花生种植户来说是没用的,但价格低廉,质地松软,营养丰富的花生秧对于肉牛养殖却是非常好的粗饲料.恰好在离公司不远的安徽亳州是古井贡酒的酒厂,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白酒糟,并且可以保证常年稳定供应。用适量的花生秧替代白酒糟,能降低饲料成本,提高日增重,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白酒糟在河南等中原地方,为了减轻环保的压力,可考虑前期少用,后期多用,花生秧等干草的使用正好相反,即前期多用,后期少用,这样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同时还可以逐步提高屠宰率。
  • 摘要:经过寒冷漫长的冬季,每年3-4月牧草返青之前,牲畜的体力、膘情都会大幅下降,这一时期被称为"春乏期".青藏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差,特别是冬春季气候寒冷,冷季时间长,牧草枯黄而饲草短缺,营养成份大量下降,不得不分解体内贮存物质来维持生命,牦牛耗竭过度,甚至乏弱死亡,从而使牦牛呈现"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一头牦牛从出生到体成熟大致需要五年的时间,而冷季牦牛失重率高达20%~25%,五年里每头牦牛冬春掉膘损失的体重加到一起则相当于牦牛自身的体重.牦牛饲养的时间越长,消耗的饲草饲料越多,饲养费用和成本也越高,冬春掉膘的损失也越大.因此,春乏期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加强春乏期间饲养管理水平,特别是开展补饲,对降低自然灾害对牲畜的影响,保障牲畜安全越冬渡春,提高养殖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冬春季牧草枯黄草料不足时,每天用很少量的精料(100-250g )牦牛补饲,可有效减少掉膘并促进后期抓膘快速生长。九龙耗牛为季节性繁殖的物种,母牦牛在6-10月份发情配种,在6月份恢复体况可以提高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和产奶量。作为肉用出售的牦牛,在6月份恢复体况可以有效利用7一10月份的自然草地资源,及时肥育上市。
  • 摘要:牦牛是世界上珍贵的稀有畜种,藏语称雅克,国外通称Yak,是生活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反刍动物.牦牛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萨彦岭到贝加尔湖的东南部1,青海是牦牛的主产区,由于地处高寒地带,气候条件独特,自然环境极其严酷,牧草生长期短,枯草期长,营养物质供给匮乏,母牦牛繁殖性能相对低下,幼犊生长发育缓慢.青海传统上全年放牧牦牛,舍词育肥生产较少,冷季牦牛体重普遍负增长,牦牛普遍呈现性成熟晚、周转率慢、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经济效益差.本试验目的立足繁育规律,对妊娠后期和泌乳期的牦牛进行适当补饲并缩短放牧时间,对犊牛实行早期断奶、强度育肥,以期为牦牛养殖实现生态化、均衡化、增值化提供试验依据.
  • 摘要:黑龙江省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可以扩大饲料来源,节约粮食.秸秆饲料还有方法简便,制作成本低,制作季节长,不与农业争劳力,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为此,秸秆微贮饲料对肉用牛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有效提高了秸秆微贮的粗蛋白含量,比当地秸秆提高3.06%,并且粗脂肪含量提高0.68%.试验组每头牛每天增加收入0.05元.选取本地架子牛14头,年龄均为一周岁以上的青年公牛,体重≥150公斤.本实验在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科研基地肉牛舍进行.肉牛随机分2组,1个处理组(使用秸秆微贮+精饲料),一个对照组(使用秸秆+青贮+精饲料).每组7头牛,共计7×2=14头肉牛.饲养试验为期2个月,预试期1周,共计67天.除饲喂日粮的组成外,两组肉牛饲养管理方式完全相同.对肉牛进行口蹄疫、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检查,并在正式催肥前进行驱虫健胃.经过微贮发酵和添加发酵物处理后,有效提高了秸秆微贮的粗蛋白含量,比当地秸秆提高3.06% ,并且粗脂肪含量提高0.68%。试验组每头牛每天增加收入0.05元。
  • 摘要:中国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1/3,在2013年玉米产量约1.1~1.6亿t/年,可产玉米芯约4000万t/年.目前,中国对玉米芯开发利用认识程度还比较低,虽然具有较丰富的玉米芯资源,但大部分都被当作燃料使用或被废弃处理,玉米芯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由于其粗纤维含量极高且适口性差,因而在畜牧业生产中应用很少.所以将富余的玉米芯开发并用于肉牛养殖,无论从资源利用还是畜牧业生产角度,都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糖蜜处理玉米芯育肥肉牛的研究,对玉米芯作为饲料资源开发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糖蜜尿素硫酸按复合处理玉米芯可显著提高其粗蛋白质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改善日粮适口性,增加育肥牛体重,提高经济效益。
  • 摘要:犊牛腹泻是影响犊牛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造成断奶前犊牛死亡的主要疾病,腹泻可引起犊牛发育不良甚至成为僵牛、治疗费用高昂,同时死亡率高,给养牛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引起犊牛腹泻的病因复杂,包括饲喂不当(初乳、常乳的饲喂等)、环境变化(冷热应激)、传染性因子及其相互作用等影响.根据病因不同,在临床上分为中毒性腹泻和单纯性腹泻,在生产实践中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使犊牛易患中毒性腹泻,尤其是新生犊牛的爆发性腹泻,病程短、死亡率高和确诊困难,往往在一个时期内发病率高达100%,药费开支、人力耗费和经济损失都特别大.给犊牛饲喂含益生素精料可提高犊牛生长发育性能,其中饲喂含酵母菌精料的犊牛在体尺体重增加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又高于乳酸菌组和枯草芽抱杆菌组。犊牛开食料中含有益生素可显著降低犊牛腹泻发生的概率,本试验中饲喂精料中含枯草芽抱杆菌、酵母菌、乳酸菌的犊牛降低腹泻都很好的作用,其中乳酸菌组犊牛腹泻发生概率最低,因此在生产中,可依据现有条件,进行选择益生菌种类。
  • 摘要:目前中国牦牛饲养总量占世界总数的90%以上,总数约达1400万头.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比邻的高寒牧区,是中国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优势畜种,为人们提供肉、乳、毛、绒、役力及能源等生活必须品,具有较高的耐寒和耐粗饲性.适应高海拔、日夜温差大、冷季漫长(6~8个月)的恶劣环境、能有效利用其它家畜难以生存的高寒草地.在当地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草地畜牧业的主体,与农区的种植业有同等的重要性,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有相关数据显示,犊牛断奶时间同时影响着犊牛的生长发育和母牛的繁殖性能,犊牛断乳时间越早对犊牛的生长发育影响越大,犊牛断奶时间越迟又对母牛的繁殖影响越大。本试验主要目的就是给早期断奶耗牛犊牛饲喂代乳粉,通过犊牛生长指标和翌年母耗牛繁殖性能来评测代乳粉是否可以有效替代母乳,从而实现犊牛早期断奶且不影响犊牛生长发育,减少母牛因哺乳所造成的营养物质流失,提升母牛繁殖性能。综合分析本试验代乳粉饲喂对早期断奶犊耗牛对犊牛生长性能影响、带犊母牛受胎率及次年产犊牛头数、次年产犊牛存活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早期断奶犊耗牛的代乳粉以高蛋白组最佳。
  • 摘要:近年来,国家出台的草原政策促使了中国牧草产业迅速发展,有效缓解了饲料产业存在的原料不足等严峻问题.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优质草产品需求量的上升,中国优质牧草加工产业随之迅猛发展.牧草加工可实现养殖业所需饲料的均衡供应,改善牧草饲用价值,提高牧草利用效率.目前国内在牧草青贮技术已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青干草、草粉及草捆技术也日趋成熟.提高牧草产品品质以及增加牧草产品种类将成为牧草产业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羊草因其具有叶量丰富,适口性好,营养价值可观等优良性状被誉为是粗粮之中的细粮,是牛、羊等草食动物良好的粗饲料来源,也是牧草生产中的理想品种.因此研究羊草的合理加工利用对中国牧草加工产业和肉牛生产产业的稳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拟通过研究羊草不同加工利用方式对其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以及育肥牛屠宰指标和肉质性状的影响,旨在为育肥牛和牧草加工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为完善反当动物营养提供科学依据,为羊草加工生产提供数据支持。针对大型牛种西门塔尔进行育肥,使用以颗粒方式加工的羊草进行饲喂,较其他加工方式,能显著提升屠宰指标,但会对肉质品质产生影响。以青贮方式加工的羊草进行饲喂,较其他加工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并略微改善牛肉品质。
  • 摘要: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土地面积约122万多平方公里,草地面积13.23亿亩,可利用草地为11.57亿亩,占总草地面积的87.45%.牦牛养殖主要靠天然草地上放牧,其生产方式拼的是入不敷出的资源消耗战,过牧超载、草地生态恶化以及牦牛生产水平低下等多种生产、生态问题都与草畜之间的供应和利用关系有关.解决高寒地区牧草的合理利用问题,是该地区实现草畜营养平衡的关键.为此,本试验旨在应用群牧发测定牦牛在放牧条件下的采食量和营养物质摄入量,以期为牦牛科学补饲和适时出栏提供技术参数,为指导牧区牦牛的标准化饲养和实现草畜营养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谷氨酸渣是浓缩糖蜜发酵液(CondensedMolassesFermentationSolubles,CMS)的固体颗粒,干物质含量在98%以上,粗蛋白含量为65.04%,主要以菌体蛋白为主,谷氨酸含量5.96%,此外还含有多种矿物元素、维生素及大量的生化黄腐酸,可作为一种蛋白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动物日粮中.本试验以秦川肉牛作为研究对象,用谷氨酸渣替代基础日粮中的部分豆粕,通过研究其对秦川肉牛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的影响,为谷氨酸渣在肉牛饲粮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谷氨酸渣可以显著提高秦川肉牛的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并能改善肉牛养殖效益,且精料中添加量以3%为最佳.
  • 摘要:青贮是指以新鲜青饲料为原料,在密闭条件下,利用植物表面自然附生的乳酸菌,通过厌氧发酵,将植物表面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乳酸、乙酸等有机酸,降低饲料pH,抑制霉菌等腐败微生物生长繁殖,达到保持青饲料营养特性的目的.全株玉米青贮在反刍动物饲料供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由于具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和易保存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对"节粮型"及"秸秆型"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很多地区由于青贮技术不过关,加之青贮原料表面附着的乳酸菌数量不足,不能有效缩短青贮过程中的有氧呼吸阶段,造成腐败微生物滋生,营养成分消耗严重,导致青贮品质下降和饲料资源浪费.如何生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玉米青贮已成为行业内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关于改善青贮发酵品质添加剂的研究较多,其中乳酸菌剂因具有有效抑制腐败微生物繁殖、降低青贮营养物质损失、提高青贮品质且效果较稳定等优势而备受关注.但是,由于受乳酸菌发酵类型、使用环境、添加剂量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现有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仍需进一步探讨.
  • 摘要:牦牛是中国古老而原始的牛种,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m~6000m的高寒地区,作为青藏高原居民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为该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川西北高原是中国牦牛的主产区之一,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牦牛的生产还是完全依赖于天然草地和传统的饲养模式,长期以来处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之中.每年10月份牦牛活重达到当年的峰值,然而在冷季,由于气候寒冷和牧草缺乏,放牧牦牛生长停滞,掉膘严重,体重下降幅度达15%~30%,死亡率达10%~20%.牦牛的这种"锯齿型"生长,一般要5~6岁才能达到出栏体重,期间要经过5个严寒的冬天,总掉膘体重远大于牦牛出栏时的体重,其消耗的草料是直线生长的2~3倍,不仅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且肉质变"老",不易加工、烹调,加之牦牛集中上市,致使牦牛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历年来,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所采取的对策良方众多,但均有其局限性,这种"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本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和积极探索,根据四川高原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提出耗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农牧区耦合耗牛全年均衡出栏4218模式”,即将青藏高原牧区放牧生长到4岁左右、体重达200kg的耗牛,转移到半农半牧区进行100天(10天过渡期+90天育肥期)的保健增肥,快速出栏。
  • 摘要:近几年,随着中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饲料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饲料短缺的问题日渐突出,这就要求玉米在饲用功能上更加丰富化.目前,中国玉米70%主要用作饲料原料,其中玉米青贮已经成为反刍动物的主要粗饲料之一.青贮玉米是一种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营养丰富的粗饲料,它可以有效保证反刍动物全年能采食到青绿多汁的粗饲料.玉米青贮作为肉牛业和奶牛业中主要的粗饲料,受到越来越多的畜牧企业关注,因为玉米青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为了制作出更好地玉米青贮,越来越多的研究希望通过控制影响玉米青贮的重要因素来改善青贮玉米质量,并根据感官评价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质量评定.因此文章主要通过综述影响玉米青贮的重要因素,并比较两种感官评价的方法,从而为生产中玉米青贮的制作与评定提供重要的参考.
  • 摘要:蚕豆(ViciafabaL.)为豆科(leguminous)野豌豆属(vicia),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豆类食品(大豆、蚕豆、豌豆、赤豆等)来源之一,亦可用作饲料和绿肥,其中作为饲用的蚕豆为小粒种(ViciafabaMinor.),千粒重为400~650克.中国一直是世界生产蚕豆的主要国家之一,2014年蚕豆种植面积约为92.5万hm2,总产量约为159.5万t,均位居世界第一.饲用蚕豆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及西南的水稻区,以秋播冬种为主,长江以北较少,以早春播为主,目前饲用性能较好的有"新都小胡豆"、"苏联饲用蚕豆"等品种.秋播蚕豆种植区面积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5%,总产量约占78.5%.饲用蚕豆营养价值高,初花期全株蚕豆干粉的营养品质:粗蛋白质含量17.94%,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3.32%,粗脂肪含量3.93%,钙含量0.14%,磷含量0.32%;盛花期全株蚕豆干粉的营养品质:粗蛋白质含量20.88%,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2.54%,粗脂肪含量6.92%,钙含量0.17%,磷含量0.35%;结荚期全株蚕豆干粉的营养品质:粗蛋白质含量21.3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3.05%,粗脂肪含量6.46%,钙含量0.18%,磷含量0.29%(以上数据由本团队测定).饲用蚕豆植株通过与其他原料进行合理搭配后再进行青贮处理,其营养价值和饲用价值均得到提高。由于蚕豆植株的蛋白含量较高,在精饲料的配方中可适当降低豆粕等蛋白质饲料的含量,以达到改变饲料原料的组成成分,降低农户和企业饲料成本,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等具有可行性。蚕豆作为饲用,可在南方进行大面积种植,缓解南方地区蛋白质饲料原料极其缺乏的现状,为蛋白质来源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 摘要:大别山黄牛是中国的优良地方品种,具有适应性好、耐粗饲、抗病力强、体型小,易管理的优点.因其肉质细腻和风味独特,深受市场消费者喜爱,其价格逐步走高,这引起许多肉牛育肥场关注并逐步开始饲养.但当地农户传统饲养方式主要是春、夏、秋季放牧,冬季舍饲育肥只喂稻草和水,饲喂方式单一,形成冬季消瘦、掉膘现象.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改变冬季的粗放饲养方式,减少掉膘,提高养殖效益,特开展大别山黄牛的集中育肥模式饲养试验.试验证实,每天增加精料2-2.5千克的精料,改变粗饲料组成,能有效减少掉膘,显著提高效益.
  • 摘要:随着中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粗饲料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而中国豆秸产量颇丰,2011年中国大豆秸秆产量已达2.32×107t1,但豆秸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除少数用于栽种平菇、制浆造纸等外,大部分在农田被废弃或燃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充分有效利用中国丰富的豆秸资源,用以缓解粗饲料的供求状况,对中国肉牛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畜牧工作者将豆秸与其他营养价值较高的粗饲料资源结合使用,具有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良好效果.然而在肉牛养殖中,生产性能至关重要,母牛繁殖性能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牛场的经济效益.但国内外有关大豆秸秆对西门塔尔妊娠母牛繁殖性能方面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通过控制大豆秸秆与玉米秸秆混合的比例进行饲喂妊娠西门塔尔母牛,观察对繁殖母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揉碎的大豆秸秆替代50%的玉米秸秆饲喂妊娠期的西门塔尔牛,可降低母牛流产率、提高母牛情期受胎率、缩短发情间隔,提高初生犊牛的体高和成活率,且不影响犊牛的后期发育.
  • 摘要:近年来,肉牛规模化繁育场发展迅速,提高母牛产后复配率,提高母牛产后两情期产犊率,减少犊牛死淘损失,提高犊牛断奶体重,是肉牛繁育场关键生产性能指标.本文以该饲养目标为导向,结合生产实际论述了围产期和带犊哺乳期母牛以及犊牛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和饲养工艺,希望对肉牛繁育场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规模化肉牛繁育场,围产期和产后母牛以及犊牛的饲养管理,是繁育场饲养的关键环节,不仅要满足母牛和犊牛的营养需要,还要根据母牛和犊牛生理阶段的特点以及气候特点,满足其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考虑动物福利因素,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制定科学的饲养工艺流程并实施科学的饲养方案,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益目标。
  • 摘要: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之一,而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农业部在2011年制定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用于指导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同时,为保证计划顺利实施,于2012年组建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每年对全国肉用种公牛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及估计育种值计算.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是家畜育种的一项中心任务.遗传参数不仅是估计育种值的必需条件,也是制订育种规划、了解数量性状遗传机制等的前提.
  • 摘要:通过缩短超排间隔、增加超排次数、选择性重复超排以获得大量优良胚胎,提高供体牛的利用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然而近20年来超排处理获得的可用胚胎数量并没有明显提高,使得MOET技术在畜牧行业的应用进入瓶颈期.现在能确定的是超排处理反应与超排处理时卵巢上卵泡的状态有关,当牛进行超数排卵处理时生长期小卵泡数量少排卵反应就差.抗缪勒管激素(AMH)是胎儿睾丸支持细胞和卵巢颗粒细胞表达的一类单糖蛋白,对于卵泡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表现在抑制原始卵泡的生长募集以及通过降低卵泡的FSH敏感性抑制窦前和小窦状卵泡的生长等方面,它能客观地反映"卵泡池"中可生长卵泡的"规模"与"质量",对于评价卵巢的储备功能以及预测超排效果有积极意义,可作为评价卵巢反应性及卵巢储备能力的周期非依赖性的血清学标记物.
  • 摘要:秦川牛位居中国五大良种黄牛之首,经过多年的选育,秦川牛已具有较好的肉用性能:易于育肥,肉质细致,瘦肉率高,大理石纹明显,质量超过进口牛肉.但与外国优良肉牛品种相比,秦川牛仍存在缺陷,表现为屠宰率低、生长缓慢、后躯欠发达等.因此,提高其生长性能仍将是未来育种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值得关注的是,在良种繁育过程中,人们过度关注高产性状,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动物对疾病抵抗力及遗传缺陷相关基因的筛选,潜在致病基因频率也伴随上升.遗传缺陷的发生不但污染已有优良基因库,还减缓了育种遗传改良的进展,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RET基因g.34689 G>A和g.34707 C>G突变位点的多态性与秦川牛生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 ),可作为影响体尺性状的候选基因,可用于秦川牛体尺性状选择的分子育种标记,为以提高秦川牛体尺性状的良种繁育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秦川牛品种提供有用的信息。
  • 摘要:牦牛繁殖是牦牛生产中的基本环节,繁殖率是牦牛生产中重要的经济指标,是增加牦牛数量、提高牦牛质量的必要前提.母牦牛妊娠期平均255d(250~260d),具备1年1产的基本条件.但由于牦牛以自然放牧为主,管理粗放,极大地限制了牦牛的生产效率.自然繁育牛群中,繁殖率一般为60%~75%,繁殖成活率为45%~75%.母牦牛初情期一般在1.5~2.5岁,初配年龄是2.5~3.5岁.牦牛繁殖力低,一般2年1产或3年2产,连产率低于55%.因此,研制一种提高牦牛繁殖率、实现牦牛1年1产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结合耗牛生产实际,通过综合配套实施营养调控、繁殖调控、适时断乳调控等技术,控制配种、产犊、适时断乳3个时间点,经产基础母耗牛可实现耗牛1年1产,有效提高耗牛的繁殖效率。
  • 摘要:选用本地低质牛作为受体,采用良种肉牛体外鲜胚移植,进行良种肉牛的快速扩繁.本研究分别选择健康的本地杂交黄牛、西门塔尔杂交牛、荷斯坦作为受体母牛.移植良种肉牛西门塔尔牛体外胚胎.根据不同受体母牛将母牛群分组,分别统计分析各组母牛的受胎率、难产率、繁殖成活率以及所产犊牛的初生体尺、体重.结果表明:受体母牛的受胎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母牛的难产率B、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与B、C组间差异显著(P<0.05).
  • 摘要:哺乳动物的Y染色体遵循父系遗传,单倍型完整,突变率低,不易受重组和回复突变的影响,通过对Y染色体分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阐明动物的父系起源和驯化历史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Y-SNP)标记已广泛用于全世界家牛的父系起源研究,发现普通牛起源的家牛具有Y1和Y2单倍型组,瘤牛起源的家牛具有Y3单倍型组.Bonfiglio等1利用USP9Y基因内含子26上的一个81bp的插入和一个限制性酶切位点,不用测序,仅通过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即可有效地区分家牛的3种Y染色体单倍型组,用于肉牛种公牛的选择与鉴定,可显著降低分型成本和工作量.
  • 摘要:肉牛胚胎移植技术是当今世界先进的繁育技术.为加速我省良种肉牛的品种优质化,加速我省良种肉牛的改良步伐,采用良种肉牛(西门塔尔)体外胚胎进行移植,来进行肉牛良种快速扩繁,提高饲养肉牛经济效益.本试验对不同受体母牛的受胎率、繁殖成活率、难产率、犊牛出生时体尺、体重进行统计分析,以期选出最佳受体母牛.快速提高良种扩繁速度,实现现有肉牛品种的良种化进程.实验结果表明:受体母牛的受胎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母牛的难产率西门塔尔杂交牛、荷斯坦受体母牛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本地杂交黄牛与西门塔尔杂交牛、荷斯坦受体母牛组间差异显著(P<0.05).
  • 摘要:中国草原红牛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持育成的中国第一个肉乳兼用品种,以增重速度快,肉质细嫩而闻名,产品曾远销香港.目前,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是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牛种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其产肉性能,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有关单位,以利木赞、红安格斯为父本,以草原红牛为母本开展了系列杂交改良工作.本试验利用红安格斯牛改良中国草原红牛生产的一代公牛(简称:安草F1)和草原红牛公牛为研究对象,对比了12-18月龄期间的育肥性能和18月龄时的屠宰和肉质指标,发现:利用红安格斯改良中国草原红牛,其杂交一代公牛的产肉量和优质肉产量均显著提高.
  • 摘要:牦牛选育与杂交改良是牦牛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牦牛品质、增加良种数量、改进牦牛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不断扩大和改良提高现有牦牛品质和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步骤.长期以来,牦牛产区普遍存在对牦牛品种选育工作重视不够,即重生产、轻选育提高的状况,使牦牛的性能和遗传品质改进处于停滞甚至退化状态.据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的牦牛产区的调查和测定表明,牦牛品种特性普遍存在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牦牛体格变小,生长和增重缓慢及繁殖率降低等),表现在对公牛不进行科学的鉴定、选择和培育,不重视选种选配,随意在亲代群中留种,种公牛饲养管理粗放;近交繁殖较严重,牦牛由集体所有分到各牧户后,群体数量变少,种公牛一般在本群中选留头数更少,由于隔离形成的闭锁群体或小群体、极易因遗传漂变造成优良基因的流失而引起品种衰退,种公牛数量不足特别是优良种畜更少,公牛利用不合理,有的公母比例达到1:30~35,部分种公牛年龄老化,由于交配能力差,造成霸而不配情况,而有的公牛初配年龄太早,不足两岁就参配,易造成空怀率高及繁殖力降低,而壮年公牛又过早淘汰.以上种种因素都是影响着牦牛个体和群体生产性能的提高,制约着遗传潜力的发挥1.因此,如何提高牦牛繁殖效率,改良牦牛品质,加快遗传进展,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已成为目前牦牛选育与改良工作的焦点和热点.根据牦牛主产区的生产实际,结合工作经验,研究牦牛选育与改良技术供牦牛改良参考.
  • 摘要:牛活体采卵(OPU)具有能够在短期内大量扩繁遗传背景清楚的良种牛、大幅缩短世代间隔等诸多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OPU作为多种技术的集成技术,其应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采卵频率、品种、激素的调控等.怎样解决和优化这些因素对于OPU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中国地方良种之一的延边黄牛为供体探讨以上因素对OPU的影响,并以延边黄牛为供体获得的OPU-IVP(体外生产)胚胎,以西门塔尔杂交牛为受体进行了胚胎移植试验.结果表明,1)在采卵频率上每周采2次能够获得最佳采卵效果.2)延边黄牛、西门塔尔牛以及荷斯坦奶牛虽然在平均采卵数上无显著差异,但在每头牛每次体外胚胎生产数和囊胚率上,延边黄牛和西门塔尔牛显著高于荷斯坦奶牛.3)FSH的预处理能够提高卵泡的数量,虽然对采卵数无显著影响,但却能显著提高其后续胚胎的生产效率.4)把延边黄牛OPU-IVP胚胎移植到西门塔尔杂交牛的子宫中后成功产下了延边黄牛牛犊.
  • 摘要:与其它畜禽品种相比,肉牛(包括黄牛、水牛、牦牛和奶牛)具有单胎、繁殖周期长的特点.这因为肉牛具有较长的妊娠期,也就意味着母牛在妊娠过程中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刺激的机率要多于其它畜禽品种,极易引起母牛发生不孕、死胎和流产等情况,是造成母牛繁殖率低的主要原因.母牛养殖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优质犊牛,母牛养殖的经济效益主要通过生产犊牛的数量来体现.所以,如何提高母牛的繁殖力和保证犊牛的成活率就成了集约化母牛养殖场能否取得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 摘要:近年来先进的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分型技术促进了肉牛育种方法的革新.从过去低通量、耗时的限制性片段多态标记(RFLP)到如今高通量、高密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基因检测效率大幅提高.随着肉牛基因组序列图谱及SNP图谱的完成,基于高密度SNP标记的牛全基因组选择成了牛育种的新热点.本文通过综述高密度SNP芯片分型技术,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不同国及不同肉牛品种中的应用情况,旨在表明新型遗传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肉牛遗传评估方法的改进.
  • 摘要:威宁黄牛是贵州省本地牛的地方牛品种之一,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乌蒙山脉东部的威宁、赫章、毕节、纳雍等县,是贵州省西北高原地区的小型役肉兼用型品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该品种具有耐寒、耐粗饲、矫健灵活、疾病少、繁殖力强、遗传性能稳定、肉质鲜美、细嫩多汁等优良特性,是中国地方牛品种基因库的宝贵资源.生活在贵州高原地势最高的高寒山区(海拔1000~2800m),由于强烈地质切割,形成了谷地幽深,峰峦迭嶂,高差悬殊的特殊地貌,气候温凉,草山宽广,牧草资源丰富,适于牲畜放牧.为了提高本地黄牛的生长速度、肉用性能和产区农户的经济收入,20世纪90年代,贵州省引进了安格斯牛对威宁黄牛进行杂交改良,为建立长期有效的威宁黄牛杂交改良体系打下基础,毕节试验区的肉牛改良效果是贵州省肉牛业发展的代表,在全省肉牛产业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 摘要:鲁西南是鲁西黄牛的主产区,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养牛业从役用型向肉用型转变.利木赞是法国著名的大型肉牛品种,体重最高可达1500公斤以上.为了保留鲁西黄牛这一地方品种的遗传资源,临沂综合试验站和岗位专家陈宏、张扬、雷初朝在调查论证区域改良方案中确定用利木赞改良鲁西黄牛,在稳定鲁西黄牛优质基因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性能.
  • 摘要:中国是一个畜牧业生产大国,肉牛产业发展速度快,牛肉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牛可食性脏器资源非常丰富.2015年全国肉牛屠宰量约为2100万头,胴体总产量约为545万吨,生产的牛脏器大约8l万吨.在食品研究领域,国际上已经通过标准形式明确规定了副产物中可食类和非可食类的定义,并对产量最大的非可食类肉骨粉,形成了专门的系统研究.其中,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原料安全性保障、品质快速检测、凝胶类产品开发等方面,国内主要针对宰前病理变化、宰后原料清洗、干制、涨发等预处理技术及休闲食品开发领域.同时,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中国消费者对牛脏器的烹饪方式还主要局限于炒、炖等传统方法,其加工制品种类及口味较单一,加工适宜条件也尚不清楚.因此,研究和评价牛可食脏器烹饪加工最佳条件,对于提高牛副产物产品稳定性,更充分、更科学利用原料肉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以牛心、肝、瘤胃、皱胃、大肠为研究对象,进行煮制、烤制、测制与煎制工艺参数优化试验,得到其烹饪加工最佳参数,为企业牛可食性脏器食用方法的规范化和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
  • 摘要:为研究牛胃肠宰后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分别以10头胴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杂交牛和青海牦牛的瘤胃、大肠为研究对象,研究宰后冷藏过程中肉用品质、组织结构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并对适宜冷藏时间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牛胃肠宰后冷藏过程中pH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亮度值和黄色度较稳定,嫩度降低;冷藏处理破坏了肌纤维结构,加速肌纤维的溶解;瘤胃和大肠分别在冷藏1、3d时品质最佳.本研究对于提高牛胃肠副产物品质、促进脏器合理化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摘要:牦牛是青藏高原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畜种,也是中国人民肉牛等畜产品品味化消费独特品种资源.其肉类产品整体安全性、商品性、品味性、文化性优劣不仅事关青藏高原社区人民肉类消费安全与质量,而且也事关作为全世界知名旅游胜地的形象.而牦牛屠宰流程中,胴体清洗环节可以有效的降低胴体表面的初始菌含量,从而有效保证胴体排酸成熟过程牛胴体的质量安全.不同肉牛屠宰企业的胴体清洗杀菌环节技术方法不一,对牛胴体表面的减菌效果也有差异.目前,中国肉牛屠宰加工规模化企业的胴体屠宰清洗杀菌环节主要技术为高压清水冲洗,有机酸喷淋,巴氏杀菌法等.但从实际情况看,仍然迫切需要快速,经济,高效,广谱的杀菌剂应用于胴体清洗杀菌环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承认臭氧应用于食品过程符合GRAS(通用安全标准)要求后.与2001年,FDA将臭氧列入可直接与食品接触的添加剂,这在臭氧发展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国内外臭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水处理,化学及医疗等领域.臭氧水喷淋对耗牛脂肪不会产生氧化酸败,各部位肉肉色差异不显著。臭氧水清洗杀菌无任何残留物,克服了以往清洗杀菌存在药物残留的缺点,并且一套臭氧水制造装备在一万元左右,并且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是一种良好的杀菌剂和保鲜剂,因此臭氧水在胭体清洗杀菌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将臭氧杀菌技术应用于肉牛屠宰加工行业具有重要而长远的现实意义。
  • 摘要:牛肉冷却成熟是指对屠宰后的肉牛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在24小时内降为0-4°C,并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冷却成熟(一般采用72h-168h排酸,甚至更长时间)的过程.肉牛屠宰后经过冷却成熟可有效降低牛肉嫩度,提升风味.在发达国家的生鲜肉消费中,冷鲜肉已90%.目前,按照冷却肉的工艺标准要求,冷却间的温度控制在0°C~4°C;相对湿度为85%~90%;风速0.6~1.2m/s.在此条件下,肉牛胴体裸露在外,由于长时间的水分蒸发会造成3%甚至更高的风干损失.牛胭体使用氮气密封冷却成熟法,可极显著减少冷却成熟失重397%,并可改善肉色。
  • 摘要:新疆褐牛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培育,新疆褐牛在体型外貌及生产性能方面已经接近本品种世界平均水平.其产肉性能已有多方面试验测定,但国内关于新疆褐牛胴体分割性状的测定试验报道很少,本试验的目的在于测定新疆褐牛胴体分割性状的有关参数,评估其高档牛肉生产能力,同时对这些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为"十三五"期间的选育和进一步加强本品种经济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高档牛肉主要是指通过选育优良牛种,按照绿色无污染的饲养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育肥,并经过严格屠宰程序分割到特定部位的高品质绿色牛肉产品.高档牛肉以满足牛肉嫩度剪切值3.62kg以下、大理石花纹1级或2级、质地松弛、多汁色鲜、风味浓香为前提.高档牛肉可用来制作高档食品如牛排、烤牛肉、肥牛肉等.而目前支撑国内高品质绿色牛肉生产的主导品种性能仍然欠佳,良种率仅30%~40%.高档牛肉的产出率也较低,一般高档牛肉仅占可称为高档肉牛胴体重的16%,中低档肉牛、以及中低档肉牛中的中低档牛肉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这些特定的未达到高档牛肉标准的部位肉,如牛柳,以及一些价值相对较低的牛肉,如牛腩、牛腱,还有一些修整部位肉剔下的碎肉进行初、深加工可以提高中低档牛肉的价值.为了解目前中低档牛肉市场的现状,笔者对郑州市六大城区大中型超市、连锁店、进口食品店农贸市场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信息。统计了目前郑州市场上牛肉制品的品种、品牌以及市场分布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表明:郑州市中低档牛肉主要用来生产酱卤肉制品、调理肉制品与干制品。结合产品附加值信息及产品感官评定的受欢迎程度,发现中低档牛肉更适合加工为休闲牛肉制品、肉糜类产品,这些为以后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 摘要:凌晨2点被装上车起运,一路奔波不停歇至第三天凌晨5点到达山东潍坊的饲养场.这批牛历经约50小时旅途奔波,没吃没喝,由此引发严重的运输应激反应.到达饲养场后的第二天所有牛鼻镜发红,经过畜主的悉心照料,大多数牛于1周左右步入正常饲养轨道,有10头牛与到场后2周出现流鼻涕、咳嗽、发热等症状,发生严重的运输应激综合征,发病率为11.6%(10/86).经治疗死亡2头,有4头牛康复,另有4头牛饲养半年后经多次治疗仍被毛粗乱生长缓慢,当属淘汰之列.其损失由此可见一斑.该场养殖经验丰富,防控技术力量较强,措施落实及时到位,尚且如此,哪些饲养管理水平稍差的,损失就更为严重.山东省通过积极实施规模母牛饲养补助措施激励了肉牛饲养户由单纯育肥向兼顾饲养母牛转变,提高了母牛规模饲养效益,逐步改变北繁南育现象。2016年全省母牛存栏量提高5.3 %,促进了养牛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摘要:本文围绕毕节市能否发展肉牛产业,如何推进产业发展?从资源禀赋、政策优势、技术支撑、发展潜力来分析发展肉牛的优势和需要,同时根据当前推进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与短板,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在毕节市推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措施,从而得出毕节市应该并可以推进肉牛产业发展的结论.毕节发展肉牛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山草坡资源、秸秆资源,加大粮改饲力度和冬闲田土种草力度,拓宽饲草来源,推进草产品生产销售,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草料;合理开发地方畜种资源,引进优良畜种,推进杂交改良,提高肉牛生长、生产性能,改善牛肉品质;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力度,减少疫病发生危害;推进绿色、有机肉牛生产基地建设,创建特色优质肉牛品牌;推进牛肉产品加工销售,以销定产,提升肉牛价值;加强宣传推荐,提高毕节牛肉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促进毕节市肉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 摘要:随着宏观经济发展进步,牛肉及其制品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在21世纪初期成为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家,却不是牛肉生产强国,并且近年来牛肉生产呈现趋缓的状态,牛肉产量虽保持慢速增长,但作为牛肉生产发展动力——能繁母牛的数量及牛的存栏数量已连年下降,国内牛肉安全供给面临严峻形势.2012年,中国政府为满足国内牛肉消费,开始允许适当增加牛肉的进口量,相对低成本的国际牛肉产品成为威胁国内牛肉安全供给的一大潜在因素.日本牛肉生产闻名于世界,虽然其国产牛肉供给量不足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是国际贸易输入牛肉产品并未打乱其本国牛肉产业生产格局,原因在于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的一系列稳定国内牛肉市场价格、保护本国生产者利益的政策措施,以及日本民众对于国产牛肉产品的好感度及质量安全的信赖,国内牛肉供给平稳发展.深入对比分析中日两国牛肉生产者供给反应,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借鉴日本政府所制定的有效于日本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对于如何在牛肉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充分发挥本国肉牛生产供给的潜力,保护本国肉牛生产者利益,避免中国肉牛市场重蹈大豆市场的覆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摘要:畜禽舍内微生物气溶胶与动物和从业人员的健康密切相关.气溶胶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病毒、真菌等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其可以通过空气将致病因子传出舍内并在外界环境中快速、广泛地传播,对人类和其他动物健康造成危害.作为疾病传播的一个重要源头,微生物气溶胶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在关注微生物气溶胶危害的同时,空气中抗生素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存在更应该被引起重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大量且不正当的使用,导致养殖场及周边环境中大量抗生素耐药菌以及耐药基因的出现.尤其是暴露在气溶胶中的耐药菌和耐药基因可能导致气溶胶对动物及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性增强.为了确保畜禽养殖业的健康迅速发展,减少养殖场及周边环境污染,降低病原气溶胶对健康的影响,掌握畜禽养殖舍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进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针对微生物气溶胶的种类及来源、污染现状及危害、采样及检测方法、气溶胶中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污染情况等作一综述,以期为更全面的研究畜禽养殖业微生物气溶胶、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提供参考。
  •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牛肉需求量呈刚性增长趋势,国内市场需求空间扩大,未来几年中国牛肉每年缺口200万吨,人均牛肉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特别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牛肉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受饲养成本上升、集约化饲养发展滞后、散养快速退出、肉牛养殖投资大和母畜养殖效益低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牛肉生产增速减缓,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牛肉存在巨大的目标市场潜力,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通过技术培训、财政补贴、吸纳贫困户入厂务工等措施,实现了对全市4405名贫困人口精准扶贫,肉牛养殖存栏量大大增加,农民养殖水平大幅提高,使得本市逐步发展成为全省一个新的肉牛产业隆起带。
  • 摘要:为旨在通过各环节技术的综合应用,提高饲养场户夏南牛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夏南牛养殖效益,促进夏南牛产业发展.2技术形成经过简介本标准制定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年5月下达计划(豫质监标发[2015]122号).相关数据来自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鑫肉牛养殖合作社、华夏农牧循环发展有限公司等8个母牛纯繁场,溢佳香、旺鑫等132个肉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及533个养殖大户的实地调查走访、调查测量,在搜集、汇总、整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夏南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征求了全国20个畜牧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规模肉牛养殖场的专家、教授及技术人员征求意见;2015年10月召开了预审会,对《夏南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修改稿进行了修正,于2015年11月底完成《夏南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送审稿.
  • 摘要:黑龙江省天然草地面积有753.2万hm2,山区半山区草地355.7hm2,占草地总面积的47.2%,这些天然草地牧草种类繁多,资源丰富,适合放牧养殖母牛,既能有效降低增重成本,同时又节省了劳动力,其中包括割草、饲喂、清扫粪便和施肥所花费的劳动力等.山区半山区放牧是黑龙江省可繁母牛养殖模式之一,本文根据黑龙江省可繁母牛生产实际情况,提出放牧母牛饲养管理要点,以供参考.
  •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养殖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养殖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养殖技术水平提高及出口量逐年增加这两个方面上.中国的养殖业在这些年发展的尤为迅速,但在发展的同时还是会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犊牛的疾病预防与治疗。环境:牛舌应保持通风干燥,及时更换电料,保证牛床、牛身清洁、运动场环境的良好;减少应激,冬季做好防冻保暖工作,避免受寒冷侵袭,引起的上呼吸道、肠胃道疾病。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降低牛群密度,做好防疫免疫工作。犊牛腹泻的病因:主要受细菌病毒侵袭,外界环境及应激,饲养管理不善,犊牛抵抗力差,引起的犊牛消化道功能障碍。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全身皮毛粗乱、腹部紧缩肛门、尾根及后驱常被粪便污染;粪便呈水样、腥臭、便中带血,长期腹泻犊牛两侧肋部凹陷、肋骨外露、极度消瘦,生长发育受阻;顽固性腹泻可致犊牛衰竭死亡。治疗:一般以消炎收敛补液为主。
  •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牛肉的刚性需求急剧增长.由于中国牛肉市场的开放,进口和走私牛肉给中国肉牛产业带来严峻挑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推进,对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国内牛肉市场面临千年一遇的大好机遇,但挑战和压力不减反增,国内肉牛企业很多不景气,亏损面依然在扩大.如何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在挑战中获胜,高安市裕丰农牧有限公司在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多位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多年的积极摸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裕丰肉牛产业模式.包括:"种养结合,产业循环"模式;"牛+沼+草(果、菜)"生态循环模式;"养牛+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模式;"种养业+休闲农业"三产融合模式.
  • 摘要:皖南黄牛产于黄山山区,以山区放牧饲养模式为主,该品种具有耐粗饲、耐热、耐湿、抗病力强、行动灵敏等特点,属役用型地方黄牛品种,目前安徽不少地区已开始进行舍饲育肥生产优质牛肉,但还存在体型小、增长速度慢等缺点.因此,采用黑毛和牛[2-4]、安格斯牛[5-7]等适合南方小型黄牛的优质肉牛为父本,与皖南牛进行杂交,杂交后代进行育肥生产优质牛肉和高档牛肉.结果表明,在整个生产期进行舍饲饲养的情况下,杂交后代出生没有出现难产现象,杂交F1代生产性能上存在显著的杂交优势,对全舍饲饲养模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 摘要:母牛是肉牛和奶牛产业的基础,特别是当前肉牛能繁母牛牛源紧缺的态势尚未得到明显缓解.牛是单胎动物,自然情况下一般每胎产一头犊牛,但随着繁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得母牛双胎率有增加的趋势.牛的双胎率一般在1-4%之间,其发生率与品种、配种季节和胎次等因素相关.按概率学计算,双胎中约50%是异性孪生,其中约80-90%的孪生母牛不具备生育能力,而剩下的实际具有繁殖潜能的异性孪生母牛由于缺乏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也面临被直接淘汰的命运.无论是作为正在扩群的肉牛养殖者还是规模化奶牛场的经营者,将异性孪生母牛全部留养或全部淘汰都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之前也报道过一些异性孪生母牛可育性的鉴定技术,但是都存在缺乏切身考虑实际生产情况和需求的根本问题,没有一种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生产.因此异性孪生母牛不育的现象一直是困扰肉牛和奶牛业生产者和科研人员的难题,若能建立一种能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简单、经济、快速而又准确的鉴别方法,无疑能减少这部分经济损失,完善牧场母牛的经营管理.根据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推荐牧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初生异性孪生母犊先进行工作量很小的阴道长度检测和外阴观察,对于阴道长度<8cm或阴道长度>8cm但外阴形态明显畸形的初生异性孪生母犊,可直接判定为不可育;对于阴道长度>8cm且外阴形态正常的初生异性孪生母犊,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体内SRY基因相对含量来进一步鉴定是否可育。据此鉴定方法,不仅避免了增加劳动力和工作量的问题,也挽回了由于错误淘汰具有繁殖潜力的异性孪生母犊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 摘要:肉牛体外胚胎生产过程中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外源添加抗氧化剂对于细胞维持氧化、还原水平起到积极作用.褪黑素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抗氧化剂,能消除部分有害的氧自由基(ROS),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本研究旨在探究外源褪黑素对肉牛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为了探讨褪黑素对肉牛体外胚胎生产效果的影响,对体外成熟液(TCM199),受精液及胚胎培养液(SOF)添加不同浓度(0、10-8、10-9、10-10)褪黑素,研究在体外胚胎生产全程添加褪黑素对肉牛体外受精效果的影响.分别从屠宰场采集肉牛卵巢获得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体外受精、早期胚胎体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体外胚胎生产过程中填加10-9褪黑素组的卵母细胞卵裂率、囊胚率及囊胚细胞数显著优于其对照组(P<0.05);说明体外胚胎生产过程中全程填加抗氧化剂,可以达到抗细胞过氧化反应的目的,克服早期胚胎的发育阻滞,提高体外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及囊胚细胞数,提高囊胚质量.
  • 摘要:牦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特有的畜种,能有效利用高海拔草场资源,是青藏高原藏区少数民族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近年来由于草原超载,加上生态退化,加之牧草枯草期长,单位面积的产草量下降,牦牛营养严重不足,生产性能普遍较低.在繁殖性能方面,牦牛普遍具有"三年一胎"和"两年一胎"繁殖特点,严重制约牦牛产业的发展.传统培育方式牦犊牛随母自然放牧哺乳,1-1.5岁自然断奶,当年母牦牛几乎不发情,能繁母牦牛利用率极低,而且哺乳中后期母牦牛泌乳量减少,母乳营养价值降低,不能满足犊牦牛的生长发育需要,导致犊牦牛发育迟缓、冷季死亡率较高,不利于生产,严重影响母牦牛繁殖力和犊牦牛生长发育的发挥.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牦牛饲养方式,用来改变传统的饲养管理模式.本研究旨在通过犊牦牛早期诱饲等技术手段,降低饲养成本,减少母乳消耗,适当增加可消化纤维促进了瘤胃发育,断奶后的犊牦牛能迅速适应日常粗饲料,为后续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母牦牛能及早恢复体况提高连产率.
  • 摘要:为了了解牛病毒性腹泻在西藏牦牛群中的血清抗体分布情况,本团队2014-2016年期间先后从西藏不同地区采集牦牛血清920份,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西藏牦牛病毒性腹泻血清抗体阳性率平均达到48.70%,其中林芝市为84.24%、那曲地区61.41%、山南地区48.91%、拉萨市44.2%、阿里地区23.91%、日喀则市21.74%、昌都地区13.04%,说明西藏各地区牦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血清抗体阳性现象均有分布,应引起重视.
  • 摘要:腹泻是犊牛常见的四季易发疾病,严重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微生物的感染、犊牛机体娇嫩、内脏及各种消化器官还未发育完全、自我保护差、气候环境变化以及犊牛饮食不洁或营养不良等,都是造成腹泻的因素.当犊牛犊牛犊牛发生流行性腹泻时,病因主要由肠道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其次才是营养因素和环境性因素等,病原体感染中最为常见的以细菌和病毒感染居多.当犊牛感染细菌和病毒造成腹泻时,只是依靠粪便状态很难区别,还需要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等进行初步诊断,最终病原分离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才能确诊.本实验针对BVDV建立一种简单、便捷、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临床快速检测犊牛腹泻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并进行了初步临床应用.
  • 摘要: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其主要成分是亚硝酸钠.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状结晶,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观与食盐极其相似,在工业、建筑业中广为使用,肉类制品中也允许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无论在人类还是家畜中,均有因过量食用或误食而引起的中毒死亡事件的报道.但牛亚硝酸盐中毒高发季节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常常因饲喂没有摊开平放,受雨淋变质的青绿饲料而发病,或因工业用亚硝酸钠保存不善,暴露于外界环境,误食而引起亚硝酸盐中毒.
  • 摘要: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牛肺炎、运输热、支气管肺炎等牛呼吸道疾病的统称,是目前危害中国肉牛产业的主要疫病之一.BRDC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据统计,65%的牛病与BRDC有关,其死亡率可达35%甚至更高,每年给畜牧业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引起BRDC的主要细菌性病原有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eida,PmA)、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b)和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等.常规病原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分离鉴定、PCR检测等,其结果准确可靠,但易造成病原的漏检,且Mb营养要求高,生长较慢,体外培养困难.多重PCR是一种快速检测病原的方法,在国内外已经有广泛的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用于同时检测牛呼吸道疾病PmA、Mh和Mb三种病原的PCR方法.由于临床上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和牛支原体这三种病原常常发生混合感染,给疾病诊断和临床用药带来了困难,因此,建立一种同时检测这三种病原的便捷技术,对有效防控牛呼吸道疾病细菌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南方夏季时间长,极端温度高达40°C以上,且潮湿多雨肉牛皮下脂肪厚,无汗腺,体温调节能力差,在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出现热应激反应,表现为抗氧化性能下降免疫力和产肉性能低下,肉品质变差因此,热应激严重影响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研究肉牛热应激防治措施对促进夏季肉牛生产改善牛肉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以往利用中草药抗热应激的生产性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金银花提取物在饲料中添加后对肉牛生产性能、抗氧化功能及骨骼肌纤维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添加0.2%金银花提取物可改善肉牛抗氧化功能,促进热应激肉牛骨骼肌纤维结构损伤的修复,从而有利于牛肉品质改善.
  • 摘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BovineRhinotracheitis,IBR)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其致病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ovinerhinotracheitisvirus,IBRV),又称1型牛疱疹病毒.临床上该病主要导致呼吸系统症状,造成上呼吸道及气管黏膜发炎、呼吸困难和流鼻汁等,同时也可引起生殖道感染、流产和死胎等症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B类动物疾病,在我国为二类动物疫病.自上世纪80年代该病传入我国以来,多省市地区的血清学普查结果表明,IBR在我国不同品种的牛群内的感染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有研究表明,该病已经感染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耗牛群体,并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然而,对甘肃省甘南地区耗牛群体的IBR流行情况尚不清楚,故拟通过血清学调查进一步了解IBR在该地区的流行情况,以期为开展后续的防疫工作和制订综合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 摘要:在牦牛养殖过程中,大肠杆菌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相关研究报道大肠杆菌与牦牛败血症,肠毒血症以及痢疾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导致牦牛死亡率上升至23%,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应用疫苗和抗生素是大肠杆菌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但大肠杆菌具有多种血清型,仅国内已经报道的就有80多种,因此应用疫苗不能满足对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抗生素在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及治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及其大量滥用,大肠杆菌耐药菌株越来越多,且耐药谱不断扩大.此外新型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低于耐药菌的产生速度.为了解西藏林芝地区耗牛的大肠杆菌耐药情况,我们开展大肠杆菌耐药性调查,筛选产ESBLs大肠杆菌菌株,同时选择PCR技术对菌株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大肠杆菌耐药规律,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牛子宫内膜炎的致病因素较复杂,而病情、疾病性质和临床表现因个体而不尽相同,必须依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病情发展阶段,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合理选用药物,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摘要: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畜牧业,调整畜牧业结构向草食家畜生产倾斜,突出发展养牛业.2014年中国肉牛存栏总数为7040.9万头,在养牛业生产中各种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俗语称"十牛九胃病,十马九肠病",说明了牛的脾胃病是常发病之一,也是较为难医之病,是制约养牛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国农业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为了切实做好牛羊常见疫病防控工作,促进牛羊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牛羊肉有效供给,2014年3月19日发布了《牛羊常见疫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试行)》,其中牛前胃弛缓和胃肠炎是被列入的仅有两个非传染性疾病,这足以体现出牛脾胃病对养牛业的影响.
  • 摘要:牦牛大肠杆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牦牛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疾病,该病由大肠埃希菌引起,是西藏地区牦牛腹泻症的主要病原.为了查明牦牛的大肠杆菌菌株中存在毒力基因类型、血清型以及耐药关系,本研究收集了青海高原腹泻牦牛292份肛拭子.用纸片扩散试验、平板凝集试验、PCR试验评估大肠杆菌分离株药敏试验、毒力基因、血清型、进化分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分离株中多重耐药率占97%,至少含有一种毒力基因(100%).10种毒力基因(sfa、eaeA、cnfl、etrA、papC、hlyA、aer、faeG、rfc和sepA)中优势毒力基因sfa占96.9%.一些抗性表型和毒力基因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OR>1).大部分大肠杆菌属于A型(79.5%),其他属于B1(7.5%),D(4.1%),B2(5.8%)和F(0.7%).在所有检测大肠杆菌菌株中,血清型O91和O145最为普遍,分别占15.4%和14.4%.研究结果表明,腹泻牦牛大肠杆菌分离株耐药性较高,携带毒力基因种类多,这给大肠杆菌的防治带来较大挑战.因此,临床上应加大对牦牛大肠杆菌病的重视.
  • 摘要:伊维菌素是一种抗生素类高效、广谱、低毒类抗寄生虫药,可用于防治畜禽的多种寄生虫病,可供兽医临床使用的剂型有多种,不同剂型直接影响到给药方法和驱虫效果.为评价伊维菌素三种不同剂型对放牧牦牛线虫病的驱虫效果,进行了本项试验,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证明,伊维菌素片剂和复方片剂都要经口投服,但片剂给牦牛经口投服时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强制保定牦牛,给药程序复杂,费工费时,且少数牦牛不同程度吐出药片,影响药效的发挥.注射剂只需简单保定牦牛,给药方法简便,省时省力,可保证给药量准确和驱虫效果,适合牦牛群体给药驱虫.因此,为提高驱虫效率,选择的驱虫药物质量要可靠,使用剂量应足量.从给药方法、驱虫效果和药物剂型的生物利用度等方面考虑,以注射剂好于片剂.
  • 摘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即牛疱疹病毒1型(BoHV-1)所引起的以上呼吸道炎症为主的一种牛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呈世界性流行.IBR的早期准确诊断,对该病的防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IBR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方法.病原学诊断具有特异和敏感及准确等特点,而血清学诊断具有敏感、快速、方便和价廉等特点.为了实施IBR的净化和根除计划,部分国家和地区已逐渐采用IBR基因缺失疫苗,配套使用鉴别诊断方法来鉴别IBR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本文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常用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BR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 摘要:肝片吸虫病作为一种常见人畜共患病,长期危害人类及动物的健康,药物防治是肝片吸虫病防控的关键.随着一些广谱抗肝片吸虫药物的应用,使肝片吸虫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与此同时,耐药性的出现,也成为了临床用药的重要障碍.五氯柳胺作为化学合成类抗肝片药物,具有性质稳定,疗效显著等优点,是新型、高效、安全的抗肝片吸虫药物,且该药具备无污染、低残留等良好的理化性质,与其他具有相似作用的药物如三氯苯达唑、氯苯碘柳胺、阿苯达唑等相比,五氯柳胺至今未出现耐药性的相关报道,并凭借其显著的治疗效果在国外广泛使用.至今为止,国内对五氯柳胺的研究仅停留在原料药方面,还没有上市的制剂.基于其优良的药效性能,为满足中国对兽医吸虫病防控的巨大临床需求,对自主研发的五氯柳胺混悬剂进行了抗牛肝片吸虫病临床药效试验.本研究通过虫卵检测法筛选肝片吸虫感染的阳性牛,分别用五氯柳胺混悬剂与对照药物三氯苯达唑治疗,结果表明:五氯柳胺混悬剂后,虫卵转阴率可以达到96%以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物三氯苯达唑.
  • 摘要:在中国,如今肉牛养殖追求高档肉产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进口和牛越来越多,但相对于其他肉牛品种,纯种和牛牛犊出生体重小,体质弱,死亡率高,饲养困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高档牛肉的生产,其中犊牛腹泻是危害犊牛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已经成为高档肉牛生产健康发展的主要难题,引起了养殖场和相关学者的关注.犊牛腹泻又称牛白痢,临床症状以急性腹泻、脱水为主要特征,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当气温骤变更加容易产生该病,2-3周的犊牛易感染此病,本病死亡率较高,多呈地方性流行,一旦爆发,将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据报道,出生15d之内的犊牛腹泻的月平均发病率为14.10%,死亡率达8.03%.国外研究资料表明,仅大肠杆菌病造成的犊牛死亡就占奶用犊牛死亡总数的50%,占肉用犊牛死亡总数的75%.究其发病原因可将其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五联疫苗的研发与使用能有效预防犊牛致病菌株的侵袭,提高犊牛抗体具有重要意义。在生产现场中尽量减少抗生素等投入品的用量,提高犊牛的非特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能力,在母牛预产期前50天注射一次五联苗,过三周后再注射一次,进行治疗犊牛腹泻率的验证,并对治疗成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母牛产前50天前注射五联疫苗能提高母牛妊娠晚期血清抗体水平,以母源抗体的形式(初乳),提高犊牛抗病能力,降低腹泻率的发生。注射五联疫苗能够降低腹泻头数,减少犊牛死亡,进而降低总的生产成本,提高养殖场经济效益。
  • 摘要:为规模化牛场提供规范的用药技术,保障牛及牛肉产品的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技术提供规模化牛场规范用药原则、肉牛用药准则、孕牛安全用药原则等技术供规模化养牛场参考使用.肉牛养殖场的饲养环境应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肉牛饲养者应供给肉牛充足的营养,所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和饮用水应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无公害肉牛饲养饲料使用准则》和《无公害畜禽饮用水质准则》的规定.应按照《无公害肉牛饲养管理准则》加强饲养管理,净化和消毒饲养环境,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应激,增强患牛自身的免疫力.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无公害肉牛饲养管理准则》的规定进行预防,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防止肉牛发病和死亡,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本文提供规模化牛场规范用药原则、肉牛用药准则、孕牛安全用药原则等技术既可供规模化养牛场参考使用;更为进一步按照牛的养殖阶段和养殖模式制定规模化牛场规范用药的国家标准奠定基础。
  • 摘要:在牦牛生产中,犊牛早期断奶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该技术能显著的提高母牦牛的繁殖力,从而提高牧民的收入.早期断奶采取的是一次性断奶技术,该技术是将3至5月龄的犊牛与母牛一次性分开,分开后的犊牛和母牛单独放牧,另外给犊牛开始单独补饲精料,以补充营养.但是犊牛在断奶的3-7日内几乎不采食精料,应激反应较大,另外由于营养的缺乏,给犊牛的生长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断奶前给犊牛提前训练采食精料,为了防止母牛争食犊牛精料,就需要在出牧前或归牧后人为将母牛和犊牛分开,对犊牛单独进行补饲.但牦牛是放养的家畜,性格比较狂野,人为将母牛和犊牛分开过程中给饲养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要格外的圈舍或围栏进行隔离,增加了成本.为此,根据高寒牧区生产实际及耗牛的生物学特性,设计了一项混群放牧耗牛犊牛隔离补饲装置料槽,该料槽在犊牛的饲喂过程中将其与母牛自动分离饲喂,基本不需饲养人员干涉,非常方便,尤其适用于高原放牧的混群耗牛。使用该装置后有效解决了混群家畜中犊牛的单独补饲问题。
  • 摘要:目前,因牛源紧张,奶公犊用于牛肉生产受到广泛重视,奶公犊的高效育肥技术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肉牛主要的育肥方式以拴系饲养为主.但目前研究结果表明,散栏饲养不仅提高了肉牛的增重性能和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而且福利状况也得到改善.而目前对270~500kg荷斯坦奶公牛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试验旨在通过对散栏饲养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确定270~500kg体重荷斯坦奶公牛的适宜育肥模式,为奶公牛的科学育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散栏饲养提高了荷斯坦奶公牛的日增重及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磷的表观消化率,降低血清中尿素氮含量,提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血液生化指标的含量,表明散栏饲养可以提高荷斯坦奶公牛的生产性能及体内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
  • 摘要:抗生素在动物养殖场被广泛用于预防动物疾病和促进动物生长.然而,30~90%的抗生素不能在动物体内代谢,往往以原药的形式随粪尿排出体外,进入农田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生态环境,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还可能诱发各类抗生素耐药细菌的产生.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一些未被完全降解的抗生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食物链,这些残留在环境中的抗生素能够诱导微生物产生相应的抗性基因.更严重的是这些超标的抗生素及重金属元素被动植物吸收后,进入餐桌被人食入人体,长此以往的循环,极有可能导致中毒或者癌症,后果不堪设想.本实验选择金霉素以不同浓度添加到牛粪中,在堆肥的不同阶段检测四环素抗性基因丰度的动态变化,来研究添加堆肥对四环素抗性基因的影响。旨在为堆肥处理是否能降低或避免牛粪中抗性基因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堆肥物料中,三组中均检测出tetC,tetK,tetQ,tetW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堆肥初期,tetQ相对丰度最高,tetC次之,tetW最低。在整个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添加组的tetC,tetQ,tetW普遍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又显著高于低剂量组,这表明高温堆肥对抗性基因的影响与堆肥物料的初始抗生素浓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堆肥结束时,各组中四种抗性基因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这表明高温堆肥能有效削减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是解决牛粪抗性污染的一个有效途径。
  • 摘要:牛是耐寒怕热的家畜,夏季持续的高温高湿环境对种公牛的生产性能有较大影响,当温湿指数(THI)超过72时,可出现采食量降低、射精量减少、精子密度及活力降低、畸形率增加等繁殖性能障碍.在生产实践中,减缓种公牛的热应激成为种公牛夏季饲养关键.延边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虽处北方,每年夏天种公牛仍有近2个月的停产期,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为降低夏季热应激对种公牛的危害,岗站结合,从延边综合试验站选择了延边牛、延黄牛、西门塔尔牛等3个品种的种公牛各8头,共24头作为研究对象,在夏季热应激条件下进行了抗热应激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调控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因热应激对种公牛的不利影响.
  • 摘要:本文从组合繁殖、产科、常见病防治、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方面阐述了规模母牛场繁殖标准化工艺与作业规程要点。
  • 摘要:畜禽养殖舍内空气中大量微生物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相结合形成胶体分散体系,也就是微生物气溶胶,其不仅影响着动物和从业人员的健康,而且还与动物福利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模式逐渐趋于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同时养殖场带来的环境污染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微生物气溶胶,其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和扩散,引发人类、动物急性和慢性疾病,如过敏、猪瘟、口蹄疫等.高浓度的微生物气溶胶也可导致养殖人员患哮喘病.本实验对12个养殖场的空气环境质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动物舍内气载微生物的浓度存在差异性,气载细菌及真菌最高浓度均在鸡舍中被检测到,不同畜禽舍内细菌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规律相同,但其在各级所占比例上有一定的差异性。真菌气溶胶的分布规律在不同畜禽舍内存在着差异性,且在同种动物舍内粒径分布呈现不规则分布。本研究结果将为评价生物气溶胶对人类的危害提供理论数据,同时也为畜禽养殖场疾病防控和环境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牦牛是中国古老而又原始的牛种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省,在北京(灵山)、河北(围场)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等地也少有分布.中国现有牦牛1300多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2%,占全国牛只总数的17.3%.牦牛是青、藏、甘、川草原畜牧业的支柱,既是当地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又是当地农牧民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当地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朱国兴,张云玲,2005).青海省大通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放牧与舍饲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舍内温湿度,降低舍内风速,并可保持舍内氨气浓度低于肉牛相关标准。试验期间测得牛舍温度发现牛舍保温效果较差,建议适当关闭部分门窗以提高牛舍温度并降低风速,提高耗牛在舍内的舒适度,减少维持需要,最终达到增加日增重的目的。总体来说,耗牛舍饲是可行的。
  • 摘要:本文阐述了裹包青贮技术特点及设备配置。裹包青贮是最易满足青贮质量要求的青贮模式。裹包青贮生产全程采用机械化作业,将收割、切碎好的新鲜牧草、玉米秸秆等各种青绿植物采用打捆机高密度压实打捆,再用专用拉伸青贮膜包裹起来,形成一个极佳的发酵环境,更适合厌氧发酵产气的需要,物料在密封厌氧状态下经3-6周最终完成乳酸型自然发酵的生物化学过程。养殖企业在准备应用裹包青贮饲料时,首先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参照上述生产流程配置生产设备,可购买或租赁设备;目前社会上已有专业的裹包青贮饲料加工企业,亦可委托加工;对于小规模养殖户,青贮饲料可利用当地出产的农作物废弃物制作,成本较为低廉,可选择小型的打捆包膜机械,自产自用,设备投入成本低,饲料利用率高,青贮效果较好。
  • 摘要:张掖市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项目开展以来,我市养牛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生产模式逐渐由过去的农户小规模向大型的、集约化生产模式转变.犊牛作为集约化牛场的基础,处在牛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成为规模化肉牛繁育场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培育健康的犊牛是提高规模化肉牛繁育场经济效益的关键.而如何加强犊牛的饲养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基于此,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因地制宜,从犊牛基本护理、犊牛饲养管理、犊牛的断奶、常见病的防止等几个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就加强犊牛管理,提高规模养殖效益,总结的经验,以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由于目前肉牛资源短缺和荷斯坦奶公牛资源丰富,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成为学者和专家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荷斯坦奶公牛通过系统育肥可以生产高档牛肉,同样其肉品质较好,但大理石花纹和嫩度有待提高;而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去势可以提高肉牛大理石花纹及嫩度.截至目前为止,关于去势对国内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因此,本试验采用传统去势法,研究去势对270kg~750kg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探索荷斯坦奶公牛育肥较适饲养方式,为荷斯坦奶公牛肉用性能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推动荷斯坦奶公牛产业化发展.结果表明,去势对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增加体内脂肪沉积能力,极显著提高了大理石花纹等级,说明去势对荷斯坦奶公牛蛋白质的合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显著增加体内脂肪代谢与沉积能力,建议奶公牛可去势后用于生产高档牛肉.
  • 摘要:牛肉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丰富,脂肪含量以及胆固醇含量较低,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等,深受人们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本人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了牦牛、黄牛和水牛肉食用品质的研究成果,重点对食用品质嫩度、肉色、保水性以及pH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大程度地提高牛肉品质以及市场竞争力.肉以及肉制品的食用品质与其消费性能、潜在价值等息息相关,并且牛肉的食用品质影响着其内在质量,肉的颜色、嫩度、多汁性、保水性以及风味是人们常用的评价肉及肉制品食用品质的品质指标.
  • 摘要:肉类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是人类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主要来源.牛肉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刚好符合人们所追求的高蛋白质、低脂肪食品的要求.为了保证牛肉的适口性,牛肉中还应该保持不低于3%含量的脂肪.统计发现,相对比于黄牛和水牛,耗牛肉蛋白质含量丰富,脂肪含量低,并且脂肪酸组成比例适宜,符合当代人们对肉质的要求。然而水牛肉的营养价值较低,且对其品质的研究较少,导致人们对其认识不够。并且在关注耗牛肉优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其嫩度较差,Se元素缺乏的缺点,脂肪酸研究结果分歧也比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这三种牛肉品质的研究,以期更大程度地提高牛肉品质以及市场竞争力。
  • 摘要:公牛阉割育肥是生产高档牛肉的常用方法.目的是加强脂肪沉积,改善牛肉品质.发达国家也常用此方法生产高档牛肉.草原红牛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率高等特点,尤以肉的品质好、风味独特而著称.利用安格斯牛改良后,肉用性能和牛肉品质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本研究旨在研究阉割对安草杂交牛肉质的影响,为生产优质高档牛肉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阉割育肥能够提高牛肉中油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牛肉品质改善明显.
  • 摘要:公牛阉割育肥是生产高档牛肉的常用方法.目的是加强脂肪沉积,改善牛肉品质.发达国家也常用此方法生产高档牛肉.草原红牛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率高等特点,尤以肉的品质好、风味独特而著称.利用安格斯牛改良后,肉用性能和牛肉品质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本研究旨在研究阉割对安草杂交牛肉质的影响,为生产优质高档牛肉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阉割育肥能够提高牛肉中油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牛肉品质改善明显.
  • 摘要:电刺激是一项肉类快速成熟技术,能够通过电流对胴体的刺激加速体内糖酵解进程,加快pH值下降而达到快速成熟的目的.前期已有很多学者对电刺激改善嫩度的作用机制做了深入研究,可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电刺激可加快宰后ATP的消耗,提高糖原酵解速度,使pH值快速下降,预防冷收缩的发生;电刺激对肌原纤维结构造成破坏,形成挛缩带,提高肉的嫩度.近年来,澳大利亚肉品标准(MSA)通过建立pH-温度窗口来描述胴体冷却过程中温度与pH值下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电刺激能够使更多比例的胴体落入最佳pH-温度窗口内,并且电刺激还能够使某些蛋白酶活性和稳定性发生变化,肌原纤维水解底物暴露,加速细胞骨架蛋白的降解,从而改善肉的嫩度.从安全性和操作简便性考虑,推荐屠宰工厂在宰杀放血后应用中低压电刺激;其次应该根据牛只的大小、品种调整电刺激参数,对胭体pH值进行实时监控,使得冷却期间恫体pH-温度关系能够落人理想pH-温度窗口。随着在线检测技术的发展,电刺激参数优化及结合拉曼光谱实现对牛肉品质的在线快速预测,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 摘要:肉色是牛肉最为重要的品质指标之一,因为消费者会通过肉色判断牛肉的新鲜程度和卫生状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每年由于肉色劣变会给牛肉生产商和零售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如何使牛肉呈现良好的肉色,以及如何延长肉色货架期,提高肉色稳定性对于整个牛肉产业至关重要.DFD(DarkFirmDry)肉又称为黑切肉(DarkCuttingMeat),一般在牛、猪宰后都有发生.DFD肉的特点是其极限pH值(宰后24h的pH值)大于6.0,肉的外观颜色较正常的肉色要黑、暗,不被消费者所喜爱接受,通常DFD牛肉只能被打折销售,从而给牛肉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改善DFD牛肉肉色对于整个牛肉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本项技术探讨了不同包装方式(真空、CO、高氧)对不同极限pH值牛肉颜色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0.4%C0气调包装和80%高氧包装能够显著改善DFD牛肉的肉色和肉色稳定性.
  • 摘要:牦牛能适应高寒气候,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除人类外)哺乳动物,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地区.在高寒缺氧、气压较低的绿色生态环境中,能充分利用其它家畜难以生存的高原牧场,属半野生畜种.其肉质细嫩味美、适口性好,高蛋白、低脂肪的显著特点,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对人体增强抗病、抗寒、增强免疫力均有显著作用,是绿色、有机、健康、安全、无污染的生态健康食品.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本研究评价了去势牦牛和公牦牛在不同年龄的肉用品质,主要包括pH值、色度、失水率、熟肉率和剪切力,并测定了其常规营养成分(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脂肪酸),全面系统的评价牦牛肉的肉用价值、营养特性及风味物质,为加快肉品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数据.
  • 摘要:黑龙江省是奶业大省,奶牛存栏2016年达166万头,计算年产奶公犊牛约30余万头,生产数量大,利用奶公犊牛育肥生产小牛肉是其中的一种育肥模式,本批犊牛从出生到屠宰平均228天,经过饲料原料营养成分测定、日粮配制、饲养管理等配套技术,达到269kg出栏,并测定了肉质及相关营养成分含量,通过饲养管理和屠宰后的成本计算,奶公犊牛生产小牛肉经过屠宰加工包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 摘要:中国草原红牛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持育成的中国第一个肉乳兼用品种,以增重速度快,肉质细嫩而闻名,产品曾远销香港.目前,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是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牛种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其产肉性能,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有关单位,以利木赞、红安格斯为父本,以草原红牛为母本开展了系列杂交改良工作.本试验利用红安格斯牛改良中国草原红牛生产的一代公牛(简称:安草F1)和草原红牛公牛为研究对象,对比了12-18月龄期间的育肥性能和18月龄时的屠宰和肉质指标,发现:利用红安格斯改良中国草原红牛,其杂交一代公牛的产肉量和优质肉产量均显著提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