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
御窑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贸易经济、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文物天地、东北之窗、收藏.拍卖等;
御窑的相关文献由139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成龙、中健(图)、顾明等。
御窑
-研究学者
- 吕成龙
- 中健(图)
- 顾明
- 刘毅
- 吕成龍
- 吕成龙1
- 周思中
- 奚文骏
- 王健华
- 白光华
- 陆文龙
- 陈润民
- 青娈
- 一页
- 万淑芳
- 于濬涛
- 亦安冉
- 亦然
- 付裕
- 冯玮瑜
- 冯立
- 冷飞
- 刘子哲
- 刘宗城
- 华也
- 南田
- 卢军羽
- 卢葳
- 史佳鑫(采访)
- 叶佩兰
- 叶志明
- 叶正亭
- 吕成龙12
- 吴和
- 吴娟娟
- 吴昊1
- 呂成龍
- 唐英
- 嘉音
- 奚文骏1
- 姜兴龙
- 孙友田
- 孙悦
- 孙鹄
- 孟露窈
- 建筑实践编辑部
- 张哲博
- 张嘉树
- 张娟
- 张林
-
-
韩倩
-
-
摘要:
伴同原料、技术的进步,关联审美情感的变化,陶瓷装饰上的婴戏纹从单人、三两成组到十数、数十,终以百子图集其大成,用天真活泼的童趣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祝福。清代御窑瓷器婴戏题材多承前代余绪,其表现内容和吉祥寓意逐渐转化为固定的程式,在大运、传办、进贡三种烧造方式中均有独特体现。
-
-
徐望;
徐三强
-
-
摘要:
景德镇一直被大家称为“千年瓷都”,更是享誉世界的瓷都,制瓷历史时间长,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无论是在工艺美术还是技艺上都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最高水准,在器物的造型、工艺和装饰上都流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沉静和典雅。
-
-
吕成龙
-
-
摘要:
三、乾隆朝御窑瓷器的主要品种1.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器乾隆朝御窑青花瓷器系大宗产品,不但产量大,而且式样多。其最大特点就是生产逐渐程式化,而且费尽心机去体现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其中既有承袭雍正朝御窑青花瓷器遗风的仿明代青花瓷器之作,也有独具本朝特点的创新之作。雍正朝盛行的仿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朝等青花瓷器,影响了乾隆朝很长一段时间,不署款识的作品很难区分哪是雍正朝,哪是乾隆朝。乾隆朝仿明代永乐、宣德朝青花瓷器造型见有无挡尊、梅瓶、玉壶春瓶、玉壶春式执壶、锦纹壮罐、折沿盆(图21、图22)、撇口碗、松竹梅纹盘、把莲盘等。
-
-
-
-
摘要:
江苏省苏州市御窑小学创建于2008年,坐落在苏州市相城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御窑边。学校秉承“传承御窑文化,弘扬精专精神,争创一流教育”的办学宗旨,依托御窑文化和文徵明文化,创建御窑金砖书法教育,开创了水书法和墨书法相融合的书法教育新模式。
-
-
潘语晨
-
-
摘要:
官样,是古代官方手工业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官方制样后交由工匠生产,以此对产品的形制、面貌等进行规范,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由此传达出统治阶层的品位与意志。合牌样是清代御窑瓷器官样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本文结合清代同治、光绪时期御窑水仙盆生产的具体情况,对已无实物留存的御窑瓷器合牌样之面貌及使用方式进行了考证。
-
-
-
-
-
摘要:
时光如白驹过隙,在挥手告别2021年之际,我们欣然地回忆往事,盘点收获,思考来年。在"专"和"精"上下功夫,开辟"专辑""专栏",致力提升刊物品味,提高学术水准,仍然是2021年《景德镇陶瓷》不变的情怀和追求的目标。坚持这份初心和执着,这一年,《景德镇陶瓷》先后推出了"向老一辈艺术家致敬""中国情、中国画、中国瓷巡展""激情窑歌"和"品牌、设计与制造"等专辑,同时还开辟了"景德镇学""御窑文化"专栏。为弘扬陶瓷文化和营造学术氛围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应有的努力。
-
-
孙悦
-
-
摘要:
明清时期的御窑瓷器生产大多依据朝廷颁布的样式制作,以求御窑产品在器型、纹样上体现出皇家御用的独特性。这些样式主要是由尚膳监、太常寺等机构的专业人员绘制。而在清代,官样的来源更为多样,一些匠人、官员、艺坛名家乃至西洋教士,都有参与制作御用"官样"的经历。本文关注这些清代出现的新式官样,阐明其使用方式,查考其制作来源,并探讨其作为御窑生产制度重要环节的利弊。
-
-
-
王依农
-
-
摘要:
雍正御窑中有双龙尊一种,摹仿唐代器物。其盘口长颈,颈部节纹,斜肩收腹,并贴杏叶式装饰。有双龙起于肩部,腾曲而上,龙首衔于盘口,颇高硕(图1-3)。这似乎是清代御窑作品中唯二的仿唐器式(另式为双鱼瓶),然清宫是否以唐器目之,尚未可知。清代的陶瓷学更完备于前朝,晚明诸家的陶瓷鉴赏系统中,唐代常常缺席。相比之下,18世纪时,唐代陶瓷在清人的构造中开始完整,逐渐脱离了言唐必越的单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