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
当代设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19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建筑科学、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12891篇;相关期刊247种,包括文艺生活·文海艺苑、美术教育研究、艺术科技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全国“乡土建筑的评估与保护”学术研讨会暨2009建筑史年会、第一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国际茶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等;当代设计的相关文献由572位作者贡献,包括叶佑天、吴国强、周岩等。
当代设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2891篇
占比:99.54%
总计:113410篇
当代设计
-研究学者
- 叶佑天
- 吴国强
- 周岩
- 陈雅男
- 黄梦斯
- 丁佳男
- 万萱
- 丰硕
- 任依然
- 任舒睿
- 冯帆
- 冯清艳
- 刑小刚
- 刘雅丽
- 刘雪丹
- 单芳霞
- 卢昉
- 吴冬蕾
- 周甜甜
- 喻德荣
- 宋湲
- 岳金莲
- 廖墨蜚
- 张志
- 张梦卿
- 张璜
- 张竞羚
- 张英
- 张鹤
- 徐岚
- 施佳伟
- 曲全岳
- 朱虹
- 李伟
- 李博一
- 李娅萁
- 李平
- 李有为
- 李超
- 杜茜
- 杨丽
- 杨婉婷
- 杨宽在
- 沈萍
- 漆炫烨
- 王琥钧
- 王美艳
- 白建强
- 管晨
- 罗雯
-
-
无
-
-
摘要:
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致力成为顶级的中国设计展览平台,以不断实现美好生活向往为使命、打造理想的原创设计生态为愿景,秉持艺术、设计、生活"三位一体"理念,共同创造更绿色更友好的设计时代。设计之春·中国家博会"当代设计展"由总策人温浩、联合策展人侯正光、宋涛联手策展团成员吴滨、杨岩、童岚、高扬、陈大瑞、陈嘉健、余泽平、令狐磊、许刚、毛继鸿、刘峰、孙信喜、许绿芸、江柏明、任鸿飞、赵云、黄国栋、吴昊宇、王克震、张启、屠隽立,围绕本届展览主题"更绿色,更友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五大版块内容.
-
-
马超
-
-
摘要: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极为丰富。文章重点研究了山东地区的高密剪纸,通过梳理其历史脉络,探索其内容和内涵,挖掘其美学价值,站在民俗化的角度来探讨山东高密剪纸艺术在当代的设计应用以及如何延续和发展。
-
-
贾水苗
-
-
摘要:
中国古典建筑由来已久,经过了时间的打磨,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产物。古典建筑元素拥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以及工艺精巧的结构,我们应适当运用,让这些宝物不受时空限制,让旧元素能够应用于新环境。本文将围绕中国古典元素应用于当代设计实践进行展开,根据当代设计实践分析该元素应用于当代设计中的意义。
-
-
刘赛唐
-
-
摘要: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在视觉设计中使用民国风格,本文以民国时期的平面设计及其特点为切入点,对民国风格在当代海报设计中的主要特征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最后结合现今民国风格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情况作出了描述,并对此提出了建议,为今后的民国风海报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
-
蒋芝丹;
江澜
-
-
摘要:
牡丹纹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兴盛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的高度发展,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吉祥纹样。从牡丹纹的造型特征看,唐代圆满繁复,宋代纤细精美,元代豪放不失雅致,明代自然秀丽,清代则繁复优美。从牡丹纹的审美特征看,造型饱满繁密,表现手法灵活多变,纹样组合寓意吉祥。从文化内涵看,唐代社会崇“圆”的美学理念,建构了牡丹纹圆融对称的造型特征;“以形写神”的绘画思想奠定了牡丹纹的写实风格。这些因素构建了牡丹纹在中国装饰史中的独特意涵与图式风格,并且还将继续在当代设计中被传承、应用和再创造。
-
-
卢晓晖
-
-
摘要:
对于后现代主义现象的讨论,早期出现于美学、文学、哲学、艺术、音乐等多个领域,其主要思想潮流体现在对现代主义的不满、嘲讽、戏谑等态度的具体体现。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当代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后现代主义艺术观也以贯穿于当代设计理念和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本文通过后现代主义艺术观的背景和角度,分析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同时进行综合梳理,总结当代设计发展趋势与潮流。
-
-
-
-
摘要:
多元风格并存与融合是当代设计发展最典型的特征,技术带来的信息化与网络化为设计实践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可能性。不论是探索新兴产业,还是回溯传统,设计的多元化既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又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因此,设计师要基于愈发复杂的技术与社会背景,提供顺应智能趋势与技术要求的设计,在不摒弃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将技术能力与社会需求结合,依照设计标准,创新性地提供符合用户认知的设计方案。
-
-
叶子菲
-
-
摘要:
在全球化浪潮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新的设计思潮不断涌现,中国特色设计正被无声淡忘。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一直是当代中国设计师努力的方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先人留下的精神瑰宝,古老智慧与原则的凝练对指导设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时至今日仍意蕴丰富。文章以“天人合一”“文质彬彬”“器以载道”的传统哲学观念为例,并结合具体应用案例,探索传统哲学思想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表现方式,在传统哲学思想中把握情感意图并立足传统哲学思想进行创新,以新的方式诠释传统哲学思想。在设计愈加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的背景下,运用中国哲学理念指导设计朝可持续设计、人性化设计方向前行,思考传统哲学思想与设计的碰撞融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振兴,将中国文化精髓推向世界。
-
-
叶东明
-
-
摘要:
阐述了文化展览作为现代社会的信息媒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展陈设计是当代设计方法的综合运用,体现出时代特征和文化理念,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红色文化”是群众基础坚实的意识形态,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符号。以陕西省“红色文化”展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对“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和象征意义进行传承与弘扬,针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
-
张靖雯
-
-
摘要:
五千年历史文化使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思想资源。传统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在古代社会中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学术风潮。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美学思想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以一种更加具有朝气的面庞出现在当代设计中,不仅体现在动画电影、景观设计等三维表现方式内,而且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二维表现形式中也有所体现。传统美学思想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当代设计者要执持兼容并蓄的原则,更好地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
-
岳鸿雁;
李钢;
唐诗毓
- 《第五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9 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基于认知学和符号学理论,对269幅宋代山水画进行内容分析,从视觉符号、视像结构、视觉思维角度提炼宋代山水画的特征,从S1意象(schema)、S2构图(composition)、S3情感(emotion)、S4心象(mind)四个层面进行解码,分析中国艺术的同构表意模式和知觉循环圈,其艺术元素的安排方式、隐喻特征,其“观物以理”“心物化一”“山有三远”“林泉之心”对应中国人的知觉方式和认知习惯,并进而提出同构表意模式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
王海鹏
- 《第五届国际茶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生活品质的提高越来越成为人们追逐的重点.同时,在看到并经历了源自西方的衣、食、生活用品以及奢饰品的面貌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看到并开始事受中国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美好.于是,很多领域的设计界也开始进入传统手工艺领域,从以传统手工艺作为标签,到介入、影响甚至操控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制作过程,传统手工艺已经不可避免地与当代设计越来越多地互生在一起,构成当今众多设计产品背后的一条生态系统.
-
-
兰艳
- 《2017年传统工艺青年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独立设计师品牌"本色"手工银饰作品多个系列进行解读,从它持续专注于首饰设计中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语言的融合创新,以及它多年的变与不变,试图梳理互联网时代下作为手工艺设计的原创首饰设计面临的机遇和问题.并提出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也不是两者生硬地捆绑一起,而是来自于设计师一直以来的设计探索和文化责任以及身处这个时代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传承和创新.
-
-
-
冯信群;
贾之曦
- 《第一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在自动化程度日益增强与个人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设计与艺术的边界被消解,设计呈现出更多的艺术化特征,追求更趋于精神化的价值取向。作为一门与艺术紧密相连的交叉性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也追求一种不确定的多元化价值和能引起人诗意反映的体验式表述语言。设计思路从传统平立面设计转化为感性思考过程。满足人行为的"事"的创造而非传统意义上单纯对"物"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