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信息媒介

信息媒介

信息媒介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12055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中国西部、中国记者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2012第六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等;信息媒介的相关文献由244位作者贡献,包括任陇婵、孙江宇、亨利·罗塞特等。

信息媒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2055 占比:99.93%

总计:312260篇

信息媒介—发文趋势图

信息媒介

-研究学者

  • 任陇婵
  • 孙江宇
  • 亨利·罗塞特
  • 刘亚男
  • 卢芳霞
  • 孙劲峰
  • 孟秀惠
  • 尤建清
  • 岳永杰
  • 张仰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东明
    • 摘要: 阐述了文化展览作为现代社会的信息媒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展陈设计是当代设计方法的综合运用,体现出时代特征和文化理念,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红色文化”是群众基础坚实的意识形态,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符号。以陕西省“红色文化”展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对“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和象征意义进行传承与弘扬,针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 吴欣桦
    • 摘要: 随着国家对劳动力素质和实践技能的重视,高职院校越来越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高职院校具备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特色上来看,其与普通高校及其他院校的校园文化存在相适应却也不尽相同的部分。随着信息化的转型升级和互联网结构的迅速普及,媒体融合作为新型教学媒介为校园文化的传播和提升带来创新,也早已成为当代院校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如何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用好各类信息媒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不仅成为高职院校创建新型校园特色的重要途径,也为发展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 阳太羊
    • 摘要: “近期,天气晴好,对春播生产和在田作物生长有利,广大种粮大户要利用晴好天气,及时翻耕灌水灭螟。同时要看天揭膜炼苗,晴天揭膜后要淋足水,防止因生理失水引起青枯死苗。”这几天,在湖口县大垅乡气象服务站气象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种养大户微信群、各自然湾微信群等各类信息媒介上,反复播放、推送着气象服务提醒,为春耕提供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保障春耕生产高质量开展。
    • 盛义
    • 摘要: 融媒体时代下,各种信息媒介互相交融,新闻的传播模式和大众的资讯获取习惯发生了改变。为了适应新时期下资讯环境,将围绕融媒体中可视化新闻的构建加以阐述,以推动新闻传播发展。
    • 潮洛蒙; 赵帼君
    • 摘要: 安部公房是日本战后著名作家,见证了日本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的过程。他的小说中随处可见信息媒介的光与影的痕迹,如报纸、杂志、收音机、电视机等。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安部公房表现出作为一个作家的忧患意识,其作品《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剖析了科技发达、物欲横流的信息时代所引起的“信息漩涡”对于个人的影响,流露出对信息社会的认知和及其负面影响的批判,以及作者创作心理的根源。
    • 江伶
    • 摘要: 随着21世纪互联网信息的快速普及,传统“报纸式资讯”正在逐渐被“信息化资讯”所取代。信息媒介传播方式的进步,带来的是资讯获取方式的更迭,也使得传统报纸逐渐失去了受众的依赖,曾经的“读者”也变身为了“网民”。新媒体的成长为资讯获取方式提供了多样性,同时也为党报在内的传统媒体敲响了警钟。受众的流失、报刊发行量的萎缩、行业经济效益的缩减,是当前党报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党报编辑工作经验,从党报生存现状进行剖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策略。
    • 张添翼; 张文玉
    • 摘要: 信息传播媒介的演变历史与国家政治理念的发展逻辑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在信息能力到信息权力、信息主权的历史迭变中,人们可以厘清信息时代政治哲学问题的独特范式。在近代中国,政治宣传品的信息理念比重超过信息时效比重,逐渐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核心信息媒介。中国共产党凭借政治宣传品展开的历史性信息治理实践,强化了意识形态的政治纪律,塑造了跨科层制的政治伦理,明确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化。在当下,通过共同体意识确保信息自由与信息管控秩序之间的动态平衡,完成从政治场景驱动到社会共识驱动的信息治理能力模式转换,有助于推动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 摘要: 12月3日,“第五届孔苏未来教育论坛”暨“2022年信息媒介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以线上方式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新西兰、泰国等国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指导,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大阪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教育领域的知识媒体动力学),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信息、媒体与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协办。
    • 王怀玉
    • 摘要: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挑战和新问题。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端正对信息媒介的认识,直面网课期间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正视新挑战.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 谢明昊
    • 摘要: 中国有句古语:“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在信息媒介十分有限的古代,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在如今的大数据、互联网时代,这一在古代看来“遥不可及”的心愿也变成了可轻易实现的现实。特别是近些年来,社会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人开始活跃在网络上,产生的数据量十分巨大。如今,人类正处于技术两重性凸显的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增加社会复杂性的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这种复杂性提供了工具和方法。而利用计算方法处理社会媒体数据,人们可以比以往更加有效地进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我们不仅会更加了解人类个体,而且会更加了解人类社会,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建模计算的方式研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晓说。在这一背景下,王晓将研究方向扎根在社会计算领域,并在多年的实践下,在利用多智能体技术来对复杂社会系统进行建模和计算研究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自媒体平台建设、智能交通中人群行为与网联车辆建模以及交通舆情监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社会行为能够计算吗?王晓一直在通过孜孜不倦的科研探索,来解答这一问题,并通过研究成果服务社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