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线框架
引线框架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4137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71433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世界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电子与封装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2013年海峡两岸(上海)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2013中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大会、2011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等;引线框架的相关文献由388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轩、沈健、陈孝龙等。
引线框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1433篇
占比:99.58%
总计:71732篇
引线框架
-研究学者
- 张轩
- 沈健
- 陈孝龙
- 黄斌
- 王振荣
- 孙华
- 曹光伟
- 谢艳
- 袁浩旭
- 冯小龙
- 曾尚文
- 杨利明
- 陈久元
- 马文龙
- 康亮
- 曹周
- 郑康定
- 王锋涛
- 李靖
- 陈明明
- 陈虎
- 康小明
- 徐文冬
- 阳小芮
- 黄利松
- 吴旺春
- 卢建中
- 任俊
- 李南生
- 苏骞
- 马春晖
- 操瑞林
- 冯军民
- 朱贵节
- 陈杰华
- 黄春杰
- 朱宝才
- 杨长斌
- 黎超丰
- 何黎
- 张伟
- 段华平
- 熊志
- 王勇
- 黄伟
- 刘国强
- 朱敦友
- 陶国海
- 商岩冰
- 潘龙慧
-
-
郑嘉瑞;
肖君军;
周宽林;
胡金
-
-
摘要:
设计了一种方形扁平无引脚封装(QFN)引线框架全自动贴膜装置,可以满足半导体QFN引线框架生产企业和半导体后道封装测试企业的生产工艺需求。介绍了这一贴膜装置的设计要求、结构、工艺流程、人机界面,分析了上料存料机构模组、贴膜机构模组、上下料搬运机械手模组,并给出了贴膜塑封效果。应用这一贴膜装置,能够解决QFN产品在塑封工艺阶段的溢料问题。
-
-
-
赵健伟;
朱海锋;
于晓辉;
袁桂云;
孙志
-
-
摘要:
蚀刻引线框架作为集成电路芯片载体的新发展方向,近年来在微电子行业逐步得到应用。由于蚀刻引线框架在制备中需要用到多层具有特定图形的非耐碱的光刻胶膜,而传统的氰化镀银无法满足这一工艺需求,因此发展弱碱性的无氰镀银工艺具有极大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了基于5,5-二甲基乙内酰脲(DMH)无氰镀银体系的弱碱性镀银工艺,利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考察了该体系的电沉积行为与银结晶的成核机理;通过改变系列工艺条件确定的该工艺的有效工作窗口;并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表征了镀层性能与镀液性能。结果表明该镀银层结晶细腻,平均颗粒尺度在16.7±3.6 nm。XRD测试表明其等效的晶粒尺度在43.6±3.0 nm,且(200)晶面为择优取向晶面。该镀银层白度为7.2%,光亮度为117 Gs,硬度为74±4 Hv。镀液性能测试表明,该镀液电流效率达到了99.2%(30°C/0.6 ASD),30°C条件下的分散能力约为83%。上述测试及实际蚀刻引线框架样品的试镀均展示了该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
-
郑嘉瑞;
肖君军;
周宽林;
胡金
-
-
摘要:
针对半导体封测领域方形扁平无引脚封装(QFN,Quad Flat No-leads Package)工艺中的引线框架贴膜工艺和装备,从QFN封装工艺制程、贴膜工艺、关键装备、应用及趋势进行了全面梳理和阐述。归纳总结了引线框架贴膜工艺的分类、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比较了主要半导体框架贴膜装备的主要参数,对贴膜工艺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结论对引线框架贴膜工艺在半导体框架贴膜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使半导体封测公司在选择相应贴膜装备时有了依据。
-
-
王云鹏;
莫永达;
张嘉凝;
白依可;
王苗苗;
娄花芬
-
-
摘要:
采用具有不同显微组织的引线框架用C19400铜合金为基材进行电镀Ni,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学显微镜(OM)、粗糙度测量仪等分析了铜合金的显微组织对Ni镀层形貌、厚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镀层厚度随铜材中变形组织的增加而减小,退火态(O态)基材表面Ni镀层厚度达到了6.11μm,剧烈变形(SH态)基材表面Ni镀层厚度仅为3.73μm。Ni镀层会“复制”铜基材的表面形貌,变形量较大的基材电镀Ni后粗糙度的增幅小于变形量较小的基材。电镀时应结合基体材料的显微组织来调整工艺参数,以获得性能较优的镀层。
-
-
戚义鹏;
黄希;
许红健;
王恒
-
-
摘要:
针对传统引线框架排片机在生产过程中进料部件平稳性差、效率低,X、Y伺服主轴型机械手抓取效率低、入位精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Halcon的新型引线框架排片机。通过改进进料各部件导向结构和驱动形式,采用拉针结构替代传统的皮带式柔性输送结构,实现高效平稳的进料功能。采用SCARA机械臂替代传统X、Y伺服主轴,配合单气缸驱动的抓取机构,实现响应更快、整合性更高的排片功能。设计入位视觉检测模块,利用Halcon视觉库对封装托架边界特征和引线框架定位孔特征进行在线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排片机误报率小于2%,漏报率为0,检测时间小于500 ms,满足生产现场实际的应用需求。
-
-
秦红霞;
李强;
金翼
-
-
摘要:
采用三轧三退一次拉矫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引线框架用0.1 mm 4J42精密合金带材的生产。通过正交实验设定去应力退火工艺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出对带材性能和板形影响最明显的因素是退火温度、其次是退火速度,最后是退火张力。并进行了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去应力退火温度的变化对带材的硬度、抗拉强度、延长率影响较大,且相关度较高;而去应力退火的速度变化对带材的屈服强度影响较大,呈正相关,且相关度较高;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带材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板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去应力退火工艺:退火温度为400°C,退火速度2 m/min,张力8 kg/mm^(2),采用该生产工艺生产出来的冷轧带材板形平整。
-
-
武安琪;
王松伟;
陈帅峰;
李洋;
刘劲松;
陈岩;
宋鸿武
-
-
摘要:
对近年来引线框架用铜镍硅合金种类和性能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铜镍硅合金相关强化机制.重点总结了铜镍硅合金力学性能和电导率与Ni、Si含量及不同微量元素添加之间的关系,同时简要介绍铜镍硅合金制备工艺及成形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未来铜镍硅合金性能应满足强度达到750~840MPa,电导率达到35%IACS,其制备技术将向着高新技术集成化,规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
-
-
-
YUAN Fu-sheng;
袁孚胜;
YU Xuede;
余学德
- 《2015中国铜业科学技术发展大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综述了引线框架铜合金材料的性能要求随集成电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指出具有优良的导电导热和强度是引线框架铜合金材料的主要性能要求;同时通过研究国内外引线框架铜合金材料的市场应用和生产技术情况,发现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铜基引线框架材料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并指出研制铜合金新的成分体系、新的制备工艺是开发高强高导引线框架铜基材料的方向.
-
-
-
-
-
高平;
邵文庆;
袁永卫;
李昌文
- 《第十届全国印制电路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蚀刻设备条件是影响蚀刻图形品质的重要因素,设备的优化在于解决"水池效应".以此原理,并针对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的特殊要求,优化蚀刻喷架,改进喷嘴排列方案,改进喷架到板面的距离,更换喷嘴,计算喷嘴最佳喷淋角度后重新选型以减小侧蚀量,加大摆动幅度与摆动频率使新旧蚀刻液在板面上交换更迅速,调整蚀刻泵出水压力使水压更趋平稳无跳动。经过反复试验,达到了客户高精度要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