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子材料

电子材料

电子材料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0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工业经济、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4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1282221篇;相关期刊472种,包括材料导报、新材料产业、现代材料动态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第十六届中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等;电子材料的相关文献由1760位作者贡献,包括桑垣宽、石塚健一、舟生重昭等。

电子材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4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82221 占比:99.90%

总计:1283455篇

电子材料—发文趋势图

电子材料

-研究学者

  • 桑垣宽
  • 石塚健一
  • 舟生重昭
  • 章从福
  • 浅野直纪
  • 杉冈智嗣
  • 金奉玉
  • 赵英俊
  • 江良尚彦
  • 卢西恩·斯弗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俊洋; 张战刚; 雷志锋; 陈资文; 彭超; 岳少忠; 张鸿; 钟向丽; 孙常皓; 黄奕铭; 何玉娟; 黄云
    • 摘要: 首先,介绍了3种关键的电子材料超低本底α粒子发射测试技术,包括α粒子来源甄别、宇宙射线信号识别和氡气本底来源判别技术;然后,通过进一步地开展试验研究,发现锡铅合金焊料的表面α粒子发射率远高于锡银铜合金焊料,发射能谱分析表明二者发射的α粒子均来自材料自身的^(210)Po核素,而经提纯处理后的合金焊料的表面α粒子发射率显著地下降。研究结果对高可靠性、大规模电子系统α粒子软错误测试和评价,以及提升产品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 蔡楚玥; 方晓明; 张正国; 凌子夜
    • 摘要: 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散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热界面材料作为散热技术的关键材料之一,面临着提高热导率以及减小传热热阻的挑战。将垂直碳纳米管阵列(VACNTs)和固-液相变材料石蜡(PA)与硅橡胶(SR)复合,研制了一种新型VACNTs/PA/SR复合相变垫片。研究表明,通过磁场校准方法可以使表面改性的镀镍多壁CNTs在SR中实现垂直定向排列,所得VACNTs/SR垫片较CNTs随机排列的垫片具有更高的热导率,并确定VACNTs/SR垫片中CNTs的适宜含量为6%(质量),对应垫片的热导率可达0.71 W/(m·K)。对于固定CNTs含量为6%(质量)但PA含量不同的一系列VACNTs/PA/SR相变垫片,PA的添加量不大于12.5%(质量)时,相变垫片克服了液态PA的泄漏问题;相变垫片在PA发生固-液相变后表现出硬度显著下降,热阻减少可达55.14%,并具备优异的热可靠性。将最佳VACNTs/SR垫片样品及最佳VACNTs/PA/SR相变垫片样品进行散热性能对比发现,与使用VACNTs/SR垫片的情况相比,使用VACNTs/PA/SR相变垫片时的模拟芯片不仅在温度上升阶段的升温速率更小,而且当芯片温度达到平衡后对应的平衡温度也更低,降低了3.5°C,显示出更好的散热性能。VACNTs/PA/SR相变垫片优良的特性和散热性能使其在电子设备散热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李伟
    • 摘要: 阐述石墨烯的性能,通过创新石墨烯薄膜制备方法,提高石墨烯薄膜的物理性能水平,从而提高电子技术的创新能力,实现更广范围的电子材料应用。
    • 汪小钰; 胡平; 操齐高; 李世磊; 胡卜亮; 葛松伟; 杨帆; 陈波; 朱昕宇; 王快社
    • 摘要: 柔性传感器能够实现压力、应变、温度、湿度及气体等与人体健康相关信号多功能识别及监测,在可穿戴人工智能设备的开发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具有多种模式监测功能的柔性电化学式传感器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双模式传感器、三模式传感器和多模式传感器;重点介绍了传感器实现多功能监测的途径和传感机理。研究表明,多模式传感性的实现方法主要包括结构设计和多功能材料制备两种。而基于先进功能材料(包括纳米金属、纳米碳及导电聚合物)和柔性基体材料(如水凝胶、气凝胶及弹性聚合物)所制造的柔性多功能复合材料可有效降低多模式传感器的复杂性。最后,对比并指出了不同类型的功能材料在制造多功能柔性传感器中的特点与优势,为多功能柔性传感器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 余小光; 廖红光; 唐淑贞
    • 摘要: 以1,10-菲洛林为起始原料,通过溴亲电取代反应、席夫碱反应、配位化学反应制得电子受体-配合物L1、L2;辛基咔唑与噻吩通过Witting反应得到含长烷基链的共轭给电子大单体;通过Yamamoto coupling反应制得具有推-拉分子结构的聚合金属配合物P1(Zn)、P2(Co),其结构经GPC、FT-IR、1H-NMR等表征。将目标聚合金属配合物作为染料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并研究了光伏性能。结果显示:在模拟太阳光光源(光强为100 mW/cm^(2))下,P1(Zn)、P2(Co)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分别为1.97%和1.84%,同时测得P1(Zn)、P2(Co)的热分解温度(T_(d))均超过300°C,热稳定性高。因此,这类含过渡金属(Zn、Co)的聚合物金属配合物作为新型染料应用于DSSCs具有巨大的潜力。
    • 蔡楚玥; 方晓明; 凌子夜; 张正国
    • 摘要: 将相变时伴随潜热的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特别是潜热值较大的固-液PCM引入热界面材料(TIM)领域,有望获得兼具储热和导热双功能的新型热界面材料——相变热界面材料(phase change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PCTIM)。然而,鉴于固-液相变材料的热导率普遍较低且存在液相流动泄漏问题,使得增强热传导并同时提升固-液相变材料的定形性成为研制高性能相变热界面材料(PCTIM)的关键。本文系统评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提升相变热界面材料热导率以及改善其定形性方面的策略及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前强化PCTIM导热的手段主要有添加高导热填料、促使填料有序结构化以及使用低熔点金属等。在改善定形性方面,已运用的策略主要包括使用柔性载体负载固-液PCM以在保证一定柔性的基础上克服其液相泄漏问题,使用固-固PCM来取代固-液PCM来彻底避免液相泄漏问题的出现,以及将固-液PCM封装在微米级或纳米级胶囊内,旨在牺牲借助液相PCM增加柔性的功能,而且通过提高PCTIM的潜热值来提升其抗热流冲击性能。文章指出,当前已研制的PCTIM热导率还较低,储热和导热这两个特性对其散热性能的协同影响机制缺乏深入了解。今后,需要探索研制高性能PCTIM的新策略,以期获得定形性好、热导率高、界面热阻小且潜热值大的PCTIM,从而满足5G通信等高热流密度芯片的散热需求。
    • 邱小波
    • 摘要: 通过对电容器的开发过程进行研究,研制了450 V、2500μF高压大容量焊片式铝电解电容器.从设计方面针对产品要求大纹波、低等效串联内阻(ESR)的特点选取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对各种设计方案制作出的电容器进行耐久性试验,试验结果通过了95°C、3000 h的直流寿命要求,以及85°C、3000 h的纹波寿命要求.另外,对产品的所有电性能,诸如不同温度、频率下的ESR、阻抗变化、浪涌变化、振动测试的影响也进行了评估.
    • 刘庆; 戴小凤; 张腾; 施洪斌; 张亚兵; 王涛
    • 摘要: 随着电子器件向集成化、柔性化的发展,传统锡铅焊料、氧化铟锡薄膜等电子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导电、导热、柔性等性能的要求.金属纳米线具备优异的光电性能和独特的一维结构,以其为关键成分的新材料成为传统电子材料最具潜力的替代品.金属纳米线产业链的发展涉及原料、设备、工艺与应用多方面,但关键技术在于金属纳米线的大规模、低成本、绿色高效制备.综述了近年来金属纳米线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模板法、溶剂热法以及多元醇法,并对金属纳米线在导电胶、透明导电薄膜、热界面材料等电子材料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了概述.
    • 李学刚; 肖文德
    • 摘要: 高纯甲硅烷是半导体工业中最重要"源"性气体,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显示面板及车用动力电池等领域,曾被美、日、韩等国垄断.本文回顾了甲硅烷技术的国产化之路,指出氯硅法路线和反应精馏技术,创新高纯甲硅烷大规模生产新工艺,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先后导入光伏、显示面板、集成电路等领域.本文还对甲硅烷电子特气行业进行展望,指出本文作者课题组为代表开发的氯硅法路线是未来的主流工艺,而镁硅法联产甲硅烷和乙硅烷也可能是一条较好路线,并认为通过技术整合和工艺创新开发多产品和多联产产品,发展平台型企业,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
    • 杨晓幸; 苗鹤; 袁金良
    • 摘要: 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RSOC)是一种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于一体的全固态电化学能源转换装置,可以将燃料中的化学能和电能相互高效转化.本文基于RSOC的工作过程和氧电极的电催化机理,分析和讨论氧电极结构的分层问题及对其材料的要求.本文按照单钙钛矿型(锰基、钴基、铁基)、双钙钛矿型和非钙钛矿型氧电极的研究现状进行分类综述,分别从氧电极材料的制备、极化电阻、电催化活性及其与不同的电解质和燃料极材料相匹配几个方面,讨论RSOC在SOFC和SOEC模式下的放电和电解的行为,分析RSOC氧电极的特性.针对氧电极与电解质分层的问题,提出制备中间过渡层、开发新型具有超氧化学计量比和高氧离子传导速率的氧电极材料以及制备一体化对称电池的解决方案,并指出双钙钛矿将是RSOC氧电极的重要候选材料之一.本文将为RSOC氧电极的设计、制备和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