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异读

异读

异读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等; 异读的相关文献由12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月婷、韩丹、黎传绪等。

异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100.00%

总计:131篇

异读—发文趋势图

异读

-研究学者

  • 王月婷
  • 韩丹
  • 黎传绪
  • 于永海
  • 伏八能
  • 孙玉文
  • 宫欽第
  • 常娜
  • 曾文静
  • 李如龙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唐运芳
    • 摘要: 恩施市位于鄂西南部,恩施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区,与北京话的声韵调极其相似,但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通过对恩施方言进行实地调查,从声韵调出发可将恩施方言中的异读现象分为声母异读、韵母异读和声调异读三大类,力求从共识层面与历时层面上分析恩施方言中的异读现象。
    • 李福言
    • 摘要: “荼”字有八种异读,声母体现为定、书、以、澄、船、邪诸母之别,韵母体现为鱼、模、麻诸韵之别。以“余”为声符的字表现出的声母中古音分布与“荼”字异读表现出的中古声母读音分布比较一致。由于“余”为以母字,推测“荼”字的相关异读皆与上古以母的演变有关,主要表现为上古以母流音的塞化,以母与邪母之间的交替,以母与书母、船母的交替等。对于“荼”“茶”的形音义关系,由于上古后低元音不高化,所以麻韵二等一直保留了,《广韵》“茶”字“宅加切”与此有关。由于中古以后饮茶风气日盛,为区别语义,“荼”省笔写作“茶”,并保留原来的麻韵读音,尽管声母由于舌上音的产生而从原以母及后来的定母分化出来,但是韵母还与上古鱼部读音接近。现代闽语保留了“茶”字中上古读音,傣语、壮语及部分苗瑶语中可能有“茶”上古音、上古方音的残留。
    • 卢渠
    • 摘要: 潮州地区地名存在许多异读现象,它们既反映着历史痕迹,又蕴含着方言印记.对潮州地区三县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潮语中地名异读现象,可将原因归纳为文白异读、古音遗存、约定俗成、雅字替换等四个方面.潮州地区的地名异读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且并不是只受单一因素而决定,这反映了潮州地区古朴的语言文化、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
    • 郑妞
    • 摘要: 上古晓母和心母存在一些谐声、异文、通假现象,中古也有不少异读,前人对这一问题存在一定争议,有的将之归到上古前缀s-.通过整理分析以《经典释文》为代表的音注中不同注家的注解,发现两者与上古前缀s-没有关系,是由语音演变造成的,晓母字以细音为条件演变为心母,汉魏晋时期存在方言的区分,大致上南方读为晓母,北方读为心母.
    • 崔莉萍
    • 摘要: 大安方言属东北官话哈阜片肇扶小片。大安方言中有声母23个、韵母37个、声调4个。大安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都存在异读,儿化韵丰富,37个韵母除了ɚ之外,都有对应的儿化韵,同时还存在轻声、变调等其他音变规律。
    • 蔡梦麒; 陈静毅
    • 摘要: "异音音注"是语音发展演变过程的一种呈现形式,指以《广韵》为参照,文献中的直音或反切注音材料,其被注字与注音字不同音,它的语音事实、性质是音韵研究中的一个关注重点.而"异音音注"中被注字与注音字读音不同,其语音事实实际上存在三种可能:被注字读作注音字,即"A→B,从而A=B";注音字读作被注字,即"A←B,从而A=B";被注字和注音字同时读作另外一个读音,即"A→C,B→C,从而A=B".三种可能反映的三种认知模式揭示出,"异音音注"的语音事实不能从注音本身看出,而要综合语音演变的规律通盘考虑.采用正确的认知模式去分析"异音音注",有利于准确分析其语音事实及性质,有利于准确判断部分古代异读的性质与来源.
    • 李宁
    • 摘要: 18世纪初问世的《唐话纂要》是研究日本近世唐音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指出该书唐音存在同字异读现象。该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规律可循,本文综合日、汉语双方的音韵学知识,归纳出若干种可能的成因,包括江户时代假名表记法问题、不同汉语方言混入、日本人汉语语音感知不稳定等等。《唐话纂要》唐音异读与一般汉语的异读成因颇不相同,带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和时代特征。
    • 李宁
    • 摘要: 18世纪初问世的《唐话纂要》是研究日本近世唐音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指出该书唐音存在同字异读现象.该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规律可循,本文综合日、汉语双方的音韵学知识,归纳出若干种可能的成因,包括江户时代假名表记法问题、不同汉语方言混入、日本人汉语语音感知不稳定等等.《唐话纂要》唐音异读与一般汉语的异读成因颇不相同,带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和时代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