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唐音

唐音

唐音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专利文献11891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青年与社会、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唐音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宁、周婧、刘京臣等。

唐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1.50%

专利文献>

论文:11891 占比:98.50%

总计:12072篇

唐音—发文趋势图

唐音

-研究学者

  • 李宁
  • 周婧
  • 刘京臣
  • 刘先森
  • 张怀帆
  • 杨必忠
  • 王家麟
  • 王尚文
  • 王松
  • 符繼成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卉; 刘培
    • 摘要: 辛弃疾的咏花词创作并不完全是一种纯审美活动,展现出的“宋调”,是宋诗“理”的延伸。词至稼轩,已打破诗词界限,但在咏花这一主题下,词与诗的表现倾向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辛弃疾对诗词体式的态度,引导咏花诗词不一样的道路。从咏花词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前人诗歌的借鉴,又以词的形式加以表现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他对于词体“宋调”的追求。辛弃疾词的“宋调”是词学新变的开端,其咏花词中的“宋调”之形成,首先是对“宋调”理念的吸收,以对欧阳修的借鉴为代表,突出体现在对欧阳修的诗词创作理念的吸收。辛弃疾还在对苏轼、王安石咏花诗词的借鉴中,使诗词互渗成为咏花词中“宋调”进入的契机,从而实现对词体功能的改造。辛弃疾将咏花诗中思辨重理趣的时代特征,融入咏花词的创作之中,加强了咏物词的现实性,改变了宋词的阴柔风格,为宋词成为“一代之文学”奠定了基础。
    • 丁沂璐
    • 摘要: 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营造深邃感人的意境,传递慷慨悲壮的情怀,呈现出"诗人之诗"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北宋边塞诗在乐府边塞诗与宋初边塞诗中流露唐音遗韵;另一方面,在复合人才的多重身份、多事尚论的时代土壤、以文为诗的观念技法等因素的推助之下,北宋边塞诗由主情尚虚转向主理务实,由情景交融走向情事交融、情理交融、情论交融,逐渐确立了"学人之诗"与"才人之诗"的宋调新声.这一转变,在庆历前后初具气象,在元祐前后渐臻辉煌,承载着北宋诗家对边防经略的深刻思考,对诗歌创变的积极探索,最终实现了北宋边塞诗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
    • 李宁
    • 摘要: 初刊于1716年的《唐话纂要》被认为是日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汉语教科书,书中使用日语片假名给汉字标注了读音,反映了当时的汉语实际口语音.这些标音对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颇有意义.综合日语和汉语的语音特点及日本人对汉语语音的感知特点,详细讨论构拟相关韵母的理据和具体过程,并归纳《唐话纂要》的韵母系统.这一工作有助于加深对明清官话语音的认识.
    • 李宁
    • 摘要: 初刊于1716年的《唐话纂要》被认为是日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汉语教科书,书中使用日语片假名给汉字标注了读音,反映了当时的汉语实际口语音。这些标音对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颇有意义。综合日语和汉语的语音特点及日本人对汉语语音的感知特点,详细讨论构拟相关韵母的理据和具体过程,并归纳《唐话纂要》的韵母系统。这一工作有助于加深对明清官话语音的认识。
    • 鍾卓螢
    • 摘要: 高橈編選的《唐詩品彙》是一部體系完整、理論獨到的唐詩選本,也是明初詩歌復古理論的重要起點。《唐詩正聲》作爲《品彙》的精選本,正唐音,重格調,與《品彙》一繁一簡,同樣“終明之世,館閣宗之”(《明史•文苑傳》)。《品彙》與《正聲》不僅在明、清兩代,甚至對整個漢字文化圈都産生了廣泛的影響。作爲明代詩學具代表性的選本,《品彙》與《正聲》早在17世紀初已傳入日本,並成爲後來盛行的江户復古格調詩派的主要參考書目之一。
    • 王侃良
    • 摘要: 江户中期的漢學者荻生徂探(1666-1728),以其所創極富個性的“譯學”“唐音直讀論”(又作“漢音直讀論”)及“古文辭學”等漢文學習與研究方法,一宜爲研究者們所注目。徂探的语言问题亦是20世紀末以降,海内外人文學科不同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其中關於徂探语言思想的來源,可謂衆説紛紜。近年來因新材料陳元贊《昇庵詩話》的出現,學者們通過與徂探相關史料的對比,確定了《昇庵詩話》即徂探早期語言思想的宜接來源。
    • 王稼句
    • 摘要: 泥人的概念很大,范围很广,如土俑,如佛道仙鬼等造像都是,这里只就民间玩赏性泥人来随便说点往事。首先要说的是泥孩儿,它的出现与祈求子嗣有关。早在唐代,就有七夕"化生"之俗,杨士弘《唐音》卷一引唐《岁时纪事》:"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喉罗。今富贵家犹有此。"
    • 李宁
    • 摘要: 18世纪初问世的《唐话纂要》是研究日本近世唐音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指出该书唐音存在同字异读现象。该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规律可循,本文综合日、汉语双方的音韵学知识,归纳出若干种可能的成因,包括江户时代假名表记法问题、不同汉语方言混入、日本人汉语语音感知不稳定等等。《唐话纂要》唐音异读与一般汉语的异读成因颇不相同,带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和时代特征。
    • 李宁
    • 摘要: 18世纪初问世的《唐话纂要》是研究日本近世唐音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指出该书唐音存在同字异读现象.该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规律可循,本文综合日、汉语双方的音韵学知识,归纳出若干种可能的成因,包括江户时代假名表记法问题、不同汉语方言混入、日本人汉语语音感知不稳定等等.《唐话纂要》唐音异读与一般汉语的异读成因颇不相同,带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和时代特征.
    • 凌丽
    • 摘要: 清代黄景仁的诗歌天才超轶,不仅在理论上重视"唐音",兼及"宋调",而且在创作中更是大力汲引"唐音"入诗,并通过吸收提炼,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诗人之诗".其诗歌创作中的"唐音"与"宋调",与清代乾嘉时所存在的三种诗风的影响密不可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