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
唐音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专利文献11891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华文史论丛、文史知识等;
唐音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宁、周婧、刘京臣等。
唐音—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891篇
占比:98.50%
总计:12072篇
唐音
-研究学者
- 李宁
- 周婧
- 刘京臣
- 刘先森
- 张怀帆
- 杨必忠
- 王家麟
- 王尚文
- 王松
- 符繼成
- 郑陶凌
- 黄佳祖
- 龙延
- 丁沂璐
- 丁芒
- 万斌生
- 仰斋
- 何清洋
- 佟培基
- 倪怀本
- 傅瑜
- 冯兴盛
- 凌丽
- 凌华光
- 凌德霖
- 刘世南
- 刘世金
- 刘中桥
- 刘丰田
- 刘亚文
- 刘亭翼
- 刘千
- 刘历周
- 刘培
- 刘宁
- 刘映华
- 刘晓旭
- 刘果全
- 刘洪仁
- 刘秀运
- 刘贤
- 刘进美
- 初旭
- 华文访
- 卢润祥
- 卢燕新
- 古新尧
- 史树青
- 叶逢荣
- 叶颜富
-
-
李卉;
刘培
-
-
摘要:
辛弃疾的咏花词创作并不完全是一种纯审美活动,展现出的“宋调”,是宋诗“理”的延伸。词至稼轩,已打破诗词界限,但在咏花这一主题下,词与诗的表现倾向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辛弃疾对诗词体式的态度,引导咏花诗词不一样的道路。从咏花词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前人诗歌的借鉴,又以词的形式加以表现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他对于词体“宋调”的追求。辛弃疾词的“宋调”是词学新变的开端,其咏花词中的“宋调”之形成,首先是对“宋调”理念的吸收,以对欧阳修的借鉴为代表,突出体现在对欧阳修的诗词创作理念的吸收。辛弃疾还在对苏轼、王安石咏花诗词的借鉴中,使诗词互渗成为咏花词中“宋调”进入的契机,从而实现对词体功能的改造。辛弃疾将咏花诗中思辨重理趣的时代特征,融入咏花词的创作之中,加强了咏物词的现实性,改变了宋词的阴柔风格,为宋词成为“一代之文学”奠定了基础。
-
-
丁沂璐
-
-
摘要:
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营造深邃感人的意境,传递慷慨悲壮的情怀,呈现出"诗人之诗"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北宋边塞诗在乐府边塞诗与宋初边塞诗中流露唐音遗韵;另一方面,在复合人才的多重身份、多事尚论的时代土壤、以文为诗的观念技法等因素的推助之下,北宋边塞诗由主情尚虚转向主理务实,由情景交融走向情事交融、情理交融、情论交融,逐渐确立了"学人之诗"与"才人之诗"的宋调新声.这一转变,在庆历前后初具气象,在元祐前后渐臻辉煌,承载着北宋诗家对边防经略的深刻思考,对诗歌创变的积极探索,最终实现了北宋边塞诗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
-
-
李宁
-
-
摘要:
初刊于1716年的《唐话纂要》被认为是日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汉语教科书,书中使用日语片假名给汉字标注了读音,反映了当时的汉语实际口语音.这些标音对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颇有意义.综合日语和汉语的语音特点及日本人对汉语语音的感知特点,详细讨论构拟相关韵母的理据和具体过程,并归纳《唐话纂要》的韵母系统.这一工作有助于加深对明清官话语音的认识.
-
-
李宁
-
-
摘要:
初刊于1716年的《唐话纂要》被认为是日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汉语教科书,书中使用日语片假名给汉字标注了读音,反映了当时的汉语实际口语音。这些标音对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颇有意义。综合日语和汉语的语音特点及日本人对汉语语音的感知特点,详细讨论构拟相关韵母的理据和具体过程,并归纳《唐话纂要》的韵母系统。这一工作有助于加深对明清官话语音的认识。
-
-
鍾卓螢
-
-
摘要:
高橈編選的《唐詩品彙》是一部體系完整、理論獨到的唐詩選本,也是明初詩歌復古理論的重要起點。《唐詩正聲》作爲《品彙》的精選本,正唐音,重格調,與《品彙》一繁一簡,同樣“終明之世,館閣宗之”(《明史•文苑傳》)。《品彙》與《正聲》不僅在明、清兩代,甚至對整個漢字文化圈都産生了廣泛的影響。作爲明代詩學具代表性的選本,《品彙》與《正聲》早在17世紀初已傳入日本,並成爲後來盛行的江户復古格調詩派的主要參考書目之一。
-
-
王侃良
-
-
摘要:
江户中期的漢學者荻生徂探(1666-1728),以其所創極富個性的“譯學”“唐音直讀論”(又作“漢音直讀論”)及“古文辭學”等漢文學習與研究方法,一宜爲研究者們所注目。徂探的语言问题亦是20世紀末以降,海内外人文學科不同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其中關於徂探语言思想的來源,可謂衆説紛紜。近年來因新材料陳元贊《昇庵詩話》的出現,學者們通過與徂探相關史料的對比,確定了《昇庵詩話》即徂探早期語言思想的宜接來源。
-
-
王稼句
-
-
摘要:
泥人的概念很大,范围很广,如土俑,如佛道仙鬼等造像都是,这里只就民间玩赏性泥人来随便说点往事。首先要说的是泥孩儿,它的出现与祈求子嗣有关。早在唐代,就有七夕"化生"之俗,杨士弘《唐音》卷一引唐《岁时纪事》:"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喉罗。今富贵家犹有此。"
-
-
李宁
-
-
摘要:
18世纪初问世的《唐话纂要》是研究日本近世唐音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指出该书唐音存在同字异读现象。该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规律可循,本文综合日、汉语双方的音韵学知识,归纳出若干种可能的成因,包括江户时代假名表记法问题、不同汉语方言混入、日本人汉语语音感知不稳定等等。《唐话纂要》唐音异读与一般汉语的异读成因颇不相同,带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和时代特征。
-
-
李宁
-
-
摘要:
18世纪初问世的《唐话纂要》是研究日本近世唐音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指出该书唐音存在同字异读现象.该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规律可循,本文综合日、汉语双方的音韵学知识,归纳出若干种可能的成因,包括江户时代假名表记法问题、不同汉语方言混入、日本人汉语语音感知不稳定等等.《唐话纂要》唐音异读与一般汉语的异读成因颇不相同,带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和时代特征.
-
-
凌丽
-
-
摘要:
清代黄景仁的诗歌天才超轶,不仅在理论上重视"唐音",兼及"宋调",而且在创作中更是大力汲引"唐音"入诗,并通过吸收提炼,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诗人之诗".其诗歌创作中的"唐音"与"宋调",与清代乾嘉时所存在的三种诗风的影响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