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应力梯度

应力梯度

应力梯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7710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第十七届全国半导体集成电路、硅材料学术会议、2011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等;应力梯度的相关文献由46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磊、唐洁影、徐春广等。

应力梯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7710 占比:99.87%

总计:67799篇

应力梯度—发文趋势图

应力梯度

-研究学者

  • 王磊
  • 唐洁影
  • 徐春广
  • 宋文涛
  • 蒋明霞
  • 刘全
  • 刘帅
  • 周华维
  • 周宜红
  • 李焕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白俊杰; 王健健
    • 摘要: 为了揭示蒙陕地区超长大采高工作面塑性小煤柱沿空回采期间的破坏规律,以纳林河矿区某矿为例,通过在其煤体内部布置钻孔应力计进行监测,采用固定工作面法,得出塑性小煤柱在回采期间的变形破坏过程分为4个阶段,基于黑箱理论,对不同观测站同一阶段的应力值进行无差别对待,在此基础上建立小煤柱水平切面的单元模型(6.6 m×11 m),采用Surfer 15软件绘制4个阶段的应力等值线云图,分阶段揭示塑性小煤柱应力水平变化规律,并提出有效塑性支撑面积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塑性小煤柱整体承载能力逐步降低,呈现出塑性-弱支撑的性能,为类似条件下的临空小煤柱围岩控制和采空区治理提供依据。
    • 齐庆新; 王守光; 李海涛; 穆鹏宇; 杜伟升; 杨冠宇
    • 摘要: 冲击地压作为应力敏感型动力灾害,具象化地描述应力在煤岩介质中的空间流动特征,对于冲击地压科学评价与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完善了冲击地压应力流理论,指出应力流在时间上表征了应力率,在空间上表征了应力梯度,提出了应力流张量与应力流矢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指出应力流张量描述了不同位置、不同时刻应力的流动趋势,而应力流矢量总是与应力梯度增量方向相同。理论推导表明应力流越大的区域,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越大,材料可能更易发生断裂破坏。在非线性有限元程序中开发了应力流矢量计算程序,实现了应力流的可视化,通过数值分析还原了单轴压缩试验、单煤层常规开采条件下的动态应力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岩石单轴压缩过程中,应力流矢量呈近水平分布,向外发散;常规开采过程中,垂直方向应力流较大,由顶底板岩层指向中间煤层,水平方向应力流主要指向工作面前方,当开挖距离增大,采空区附近应力梯度明显增大,应力流矢量分布区随工作面前移。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发现应力流矢量方向与试样破坏变形方向较为吻合,初步验证了应力流与岩体开裂破坏的内在相关性。最后探讨了工程现场的应力流监测方法。研究成果有望为煤矿冲击危险性定量评价与差异化防治措施制定提供直观的认知形式和实用的理论工具。
    • 褚永红
    • 摘要: 为了解决坚硬顶板难垮难落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压裂参数下岩石的起裂扩展形态进行研究,发现水力压裂下裂缝沿着预制尖端出现扩展,之后随着应力环境的改变出现偏转,偏转方向为最大主应力方向;随着水平应力差及压裂液黏度的增大,岩石的裂缝扩展宽度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应力梯度均呈现离钻孔越近,应力值越大,反之越远,应力值越小。该研究可为水力压裂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胡帅; 冯永军; 李伟汉; 胡素影; 宫雪; 解志文
    • 摘要: 目的研究退火过程中LaMgAl_(11)O_(19)热障涂层内部残余热应力的分布情况及其对热障涂层热稳定性的影响机理。方法基于等离子喷涂制备的LaMgAl_(11)O_(19)/YSZ双热障涂层物理模型,采用Abaqus建立数值仿真模型,通过温度位移耦合计算,系统分析不同退火温度下LaMgAl_(11)O_(19)热障涂层内部残余热应力的分布情况。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退火前后涂层表面及断面的微观组织形貌。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及涂层SEM图像,分析残余热应力对LaMgAl_(11)O_(19)热障涂层热稳定性的影响,探究引起涂层裂纹损伤失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数值模拟结果显示,LaMgAl_(11)O_(19)热障涂层内部的残余热应力以径向应力为主,其值远大于轴向应力及剪切应力。退火中,径向残余热应力在径向距离0~2.4 mm内缓慢增长到最大值,而在x=2.4 mm至径向边缘范围内急剧降低。退火后,在涂层径向边缘位置出现应力集中,在径向距离x=2.6 mm处达到最大拉应力,并迅速减小为压应力。900、1000、1100、1200°C退火中径向残余热应力梯度分别为0.334、0.369、0.389、0.391 GPa。退火后径向残余热应力梯度分别为0.104、0.148、0.203、0.260 MPa。从退火后涂层表面及断面扫描电镜图像观察到,LaMgAl_(11)O_(19)热障涂层内部裂纹损伤以轴向裂纹为主。结论LaMgAl_(11)O_(19)热障涂层退火过程中内部径向残余热应力在径向边缘位置存在拉压应力突变,应力梯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LaMgAl_(11)O_(19)热障涂层在退火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径向残余热应力,其应力值占主导地位,是引起涂层轴向裂纹产生及扩展的主要原因。
    • 狄静宇; 何存富; 刘秀成; 李永春
    • 摘要: 基于电磁学原理的铁磁性材料应力无损检测,在工程实际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对增量磁导率概念新的理解,提出了一种铁磁性材料在低频交变强磁场周期磁化状态下的高频交变弱磁场扰动磁化作用方式.通过提取一个强磁场磁化周期内的平均增量磁导率,对四点弯曲装置加载Q235钢所产生的纯弯曲状态下的应力梯度及沿着深度分布的磁弹性能总量进行了磁学无损表征.通过两组不同实验参数设置下的平行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测试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加载条件下试件内部应力梯度及沿着深度分布的磁弹性能总量.两组实验结果均具有一般性,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可行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应用价值.
    • 任浩杰; 何法江; 陈志雄
    • 摘要: 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对赫兹接触问题进行分析,有限元解与赫兹理论解基本吻合,进而探究网格尺寸对接触应力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要得到可靠的赫兹接触应力,网格尺寸与接触半宽之比(d/a)应在0.5以下,同时确定了有限元法求解接触问题的流程及重点。并以某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燕尾榫连接结构为例,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区域边缘存在较高的应力梯度,网格的尺寸对接触应力的有限元解影响显著。通过建立不同疏密程度的网格模型,提高接触应力有限元解的精度,确定了接触面危险失效区域,并对接触应力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
    • 马泽鹏; 刘思宏; 梁吉鹏; 崔高伟; 黄佳
    • 摘要: 高周疲劳中的应力梯度与尺寸效应研究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拓展经典的高周疲劳(HCF)准则(如Crossland,Dang Van,Papadopoulos,et al),进而考虑到这些疲劳准则在介观长度lg下的空间应力变化;第二,通过疲劳试验对比来了解扩展的准则对于这种效应的准确性.在引出由Luu等人提出的基本疲劳标准综述和他们的基于梯度效应的扩展后,专注于针对Crossland准则,同时考虑到应力幅和最大静水应力的梯度,一种更实用和简单的表达式被提出.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两种典型加载模式测试:简支梁弯曲测试和悬臂旋转弯曲测试,得到了理论值和数值模拟之间的差别,之后使用更为复杂的弯曲扭转试验来检验新准则的准确性.该方法对于其他多轴疲劳标准的推广在Papadopoulos 2001年的论文中有过详细阐述.最后,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考虑梯度效应的多轴高周疲劳(HCF)准则扩展方法.在这项工作中仅强调梯度效应对于疲劳寿命的增益效果.
    • 于晓东; 王旭阳; 吕世杰; 刘增辉; 张华东
    • 摘要: 使用直读光谱仪、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及残余应力衍射仪等设备对开裂曲轴进行研究。通过荧光磁粉探伤、裂纹处化学成分分析、显微组织观察、力学性能检验、淬火层深检验及残余应力梯度检验,分析得出裂纹产生的原因,针对根本问题,有效消除了轴颈局部高温。
    • 王奇志; 张铮; 张博文
    • 摘要: 众所周知,根据单向受力假设,在纯弯矩作用下只在梁横截面上存在正应力,而不存在横向正应力。因此,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对于梁上横向尺寸趋于零的纵向纤维,在这样的应力状态下为何会发生弯曲?本文将简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梁中任意薄层的弯曲应力梯度会产生弯矩,然后得到该弯矩引起的弯曲变形,最后令薄层厚度趋于零,薄层应力梯度引起的弯曲变形曲率与一般梁理论推导的弯曲梁的曲率完全一致,最终证实薄层弯曲的原因是应力梯度。本文可以为学生深入理解梁弯曲与应力梯度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