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旱监测

干旱监测

干旱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35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4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263407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干旱气象、内蒙古气象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和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联合学术研讨会、2014年“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与学科创新发展”学术年会等;干旱监测的相关文献由107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鹏新、张强、张树誉等。

干旱监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4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63407 占比:99.89%

总计:263706篇

干旱监测—发文趋势图

干旱监测

-研究学者

  • 王鹏新
  • 张强
  • 张树誉
  • 孙威
  • 于敏
  • 孟令奎
  • 李忆平
  • 王劲松
  • 白珏莹
  • 张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超; 赵强强; 张菲菲
    • 摘要: 干旱灾害对农业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加强干旱灾害研究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CiteSpace计量统计方法,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关键词或篇名或摘要中含有“农业干旱”为检索条件、1979-2018年为检索时段,共检索到1 220条记录,通过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农业干旱研究经历“缓慢增长-快速波动增长-剧烈波动增长”3个时期,各时期发文占比依次为:4.15%、20.16%、75.69%。(2)农业干旱研究机构可划分为:干旱监测预警型研究机构、干旱机制型研究机构、干旱灾害评估型研究机构和区域性干旱研究机构4种类型。其中,干旱监测预警型研究机构共发文24篇,年度最高论文发表频率的变化范围为2.0~7.5;干旱机制型研究机构共发文54篇,年度最高论文发表频率的变化范围为2.0~4.0;干旱灾害评估型研究机构共发文68篇,年度最高论文发表频率的变化范围为3.0~4.0;区域性干旱研究机构共发文32篇,年度最高论文发表频率的变化范围为2.0~7.0。在未来农业干旱灾害研究中,应关注发展高精度、大尺度的定量干旱监测模型,建立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干旱机理研究体系和干旱风险评估管理体系。
    • 何志远; 钟九生; 代仁丽
    • 摘要: 干旱是由降水不足引起的,受温度、蒸散发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缺水和作物歉收。传统的干旱监测方法主要侧重于气象、水文等单一因子,而对多因子综合干旱监测的研究相对有限。本文利用2001—2015年的温度状态指数(TCI)、植被状态指数(VCI)、植被供水状况指数(VSWI)、降水状态指数(PCI)、土壤湿度状态指数(SMCI)、高程(DEM)及田间持水量(AWC)等7个干旱因子为自变量,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为因变量,利用随机森林(RF)、增强回归树(BRT)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干旱监测模型,并以西南五省为研究区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干旱监测指标(ANN-CI)预测效果最好,在测试集中预测值和观测值间的可决系数(R^(2))为0.94,均方根误差(RMSE)为0.23。三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综合干旱指标均在草地区表现最好,林区精度最差。在2001—2015年间,ANN-CI和植被生长状况具有显著的时空相关性(R^(2)=0.70,p<0.01)。最后选用ANN-CI对西南地区2009/2010年干旱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测,并且与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NN-CI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区域的旱情监测。
    • 董磊; 刘艳; 周西嘉; 王鹏新; 张树誉
    • 摘要: 基于Sentinel-3数据计算多年条件植被温度指数(I VTC),并进行近实时定量干旱监测,以陕西省关中平原为研究区,在单年Sentinel-3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多年Terra MODIS数据计算多年Sentinel-3 I VTC,进而实现研究区的干旱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单年Terra MODIS I VTC与多年Terra MODIS I VTC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关中平原的多年Sentinel-3 I VTC是可行的,并且计算的旬尺度多年Sentinel-3 I VTC与近20 d累积降水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 2)达到0.65,展现了较高的近实时定量干旱监测能力。
    • 秦大辉; 杨灵; 谌伦超; 段云飞; 贾宏亮; 李贞培; 马建琴
    • 摘要: 综合考虑大气降水-植被生长-海拔相互作用等多元成因,以新疆地区2001—2019年的MODIS数据、TRMM降水数据以及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为遥感数据源,计算降水集中指数(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PCI)、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以及DEM等参数,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了改进的综合干旱监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发生频率在空间上主要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研究时段内约47.7%的区域发生了干旱,其中32.3%的干旱区其干旱频率可达60%以上,主要集中于塔里木盆地以及吐鲁番盆地;研究区旱情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3—9月线性回归斜率正值数值远大于负值,根据结果预测研究区2020年干旱情况主要表现为春旱和夏旱。
    • 张彦; 刘婷; 郭燕; 贺佳; 王来刚; 张红利; 杨秀忠
    • 摘要: 红边波段是描述作物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波段。为了探究红边波段对农业干旱监测精度的影响,挖掘高分六号卫星数据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应用潜力,基于GF-6 WFV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红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_RE),与地表温度(LST)构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并结合土壤相对湿度和干旱等级实测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有红边波段参与的干边方程拟合度高于无红边波段参与,基于NDVI_RE指数拟合的干边方程最大决定系数为0.92;利用2种植被指数构建的TVDI与0~20 cm土壤相对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基于NDVI_RE指数构建的TVDI与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更好,最大相关系数为0.85;利用TVDI_(NDVI_RE)实现了社旗县花生干旱动态监测,TVDI_(NDVI_RE)干旱分级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性较好,花生干旱等级监测总体准确率为91.98%。GF-6卫星红边波段可提高花生干旱监测精度,更好地表征花生干旱信息。该研究为GF-6卫星数据在农业干旱监测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参考。
    • 马思源; 何雨芩; 金燕; 张明达; 闫伟兄; 范立张
    • 摘要: 在分析云南土壤水文参数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土壤相对凋萎湿度的干旱监测指标I_(RWM),并分析其在云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云南0~20 cm土层土壤水文参数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土壤水分利用率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从I_(RWM)指标来看,云南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上限对应的土壤相对湿度分别为45.6%、36.5%、27.5%和18.4%;当大部地区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时,云南发生中等干旱灾害的可能极大;云南的西部边缘地区对土壤水分更为敏感,有旱情发展波动大的特点;在干旱监测中,I_(RWM)指标能够降低极端降水对旱情监测的干扰,且对干旱灾害的描述与实际更接近。综合来看,I_(RWM)指标在云南的适用性优于MCI指数。
    • 李雪健; 王美丽; 赵敏; 史颖涵; 高强
    • 摘要: 为明确葡萄园区干旱评价标准,制定了一种具有区域适用性的干旱指数,通过在渭南市临渭区葡萄研究所葡萄试验田进行干旱胁迫对比试验,得出一种结合植物生长图像与环境要素的干旱监测模型;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计算出土壤湿度与众多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得到干旱监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R-square)可达0.91,模型精确,拟合效果较好。搭建了一个干旱监测与预警平台,可以实时监控作物的生长状况,为精准灌溉提供决策。
    • 陕西气象编辑部
    • 摘要: 本刊2022年第3期目次页中,《基于Sentinel-3条件植被温度指数的关中平原干旱监测》一文作者顺序有误,刘艳应为第2作者,周西嘉等作者顺序依次后推;英文目次中此文作者也同此顺序。特此更正,并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 行敏锋; 林清梅; 陈林
    • 摘要: 土壤水分对草原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影响着放牧季节的长短,草地生长速度和植被的养分吸收。基于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土壤水分监测往往受到植被覆盖度和地表粗糙度的影响,机器学习方法不受物理参数的制约,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文章分别利用三种特征选择方法,基于随机森林进行草原土壤水分反演。通过构建草原土壤水分反演应用示范系统,根据土壤水分反演结果进行土壤水分的旱情监测与报告。
    • 王莺; 张强; 王劲松; 韩兰英; 王素萍; 张良; 姚玉璧; 郝小翠; 王胜
    • 摘要: 干旱是中国影响范围最广、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干旱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有助于提升国家防旱减灾能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于干旱气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21世纪以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与干旱气象相关的科研项目群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成果检索,对干旱监测技术、干旱时空分布规律、干旱致灾特征、干旱灾害风险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及干旱灾害风险管理与防御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基于干旱气象研究的前沿发展趋势,提出中国未来干旱气象研究应在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高发区综合性干旱观测试验基础上,从不同维度和尺度定量研究干旱形成机理,构建多源数据融合和多方法结合的综合干旱监测新方法,揭示干旱致灾机理,科学评估干旱灾害风险,提出具有可执行性的风险管理策略等重点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这对于推动中国干旱气象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